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消费者保护之自愿与诚实信用原则

时间:2022-04-16 04:51:30

论消费者保护之自愿与诚实信用原则

摘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了整部法始终,是该法总的指导思想,也是国家处理有关消费者问题,对相关社会关系进行法律调整的基本准则,其足以诠释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司法以及消费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根本宗旨。本文主要介绍自愿与诚实信用原则。

关键词:消费者;保护;自愿;诚实信用

一、自愿原则

自愿原则又称为意思自治原则,萨维尼提出,权利的本质即为意思自治,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意思自治是指民事主体依照自己的理性判断,自主参与民事活动,管理自己的私人事务,不受国家权力和其他民事主体的非法干预。

消费者在选择商品和服务时,自愿是进入消费法律关系的第一步,也是得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和服务的首要保证,更是民法中契约自由原则在消费交易中的具体表现。就民法而言,自愿原则是民法平等原则的延伸。无平等就无自由,同理,无自由也就无平等,我国《消法》第9条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的权利,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营者,自主选择商品的品种和服务方式,自主地决定购买或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消费者在自主选择商品时,有权进行比较鉴别和挑选。与之相对,经营者销售商品时,不得违背购买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其他不合理的条件,不得进行欺骗性的有奖销售或以有奖销售为手段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或进行巨奖销售;政府及其部门不得滥用权力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或本地产品流向外地。唯如此,消费者的自愿选择才能获得充分的保障。

消费者权益权益保护与自愿原则相联系,重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自主选择的权利

消费主体作为一个有理性、有自由的人,意味着消费主体依自己的意愿和判断选择、参与消费活动,实施法律行为。在法律许可的意志自由范围内,有权决定是否进行某项消费活动,有权选择合作伙伴和对方当事人,有权决定自己所进行的消费活动的内容。

(二)自己责任与过错责任

自己责任就是当事人对自己的行为及其所造成的后果所应承担的相应责任,这种责任是当事人自己本来就应承担的,而不是替代他人进行的责任承担,即我们俗话说的自负其责。多年来,由于商品经济的实行、物权制度的完善、民事权益的进化等,都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民事责任体系的发展。替代责任新形式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甚至还超过了自己责任。在这一责任形式日益复杂、替代责任泉涌的时代背景下,理顺责任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对于消费者法律关系中的消费者来说,自己对商品和服务的选择承担的首先是自己责任,然后才是过错责任。耶林这样论述过错责任 “不是损害而是过错使侵害者负有赔偿务。”1804年《法国民法典》正式确立过错责任原则,该法第1382条和第1383条分别规定了作为和不作为的过错责任。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将过错责任原则规定为侵权法的归责原则。我国的《消法》的第七章名之为法律责任,即第40条到53条之规定,显然是相对于经营者而言的,从其内容看,是严格责任,而非一般的侵权责任。当然,法律责任和归责原则也非同一层面的问题,过错与过错责任及归责原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过错是过错责任所抽象出来的归责原则。而在消费法律关系中,相对于消费者来说应是过错责任,只是《消法》在此方面没有体现,当然,这本身就是对《消法》平等原则的突破,并且,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精神,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设立是为了充分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权益,亦是对平等原则的突破,从根本上说,消费者运动的出现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诞生,也是对传统民法的突破。那么,此亦可以看作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这一民事特别法――的灵活、合理及变通处理。①以上两种归责原则的确立,为消费关系主体的行为确立了标准。它要求消费者和经营者在消费法律关系中,尽到审慎和注意,避免损害后果,也要求经营者充分尊重消费者的权益,从而为消费法律关系确立了自由行为的范围并且体现了对双方的尊重;它充分协调和平衡了“消费者自由”和“社会安全”两种利益的关系。

当然,中国的《消法》,在责任体系及归责原则两个互有联系的方面还存在内容上的欠缺。

二、诚实信用原则

我国《消法》第4条规定: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一)诚实信用的法理解说

关于诚实信用原则的理论表述,徐国栋先生有《诚实信用原则的概念及其历史沿革》、《客观诚信与主观诚信的对立统一问题-以罗马法为中心》、《诚实信用原则二题》)三篇论文值得重视。

在这三篇文章中,徐先生从诚信原则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入手,通过对诚信原则的历史学分析来揭示诚信原则之应有内涵,并进而指出我国学界对诚信原则研究的薄弱环节。在《客观诚信与主观诚信的对立统一问题-以罗马法为中心》一文中徐先生对主观诚信和客观诚信统一的社会契约论基础进行了详尽的分析。②

梁慧星先生对诚信原则的研究重在其功用, 在《诚实信用原则与漏洞补充》一文中梁先生,从诚信原则的发展历程、本质出发,详尽分析了诚信原则的功能,并进而阐述了其漏洞补充的价值意义和其适用的局限性。

根据以上两位先生的研究,诚实信用原则源于古老的罗马法上的诚信契约,其内容为:债务人不仅要依据契约条件,而且要依据诚实观念完成契约规定的给付,依裁判官法的规定,当事人因误信有发生债的原因而承认债务,实际上该原因并不存在时,可以提起“诈欺之抗辩”,以拒绝履行。

(二)外国诚实信用原则的立法

1804年《法国民法典》第1134条规定,契约应依诚信方法履行。

1863年的《萨克森民法典》第158条规定:“契约之履行,除依特约、法规,应遵守诚信,依诚实人之所应为者为之。”

由于19世纪消费者主义、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诚信原则尚未受到资产阶级民法典的足够重视,而仅仅适用于契约的履行。19世纪末叶以后,法律从消费者本位向团体本位发展,诚信原则在民法中的适用范围逐渐扩大。

1900年施行的《德国民法典》第157条规定:“契约应斟酌交易上之习惯,遵从诚信以解释之”。第242条规定:“债务人负有斟酌交易上之习惯,遵从信义,以为给付之义务。”

1907年的《瑞士民法典》第2条规定:“无论何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均应依诚信为之。”这就将诚信原则的适用,由债权债务关系,扩充到民法中的一般权利义务关系。

1947年《日本民法典》第1条规定:行使权利及履行义务时,应该恪守信义、诚实进行。

1912年美国《统一商法典》的主要作者卡尔.卢埃林教授曾学习并执教于德国莱比锡大学,他对德国法的诚实信用概念非常熟悉并把“诚实信用”引入了美国商法典,③法典1-203条规定“对本法内的每一项契约或义务予以履行或执行均负有诚实信用义务。”其后的《契约法重述》在第205条中规定:“每一份契约都向当事各方施加了履行与执行契约中的诚实信用和公平交易义务。”

在英国,普通法上并不承认当事人必须履行诚信,也就是说诚信原则并非一般性义务,在美国,情形如在英国差不多,虽然,诚信原则是《统一商法的一个条款,但是,其发挥作用,一般只在审判领域,依法官自由裁量权运用之。另外,在英美法系,诚信原则并非是法律术语或立法词汇,而是契约当事人基于自信和互相的信任而产生的法律关系。也就是说,在英美法系,诚信并非“原则”,并非立法的产物,而是法庭的产物。所以,其原则性不足――并不象中国和其它大陆法系国家那样,尊其为“帝王条款”,而灵活性很大。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 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6条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另外,我国合同法42条、43条、60条92条等条款进一步表述和强调诚信原则。

(三)我国《消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体现与完善

消费关系中的诚信原则体现以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是经营者应切实履行合约,不得规避法律和合约,恪守诺言,讲究信用。二是经营者在消费活动进行正当竞争,不弄虚作假,不欺诈; 三是双方当事人依善意行使权利,不以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方式来获取私利; 四是双方当事人应信守合同约定,不擅自毁约,严格按法律规定和当事人的约定履行义务,兼顾各方利益;五是双方当事人在约定不明确或者订约后客观情形发生重大改变时,应依诚实信用的要求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法律是最低的道德,道德是最高标准的法律,诚信是做人的最基本的道义要求,是一个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石。然而,我们每消费者每天都在耳濡目染中国目前的诚信现状,我们每天的生活都在和假货作体力和精神上的斗争,从几年前的金华火腿、南京冠生园、毒大米到近几年的三L奶粉、皮革奶、 瘦肉精、台湾塑化剂等等等等,我们不禁诧异,为什么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滑坡如此之严重,诚信缺失如此之顽劣?是什么让某些商家和商人为了一已之私,而置千万人的生命健康于不顾?是什么让他们铤而走险,置法律与人性于不顾?这种现实,不仅影响到我国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而且,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我们的信仰和良心已经到了不勘承受之重,另据报道,因为逃废债务、合同欺诈、制售伪劣产品等,我国每年要为不守诚信付出近6000亿元人民币的惨痛代价。④那么,究竟该由谁来为如此巨大的损失买单付账呢?首先,由于假冒伪劣商品的存在和泛滥,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假冒伪劣商品以名牌、品牌商品的面目出现,既坑害了消费者,也损害了被假冒企业的利益,直接破坏了等价交换的原则,影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其次,假冒伪劣商品的存在和泛滥不仅损害消费者的物质利益,而且会伤害消费者的心理健康,甚至会对消费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最后如果诚信危机得不到有效解决,必将造成经济秩序的混乱,最终受害的是民族的利益、国家的形象。⑤从目前查处的案例看,假冒伪劣商品多数是在现代化程度较低的非国有企业中制售的,所以涉及对外经济交往领域的机会较少。假如假冒伪劣之风不治理或治理不得力,大量蔓延到涉外经济领域,将会影响我们的国际信誉,削弱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其损失是无法估量的。⑥美国认证协会主席米洛・葛若就说过:“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人们对于中国经济的印象,首先是企业产品的质量,其次是政府的信用,然后是一个良好的法律的保障。综合起来的信用是我们做出判断的眼睛”。⑦因此,重新构建民事法律中诚信体系势在必行,那么,从立法到司法、从理论到实践,这种重构从《消法》开始,既是时代的特别需要,又是《消法》立法原则中的不可或缺。

那么,一是要在《消法》之中,科学表述政府在诚信重建过程中应有的责任。二是完善消法55条规定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大力度,加大制假贩假者的违法成本。三应当借鉴其他国家的最低赔偿制度,降低投诉成本,提高消费者投诉的积极性。四是建立小额赔偿诉讼制度和集团诉讼制度。

注释:

①陈玉:《浅谈民事归责原则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适用》,载《学术论坛》2009年第5期。

②徐国栋:《诚实信用原则二题》,载《法学研究》2002年第4期。

③Twining, Karl Llewellyn and the Realist Movement, 1985, p. 312.

④蒋玉虹、陈志虹:《论市场经济体制中诚信原则之确立》载信用中国网,,2011-6-11访问。

⑤赵兰振:《论诚信在消费者保护法中的法律构建 》,载法律教育网,http:///huangye/viewarticle.asp?id=4477中,2011-6-11访问。

⑥宿景昌:《关于假冒伪劣商品问题的经济学思考》载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第42~45页。

⑦钱飞鸣:《信用就是金钱》载深圳商报,1996年1月17日。

(作者通讯地址:山东省滕州市滕国律师事务所,山东 滕州 277500)

上一篇:基于ESP理论的大学英语军事文化教学 下一篇: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