加强河道管理建设水生态文明

时间:2022-04-17 01:24:44

加强河道管理建设水生态文明

摘要:我市是一个河道众多的地区,有大小河流460余条。其中,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70条;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1条;流域面积4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9条。长期以来,人们在开发利用河道防洪调蓄、供水灌溉、生态调节、渔业养殖、景观旅游、水力发电等功能时,却忽视了对河道的保护和管理。特别是近十几年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让河道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关键词:河道管理 生态文明 污染

中图分类号:TV143+.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党的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并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生产之要,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河道是水资源的载体,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一、河湖污染严重

由于城市化快速推进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增加,作为水资源的载体,一些地方排入河道的污染总量,已经远远超过河道自净能力,造成河道污染严重,进而导致供水安全和社会稳定问题。我市均水河、水河等主要河流污染问题已经十分突出,而我市非常普遍的河道富营养化现象就已经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二、河道面积萎缩严重

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部分地方在发展中填河造地、围河造地、围河造池、占河建设等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城市河道在建设城市、镇区过程中被侵占或掩埋现象严重,致使大量水面丧失。对河道的盲目填占围垦,不仅破坏了河道的生态系统,而且削弱了河道行蓄洪能力和功能,遇到暴雨时,涝水调蓄能力不足和排泄出路不畅,造成少数地方出现镇区进水、淹没农田、“城镇看海”的独特景象。

三、河道资源过度利用

河道具有水资源、水域资源、岸线资源、砂石资源、生物资源、景观资源等等。当前对水资源的过度引用,导致河道干涸、断流;过度渔业养殖,造成河道自由水域减少、生态退化。一些地方为发展经济,甚至非法侵占河道水域岸线,非法河湖采砂等现象也屡禁不止,危及河道防洪、生态安全,河道资源的无序利用,已经危及河道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河道管理机构不健全,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相比每年水利基本建设,我市财政对河道管理与保护工作的投入十分少。由于财政投入少,导致河道管理机构、人员不健全,管养经费无来源,责任未落实,有的河道基本处于无人管护的境地,河道管理能力十分薄弱,与当前河道存在的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生态文明建设极不相称。

十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大任务,强调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河道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当前,我市经济集约化程度总体不高,经济增长较粗放,产业布局不合理与结构层次偏低等问题在一些地方仍然突出。河道正面临着水质污染、水域和岸线遭非法侵占,水生态环境恶化等的严重困扰,如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河道管理和保护,将直接危害我市的水资源安全、防洪安全和水生态安全。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河道保护制度为主要抓手,切实加强河道管理与保护。为此,建议如下:

1、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河道污染,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针对当前入河道污染物量普遍超过自净能力的现状,建议按照水功能区的管理要求,强化河道纳污总量控制,建立水质、水量双指标达标制度,确保河道水质达标。

2、加大河道管理与保护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长期以来,我市在发展经济过程中,重视对河道的供水、泄洪、发电、养殖、旅游等等功能的开发利用,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忽视了河道自然属性保护,财政投入主要用于对河道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较少用于河道管理和保护,这是造成河道功能衰减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议市财政要加大对河道管理与保护的投入。每年水利财政投入,河道管理与保护经费不能低于基建经费的20%。同时,出台有关资金、土地扶持政策,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措施,统筹协调流域、河道的发展与保护以及上下游各区段的关系。

3、加大河道整治修复力度。生态退化、功能衰减是我市河道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以河道为单元,开展河道综合整治,实施生态清淤、水系沟通、水生态修复、景观治理等综合措施,实现河道长治久安。同时要加强河道水面率控制,特别是城区、镇区河道水面率监控,把占用河道水域纳入规划许可范围,确保河道水域不减少。

4、加快河道立法进程。由于我市还没出台河道管理和保护的相关地方法规,现有的《湖北省河道管理实施办法》也相对注重对河道防洪功能的调整及方向性、全局性的规定,对河道资源管理、生态保护、日常管护、职责范围、人员经费等等没有进行详细规定,建议我市尽快出台符合市情的河道管理办法,按照属地管理和随河上岸的原则,将每条河道的日常巡查和管护养护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和养护人头上。形成每条河道“有人管、有人考、有人查”的管理网络体系。以强化河道管理和生态保护。

上一篇:关于房产测量中的若干问题 下一篇:关于高层建筑测量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