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角下重庆保税港区功能创新路径探索

时间:2022-04-15 03:55:04

全球视角下重庆保税港区功能创新路径探索

保税港区是我国继各类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园区之后,开放层次最高、运作模式基本与国际接轨的特殊经济区域。自2005年上海洋山保税港区设立以来,保税港区持续升温,国务院先后正式批准设立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等,中国保税港区的发展建设格局已基本形成。2008年11月12日,国务院以国函[2008]100号文件正式批复,同意设立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并宣布重庆保税港区实行“三合一”叠加政策,即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的优势政策在保税港区都适用。但如今中国已加入WTO,保税港区的业务竞争已不再是国内竞争,而是全球竞争,因此全球视角下,重庆保税港区仅有中央政府所赋予的政策优势等显然不够,其功能创新问题将不可回避。

一、重庆保税港区功能创新的目标模式

回顾我国保税区的缘起,最初提出该设想是在1984年。而所谓“保税”,则是指进口货物暂不缴纳进口关税,而先将其存入特定区域。如果货物从特定区域转运出口或经加工再出口,则免缴出口关税。关于我国保税区的性质和法律地位,至今仍无明确说明。只是在2004年,李岚清副总理在“天津会议”上提到,我国保税区是“类似于其他国家在港口划出一块并用铁丝网围起来的自由区”。因此,笔者以李岚清副总理的讲话推测国家关于保税区在未来发展方面的定位,应当是以国际自由贸易区为目标的。即我国保税区最终发展目标应是国际自由贸易区。

那么,我国目前的保税港区与国际自由贸易区又有何联系与区别。首先,在隔离装置方面,我国保税港区与国际自由贸易区完全相同,选用材料的标准完全一致;其次,在设区选择、功能取向、开发自由度以及关税豁免等方面,我国保税区也是参照国际自由贸易区而定。但是,在是否接受海关监管,是否享受治外法权以及具体管理制度等方面,我国保税区又与国际自由贸易区有着本质的区别。国际自由贸易区有着明确的“境内关外”的法律地位,并享受“治外法权”,免于海关监管。而我国保税区则是属于海关的特殊监管区域,仍属于“境内关内”,对于是否享受“治外法权”暂无明确的法律文件。因此,我国保税区与国际自由贸易区虽在某些方面很相似,但仍有着本质差异。

正是上述本质差异,使得重庆保税港区的发展模式应从一开始定位于国际自由贸易区。即将其建设成为按国际惯例运作,依托水港、空港和铁路港建设,发展国际贸易和现代物流,并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从而成为对腹地具有超强带动辐射作用的综合型自由贸易区。

二、重庆保税港区功能创新的原则

在明确了重庆保税港区功能创新的目标模式之后,站在全球视角下借鉴世界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的成功经验,同时结合重庆保税港区的自身特点,笔者认为重庆保税港区应在功能创新的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1.先行先试,渐进创新。从国际经验来看,即使国际上非常成功的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也都经历了一定的过程。因此,对于重庆保税港区的发展也是同样道理。在某些方面,比如优惠政策、管理制度等方面,重庆保税港区可以直接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或我国其他地方的保税港区比如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成功经验;在另一些方面,比如具体的功能拓展、操作模式等,重庆保税港区可结合自身特点先行先试,在试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自己独特的经验教训,从而逐步创新,打造其重庆特色。

2.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共同推进重庆保税港区功能创新。保税港区的功能最终依托于区内的企业。因此,要想真正推动重庆保税港区功能创新,就必须完善其配套政策环境,加大对区内企业的支持力度。政府各部门与企业紧密合作以促进政策法规的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的紧密结合。一方面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大商务、海关、检验检疫、港口、机场等单位的相互合作,共同打造现代化的物流信息平台,以进一步促进重庆保税港区的国际贸易、转口贸易、国际物流、保税仓储、商品展示展销等功能的拓展。

三、重庆保税港区功能创新的路径

1.聚集优势、区港联动,打造重庆现代物流

一方面,重庆保税港区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重庆两路寸滩港位于重庆北部,由寸滩港、江北国际机场、出口加工区三部分构成。其远期规划面积为15.16平方公司,其中,水港功能区为6平方公里,空港功能区为2.37平方公里,且整个保税港区紧邻陆地、岸线丰富、港区腹地宽裕。当三峡大坝蓄水175米后,重庆水港就成为名副其实的深水港,万吨巨轮可直接驶入。同时,重庆空港又是国家民航总局规划的枢纽机场之一,货物吞吐量位居国家前列。另外,重庆还将在沙坪坝区团结村设立重庆铁路保税港区。因此,重庆保税港区可谓是“水港+空港+铁港”三个功能集于一身,以保税方式进行陆路、水路、铁路、航空多式联运,形成纵横交错的运输网络,从而为打造重庆现代物流奠定良好基础。

另一方面,重庆保税港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根据国务院批准意见,重庆保税港区将实行“三合一”叠加政策,即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等优惠政策在重庆保税港区都适用。企业进入保税港区不用缴纳入关关税和进口增值税,而在保税区内交易的货物则不收取任何税费。同时,港区内还将设立物流金融仓库,开展“保税仓”运作模式,为客户融资提供了极大方便。若能将此等“政策优势”发挥到极致,并不断转化为“功能优势”,则能进一步促进重庆保税港区进出口贸易、转口贸易及国际物流等功能的发展。

2.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加大政策制度等创新

另外,加大保税港区的政策制度创新,为区内企业尽可能提供方便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企业最关心的就是税收、海关通关、外汇以及准入等方面的政策优惠等,因此,政策制度创新不妨从这些方面入手。一是税收政策方面,即在关税、流转税、所得税等方面实施豁免或更低的税率,为区内企业创造更优的成本优势;二是在海关监管方面,应借助国际经验或我国比较成熟的上海外高桥的海关监管经验,尽量简化通关手续,减少商检和卫检的商品种类等,使得进出口和转口贸易避免重复验关,从而为进出保税港区的货物提供尽可能多的便利;三是在外汇政策方面,可参照国际货币自由兑付的外汇政策,逐步实现外汇兑付自由,从而为我国国际物流创造条件;四是在企业准入制度方面,应加大开放力度,对愿意进入保税港区经营的企业减少在资本金数量、来源地、股权比例、企业性质等方面的歧视性或差别性政策待遇,给予各类企业充分竞争的机会,从而不断地促进区内企业多样化、产业结构的优化等。尤其重庆地处内陆,更应该在政策制度设计方面多下功夫,以引进更多更好的企业。

3.发展临港产业,寻求区域合作,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重庆作为西部开发的试点城市,有着强大的市场辐射能力。因此,重庆保税港区可借助马士基、地中海航运等国内外入驻的物流巨头等带动重庆本地物流、商贸、金融、地产等相关产业集群发展,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该区域综合竞争实力。同时,在面对与四川恶性竞争的问题方面,应转换思路,寻求区域合作。在国际货源、长江水运、铁路运输、高速公路运输等方面,与其同四川展开恶性竞争,不如寻求合作共同构建国际物流通道,以推动重庆、四川的国际物流发展,从而进一步带动整个西部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

总之,重庆保税港区作为我国第一个内陆保税港区,从诞生之日起,便具有其独特个性,其功能创新必将是一个充满探索的全新过程。在经济全球化、竞争全球化的今天,重庆保税港区要赢得未来的发展,就必须站在全球视野的高度上,以提升其国际竞争力为根本目标,不断地探索功能创新之道,不断地与国际接轨,使其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综合自由贸易区。

上一篇:企业内部控制的分类概述 下一篇:欧洲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