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模式的设计与解读

时间:2022-04-15 02:21:59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模式的设计与解读

[摘 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成长的长期性、复杂性需要多种培养模式进行匹配,原来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精细化培养要求。通过对创新模式的设计及解读,从而提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质量。

[关键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模式;设计与解读

[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4 ― 0043 ― 0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为党的事业坚强的后备队,是我们党正在试图解决的艰巨任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已经5年了,取得了部分阶段性成果。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已进入了常态化培养阶段,原来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精细化培养,需要在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通过创新培养模式,提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质量。

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创新培养模式设计

笔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及其培养实践探索了下列模式:学校、社会深度合作模式;分级指导晋级培养传、帮、带模式;价值澄清问题引导理论宣讲模式;成长小组团队研修模式;生活养成卓越目标模式;虚拟资源共享与政治实践历练模式。

学校、社会深度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是旨在形成以学校为主,社会紧密配合、学校与社会共同承担培育任务的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共同体。学校,显然是指承担全面启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任务的高校;社会,主要指承担高校暑期社会实践与挂职锻炼的培养基地,也包括培养基地所在地的媒体部门。

学校、社会深度合作模式是学校、社会共同建立以培养基地为依托,通过工作会议联席制度方式保持深度联系,通过发展项目学校与基地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基地有专门的工作班子、工作程序,专门的工作岗位,对应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对象的学习与实践,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对象提供较长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及相应的要求。在过程中提供考核,活动告一段落后,组织培养对象进行总结提升,并认真听取培养对象对基地的意见,改进自己的工作。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对象来基地既是接受教育,也是发展项目的实施者,地方媒体通过深度宣传与报道予以配合。

分级指导晋级培养传、帮、带模式,这种模式是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进行分级培养以老带新。分初级普遍培养阶段、中级重点培养阶段、高级精英培养阶段三个阶段,层层推进,步步跟踪,形成“有梯度、有进度、老带新”的长期培养模式。不同级阶段的优秀学员在完成本阶段的学习任务之后,可以成为比他低的阶段或同级的助教。由于跟同阶段的学员身份相同、年龄相近,对学习任务熟悉,学习态度良好,因此,学员助教自然就成了本阶段的学习骨干、工作的示范。他们所起的效用往往是老师达不到的,事实证明,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各个阶段设置学生助教,不仅可以解决教师人手不足问题,而且给每个学员树立了一面学习的旗帜。传,即传学习心得,传思想情感,传工作作风;帮,即帮助总结经验,帮助开展活动,帮助日常管理;带,即带头示范,带头遵守纪律带动大家共同成长。

价值澄清问题引导理论宣讲模式。这一模式的要旨是让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对象生活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价值系统内,有意识地设置问题,让他们用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去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理论宣讲的形式是让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对象组织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或创先争优先进人物宣讲团,向社会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让培养对象自己定宣讲题、自己写宣讲稿、自己找宣讲对象、自己寻找宣讲场所。

成长小组团队研修模式。这一模式是让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对象组织成若干个成长型小组,培养活动主要依托小组开展。通过精心组织与指导小组开展读书活动、实践活动、团队研修,互相启发,互相激励,使小组每个成员在共同成长中收获个人的政治、思想、人格、情感等方面的成长。

生活养成卓越目标模式。由于青年的本质乃是自我实践的产物,青年的生活方式是青年的自我生产方式。因此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要着重引领、型塑其生活方式。这种模式的要旨是让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对象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养成,以形成卓越人格为目标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消费方式、实践方式。

虚拟资源共享与政治实践历练模式。这种模式是把网络引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过程中,构建区域专门网络体系,发挥社会的优质教育资源与网络的优势作用,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对象的虚拟教育资源学习、虚拟人际互动、虚拟政治实践历练有机结合,使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具有时代性特征。

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创新培养模式解读

培养模式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方法体现的基本样式。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成长的长期性、复杂性需要多种培养模式进行匹配,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上述模式,是因为:

只依靠学校是培养不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必须有社会的自觉参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的责任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对工农的情感及其改造社会的能力需要他们深层次地走进社会。学校必须有意识地寻求社会的支持,学校作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深度合作模式的牵头单位,要对深度合作的计划、目标、途径、方法及手段进行设计,要明确各自的职责与边界。学校在制定培养计划时要征求社会有关部门及单位的意见,计划执行时,要保证联系的渠道畅通,经常性地交流互动。学校要主动邀请社会人士到学校谈发展,讲问题,让培养对象准确地感知社会现实。作为共同体,学校与社会要经常在一起总结每一期培养的经验与教训,作为下一期的借鉴。作为共同体,学校有责任把自己的培养产品推荐给社会,并且对自己的产品进行跟踪,

社会必须自觉地配合学校做好这项工作。目前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校与社会合作模式是一个浅表合作模式。社会只是地在被动完成学校所安排的任务,可以这样说,没有社会的积极性,学校的积极性也无法持久。社会的功能、作用、积极性还没有很好地发挥与调动起来,社会要根据培养的需要确立若干培养基地专供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使用,让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对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与挂职锻炼基地化,对基地应有相应的利益杠杆调节,国家应有专门的经费用于基地建设。

上一篇:海上漏油事故应急预案评价模型研究 下一篇:企业文化创新与公司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