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符号在开关语义中的研究与应用

时间:2022-04-15 07:18:11

文化符号在开关语义中的研究与应用

产品中的开关语义分析

对开关语义的分析可以从外延与内涵两个层次分析,外延语义是最直观简洁的表达方式,也最浅显易懂,而内涵语义则体现了产品包含的所有文化信息,以及设计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两者相辅相成,充分阐述了开关语义的外在与内在含义。

在外延语义中,产品的“能指”可以准确的表达出“所指”,且外延语义是最容易表达也最容易理解的层面,它包含了能够让用户一目了然的更丰富的内容。“开”与“关”通过其外延语义,例如“花开、花谢”、“灯开、灯灭”、“眨眼、闭眼”、“开门、关门”等,都可以对产品的外观造型、使用功能、使用方式等,同时。因此,外延语义是“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体现。

而开关的内涵语义则体现了产品更深层次的“开关”信息,以及设计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例如,把“关”理解为节约,那么“开”就是浪费;把打开心扉是“开”,封闭自我是“关”;“开”是明亮、是温暖,“关”是黑暗、是寒冷等,这些都是“开关”的内涵语义。可以说,开关的内涵语义是通过外延语义来传达给用户的,当然,这种语义信息的传达亦不是成不变的,它在多种因素下会受到个人心理因素和社会背景等多方面影响。

文化符号开关语义

1冲国传统文化符号

在中国古代,并不直接谈论符号,但有关符号的思想却十分丰富。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乌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又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象也者,像也。”所谓“像”就是符号,而“观物取象”正是指符号创制的最初过程。老子曾说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徽。”指出万物有了指示它们的名称(符号)之后才能够将它们区别开来。“人的本质即表现在他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一切文化形式,既是符号活动的现实化,又是本质的对象化”。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文化符号是民族精神重要的表现形式,人们是通过“传统文化”去认识“符号”的,我们经由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认知,才能了解在社会现象里所有符号所代表的意义。相对的,我们也是透过所有符号的形式如文学、绘画、建筑等表现出自己的文化。

中国传统元素从人文的广义定义来讲,不仅包涵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民俗心理,民族气质,道德评价体系,以及由这些精神层面而发展创造出来的文学、艺术、戏曲等文化财富,同时也包含在此基础上孕育而生的的各类器物与可视的传统纹样图案等。在我们当今的产品设计中,对于传统元素运用最多、也是普遍被认可的主要泛指可视的传统器物器型、色彩、图案纹样等类型的视觉元素与符号。这些元素与符号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代表与缩影。

2.文化符号在开关语义中的应用

首先对开关展开符号关联。其次,对文化元素展开符号关联,并结合开关语义进行思维扩散,当找到一定的文化符号之后考虑其是否可以延伸其开关语义,例如图4中的卷轴的开启与闭合、灯笼的点亮与熄灭、皮影的动与静、扇子的开启与闭合、开始倒茶与停止倒茶等都可以延伸到产品的开关语义中。

折扇符号在开关语义中的设计案例

对于折扇的起源,人们说法不一,但折扇在宋朝确实是存在的,且折扇出现在北宋的说法有诗句的题咏进行佐证。如:金・完颜《蝶恋花-聚骨扇》:“几股湘江龙骨瘦。巧样翻腾,叠作湘波皱。金缕小钿花草斗,翠条更结同心扣。金殿珠帘闲永昼。一握清风,暂喜杯中透。忽听传宣须急奏,轻轻褪入香罗袖。”因此,折扇可以作为宋朝的一种文化符号,将扇子的“开”“合”作为开关语义进行设计。

设计目标人群:钟爱中国文化元素的青年与中年人群

产品定位:对于钟爱中国传统元素的人们来说,元素符号不仅仅只是应用在产品形态上与色彩贴图上,而是将元素的内涵体现在产品上,他们期待在使用融合文化元素的产品的同时,还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用户体验。

1.智能开关设计

采用宋代折扇元素造型,扇骨控制开关,可以定格关闭的时间,根据用户所需的时间设定时长,经济环保。此外扇轴的旋转钮还可以控制灯光大小,体现情感化设计的内涵。

2.壁灯设计

主要材质为有机玻璃、与红木,玻璃代表现代元素,红木代表传统元素,体现了古今文化的结合。另外文化符号采用宋代折扇元素,将扇子的“开”“合”语义应用到壁灯开关上,随着扇子打开角度越大,灯光越亮;反之,则越弱。此外,这款智能壁灯不仅采用无线充电技术,还可以通过手机APP控制灯光颜色,色彩随心掌控,提高用户体验。

结语

通过研究文化符号在开关语义中的应用,不仅对产品语义、符号学等理论研究有了深入的理解,还对如何将文化符号应用到产品语义中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即不仅是外延语义更是内涵语义。此外,本文的研究内容还充分体现了符号学在产品语义中的重要作用,为以后语义符号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作者简介:许晓云:教授,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研究方向:产品设计。

史逸飞:硕士研究生,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研究方向:产品设计。

孙晶晶,硕士研究生,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研究方向:产品设计。

上一篇:江苏漆艺的传承使命 下一篇:探讨牙舟陶上苗族刺绣蝴蝶纹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