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竞赛应更名

时间:2022-03-25 11:06:23

优质课竞赛应更名

新的课程改革实质上掀起了一场以学生主体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改革,而其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为此,以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目标的各种培训蔚然而生,优质课竞赛更是成为其中的宠儿。然而,甲地教师赴乙地教素不相识的学生,这种目无学生的教学,其授课过程的戏剧性精彩难于掩饰其科学性的缺失,同时,优质课竞赛因缺乏对学生的深入了解而存在不可避免的问题。

问题一:教学内容的大众化,味同“会餐”。教学内容之于学生,如菜肴之于食客,学生对课堂的关心首先在于“吃什么”,而优质课竞赛这种异地借生授课的方式,授课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学生是假想的对象,而采用的通用方式就是选择一种大众化的教学内容,这种缺乏针对性的“口味”很难引起学生整体的“食欲”,又如何保证课堂的高效性呢?

问题二:教学过程的僵硬化,好似“演戏”。一节好的优质课往往是一个专家团队反复打磨所形成的一个“近乎完美”的方案,并且参赛级别越高,这种打磨的痕迹越明显。这种“精细化”的教学设计,往往使授课教师更像一个演员,按照“剧本”亦步亦趋,致力于把学生开放的思维拉回既定的轨道;不敢越雷池半步,缺乏师生真实的交流和对课堂生存资源的有效利用,更多的是对多媒体的一种讲解,活的课堂因“精细化”而死,教师表演化的教学,也使学生沦为了配角,缺乏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课堂更多的只是一种表面的繁华,因而也少了一些火花和灵动。

问题三:教学设计的功利化,行同“剧本”。为了迎合众多评委的观点,优质课的教学设计往往融多种先进教育理念为一体,集众多活动为一炉,学生更像一个团队旅游观光客。常常,学生书没看完,就参与讨论,讨论刚进入正题,就要开始一个新的活动……这种走马观花式的教学,往往使课堂缺乏应有的深度,这种为评价而设计的教学,学生只能是“被活动”,学生表面的高参与率难以掩饰学生的低参与度。一节课给学生留下的往往也只是“肥皂剧”式的个别片段。

优质课竞赛虽然有不可避免的问题,但其课前研究的深入,课堂展示的标准,课后提供的研究平台却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其实质是一种研究课或展示课,其更名当属必然。

上一篇:浅谈在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下一篇:师德建设“五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