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教育与创新精神培养

时间:2022-04-15 04:44:06

高校艺术教育与创新精神培养

摘 要:普通高等院校对所有在校大学生广泛开展公共艺术教育不仅仅是提高综合素质的需要,更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需要。艺术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让当代大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创造的幸福。

关键词:高等教育;艺术教育;科学与艺术;创新精神;人格塑造;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J023文献标识码:A

在现代知识经济背景下,具有创造性的知识型劳动力已经成为当代最核心的生产要素。高等院校有责任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理解能力、研究能力和构想能力的高级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也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学科性质与育人价值,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在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着重要意义。高等院校对所有在校大学生广泛开展公共艺术教育不仅仅是提高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需要。

一、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就能够创新

2007年8月3日,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当面向总理提出了两条意见:一是大学要培养杰出人才;二是教育要把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结合起来。“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就能够创新,中国人就一定能赛过外国人。”对于钱学森之问,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艺术教育在创新精神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全国各大专院校及社会各界千万次的热论中已经达成了普遍的认可。

东西方的艺术发展史都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石器时代,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虽然基于文化观念的不同而具有各自的面貌,但到西方国家进入到工业社会后,艺术与技术的结缘使西方的设计艺术形式逐渐成熟,它改变了整个西方发达国家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质量和形象。实践证明,艺术不仅满足人在文化生活方面的情感需要,而且其创造也为人们的生存提供了可实用的物质性产品,同时它还影响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周围的环境,并进而影响了人们的文化观念和精神心理。不管是昨天的清纯还是今天的繁丽,艺术首先是文化观念和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它在整个文化语境的演变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不同时期的文化语境也决定了艺术形式和风格的走向。

纵观中外教育史,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可谓交相辉映。中国战国时期“六艺”教育和在古希腊时期的缪斯教育在体现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方面是不分彼此的。在当代,科学的飞速发展使许多关于艺术美学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尤其是关于物与人、物与社会、物与环境、物与物等多重关系的问题都需要用美学原理来进行分析和阐释,因为科学的发展终究是为了美。其实,艺术与科学之间并无严格的界限,在古希腊人的观念中,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科学与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共融与互补的。

艺术首先是美的,美是人类的最高追求和最大快乐,同时也是人性最深刻的体现,艺术与科学有着共同的和谐理念,其价值取向是一致的,艺术与科学正像一枚硬币的两个面,没有科学,人类将束手待毙,而没有艺术,人类的情感将无以寄托。

二、艺术教育在创新精神培养中的作用以及当代缺失

绘画是用神奇的线条和色彩在平面上展示虚幻的空间,线条是画家描绘形象、反映世界、表现情感的基本手段;通过色彩,观众可感受到千变万化的人情世态、事物的多种多样及细腻入微的变化和对比。雕塑作为一门古老的空间艺术,它是“削去”与“刻出”的一部凝固的诗,它虽然具有静止的属性,但它比绘画的空间更加昭显,因为它是以三度空间来反映现实,它给人们的感受是真实的体感。音乐作为时间艺术,是一幅流动的画,它的非可视性的特点注定了它具有抽象的性质,声响的组合使它显示出直接的抒情性和内在的暗示性,它不仅能怡情养性、净化心灵,而且能唤醒人心、感动木石,可以说,没有歌声,没有乐曲的世界将一片沉寂。电影与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并运用物理、化学、机械、化妆等科学技术手段的跨时空的综合艺术,它集美术、音乐、文学、表演等艺术门类于一身,既是可视空间的展示,又有时间性连接为保障,就如中国山水画的散点透视一样,不但具有多视域的观察方法,而且还创造了集时间、意象等多维空间的艺术表现形式。另外,书法、建筑、传统工艺美术、现代设计艺术都各自运用自身的特殊造型语言来表现视觉美与内涵美。

艺术教育主要具有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审美性四种学科性质,艺术不仅能够激发创新思维并赋予人更敏锐的直觉,而且能够造就创新型人格。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智慧训练,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都可以使大学生在感觉、知觉、联觉、理解等心理能力的提高与相互协调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使智商与情商得到双重开发,进而使当代大学生不仅能扎实地加强审美意识并真正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和识别能力,而且其真正的收获将是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养成。

艺术教育在创新精神培养中所起的作用毋庸置疑,然纵观当代中国大多数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无论是艺术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还是艺术教育的定位及实践等问题,我们至今还开展得比较薄弱,不仅缺少统一的艺术课程标准及教材,同时在教学内容和受益范围上还与日本、香港及西方国家的艺术教育存在很大的差距。在我国的一些综合性高等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中,艺术教育理论和艺术实践方面的课程一般只有一周一次,四年本科教育过程中的课堂教学最多规划为两到三个学分,即使在第二课堂所开展业余文化活动中,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也存在着普及性差和质量水平低的现状。要实现在普通高等院校重视艺术教育和全面实施艺术教育这一目标,就要顺应时代要求,认真学习和引进当代世界各国艺术教育的先进思想及具体实践经验,加强对艺术教育理论的研究和运用,并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普通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普及化。

三、当前培养创新精神的几点措施

所谓创新精神是指不甘守旧和创造新事物的勇气。艺术教育具有趣味性、形象性和感染性等特点,其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所具有的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特征是创造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智能教育,“创造美”是一个关键词,它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艺术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让当代大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创造的幸福。

高等院校开展艺术教育既应坚守“互相交流、重在参与、倡导个性、创新至上”的原则,又要在教学内容、方法、时间、材料、学习的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

1.在实施艺术教育的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以及其他各环节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学内容至少应包括经典艺术作品赏析、艺术基础理论和艺术实践三大课程板块。将以上教学内容贯穿在四年的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形成既有必修课程又有其他艺术活动等隐性课程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以上三个课程板块中自由选择,学生就会对自己所感兴趣的课程内容产生极强的学习欲望。

2.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个性,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并积极地参与教育过程,是最大限度激发其创造思维活动的关键一环。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点,对非专业型大学生的艺术教育决不能简单地按专业型大学生的标准来要求他们,应以他们的自由表现为主,鼓励学生多方联想,从过去的“教”学转化为“悟”学,重在发展学生与生俱来的创造本能与创造热情。让学生自己寻找所需要的东西,承认学生审美个性特征和差别的客观存在,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能够充分地表现自我,形成自信,这样他们的内在原动力就会不断地被激活,其智力潜能就会充分地发挥出来,逐渐形成积极认识世界,创造美的世界的能力。

3.展评或展演是教学效果反馈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展评,学生会对作品所呈现出的不同表现形式、内容等方面产生兴趣,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个性化的表现因素,从中采撷出闪光点,及时加以鼓励和表扬,并引导学生去发现各学科间的内在关联,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能力与综合评价能力。

4.为使艺术教育活动更好的开展,高校既要配足配齐一支能够满足学校艺术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又要逐步加大经费投入,扩大图书馆在艺术类方面的藏书量,普及现代化的艺术教育技术手段,使学校艺术教育需要的器材和设施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标准。另外还要加强艺术社团建设,广泛组织艺术实践活动,普及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使学校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化为学生接受艺术教育的教学实践基地。

人的创新精神的形成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多方面培养的结果,艺术教育贵在创新,这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无疑超过其他学科,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位著名画家曾经说过:“我非常爱听交响乐,觉得很美,但它美在哪里,不知其所以然。”为了让我们的当代大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我国各高等院校既要加强艺术教育理论的研究又要加强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尽快使艺术教育实践得到规范化和普及化,使高校真正成为师生眷恋的精神家园。

上一篇:架设艺术与科学的桥梁 下一篇:三年河东,三年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