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的“第二课堂”

时间:2022-04-15 09:18:17

初中体育教学的“第二课堂”

摘 要:为了达到义务教育体育新课程标准注重教学内容的可选择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特长以及形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活动体育课程的导入实际上涉及到体育课程思想、课程体系和教学形态的改造和更新,对于克服学科教育弊端,推动终身体育教育有进一步的意义。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针对当前体育教学活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活动体育课程开展的意义和紧迫性、初中学校活动体育课程开展的创新做法三个方面问题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初中;活动体育课程;教学

“活动体育课程”不受新课程标准和体育教学工作计划的约束,其活动内容远远超出课堂教学的范畴。“活动体育课程”与体育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彼此等同相互取代,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具有担负起一部分潜在体育课程,实现学生个体教育价值载体的作用。

一、目前体育教学活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学沿袭以运动技术为主的传统,那些规则严密、技术要求高的竞技运动项目始终贯穿于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过于严肃、缺乏活泼性,天性好动的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使得学生望而生畏,出现厌烦上体育课的现象。

(2)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方法及组织形式单一,使体育教学与社会脱节,不够重视对学生的运动能力的培养,课外体育活动课程没能以“学生需求为本”而设置,不能适应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

(3)“应试教育”对体育教育的负面影响较大,学生被束缚在应试教育的怪圈内,“重智力轻体育”的思想普遍存在。学校体育受“重竞技成绩、轻学生体质”的误导,重竞技轻普及,重课内轻课外,重尖子生轻全体学生的教学现象严重。

二、活动体育课程开展的意义和紧迫性

首先,为大面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保证;其次,发现和培养体育人才,促进学校体育特色发展;再次,有助于提高文化课的学习效率。

课间或课后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使工作的脑细胞得到休息和调节,从而防止和消除大脑疲劳,真正做到“劳逸结合”。因此活动体育课程有助于提高文化课的学习效率。笔者对宁波市慈城中学田径队队员文化课成绩进行了追踪:

200年第一学期宁波市慈城中学田径队队员文化课年级段排名表:

初一年级训练队学生年级段排名:

戎同学期中考试年级段排名及期末考试年级段排名排名依次为第6名、第2名;吕同学排名依次为第43名、第3名;徐同学在排名依次为第70名、第45名。

初二年级训练队学生年级段排名:

吕同学在期中考试年级段排名及期末考试年级段排名分别为第9名和第8名;冯同学的依次为第33名、第25名;夏同学的成绩排名依次为第170名、第174名。

初三年级训练队学生年级段排名:

汪同学第一次月考、第二次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成绩依次为第5名、第13名、第4名、第7名;姚同学成绩依次为第66名、第67名、第57名、第23名;胡同学成绩依次为第111名、第53名、第76我、第72名。

由此看出,以上同学的成绩基本上都在进步,有些还是年级段前几名,同时还都是学校田径比赛的主力队员,这就更能证明了“劳逸结合”这一说法。以下以三年来宁波市慈城中学田径队队员考入重点、普高的学生举例:

笔者调查了2007年至2009年宁波市慈城中学体育训练队所有参加中考的学生总共有47名,发现有17名学生考上重点高中,占训练人数的36%,另外还有26名学生考入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占训练人数的55%,其中只有4名学生未考入高中(见表1)。可见大多数考入高中的学生是因为学习成绩较突出,再加上运动成绩优秀,而被择优录取的,占当年初三体育训练学生的30%。

三、初中活动体育课程开展的创新建议

1.以学分制为保证,形成长效机制

体育学分制是一种因材施教,适应学生需求心理,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教学管理制度,目前我国有三分之一的高校实行了体育学分制。根据体育教学自身的特殊性,分析和探讨实施体育学分制的优点、方法及对策等,为更好地实施体育学分制提供理论依据。

2.培养学生骨干,带动全面发展

体育教学中学生是绝对的主体,所以培训学生骨干并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也就不容忽视。参加活动体育课的学生,基本上专业成绩是比较突出的,在开展活动时,要对这些学生进行特别的指导以协助教师。作者调查显示,在宁波市慈城中学刚刚成立女子足球队的时候,真正会踢足球的女生,在全校屈指可数,通过培养这部分人的骨干作用,从而带动了很大一部分女生对足球的兴趣,喜欢足球的女生也越来越多,从而更进一步地推动了学校女子足球的发展。

3.延伸课堂教学,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

课外体育锻炼能将体育课教学所传授的知识、技能运用于课外体育活动的实践,通过复习、巩固课堂知识,有利于促进体育课的教学。而活动体育课程是有组织、有纪律、有计划的开展学校课外体育锻炼,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与掌握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使这一部分学生无论在技术技能、身体素质还是在团队协作和社会交往上都有显著的提高。随着运动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与锻炼的积极性,逐渐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活动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和健康第一思想的重要环节,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种课程模式相互交融、优势互补是课程发展的必然,应该对建立起几十年的体育学科课程体系进行认真、系统的总结,扬长补短,同时注意吸收各种课程理论的优点,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加以改造,逐步形成科学的体育课程体系。学校体育只有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的前提下,才能完成健康第一、终生体育的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教师语言 下一篇:对我校高中乒乓球队现状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