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怎样体现新课改理念

时间:2022-04-14 10:05:09

历史教学怎样体现新课改理念

新课程改革给历史学科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在教学思想上要体现时代精神,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课程改革改变了中学历史学科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的教学法。历史教师围绕新课标组织教学,历史课堂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课程改革几年来,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过于片面,过于追求教学的形式和表面,忽视了教学的内容和实质。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浅谈新课改中历史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教学目标中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的统一

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强调感受、观察、体验和解释一般社会现象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过程从知识传授、思想灌输改变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很多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广泛运用新教学工具,如多媒体课件、视频课堂、网络资料和历史情景课堂,采用指导学生编演历史情景剧、组织辩论会和讨论会、进行模拟法庭等形式,希望通过大量自主活动培养学生领悟和解读历史的能力。但是,实践表明,很多学生的知识掌握度并没有因为“能力”的提高而相应提高。新课改前的学生能够熟练地把一个具体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娓娓道来,把各章节串联起来。那是因为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是我们掌握和感悟历史事件的三要素,也是我们传统教学的重点。新课程中,教师重视能力目标的实现而忽视知识目标的达成是一种不好的现象。新课程改革是希望提高学生的能力,从而为了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因此,我们不能完全舍弃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在能力目标的达成过程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特别是有助于学生知识掌握的方法。

二、注重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的实质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倡导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课堂分组讨论、组织辩论赛、编排历史剧、开展历史知识比拼等都是教师们常用的教学形式。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学生还没有学习基础历史知识就过度地采用观看历史影像资料、课堂历史短剧、展示课外收集的有关资料等探究学习的倾向。这些热热闹闹的表象背后,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并没有掌握应该学到的基本历史知识。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这样的问题,书中是有现成答案的,学生通过看书就能归纳出来,如果教师非要组织学生讨论,实在是多余。因此,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应该从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提高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如果忽视这一点而听任这种表象长期发展下去,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定会受到严重影响,课改目标就不能真正实现。

三、注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已经习惯于讲授。新课程把教学看成是师生交往、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教学关系上,教学行为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引导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激发积极的学习心理;引导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价;引导学生认识所学知识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天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习惯于自己讲,讲历史背景、讲历史史实、讲历史结论。好像教师不讲就不是教学,学生就不会学习。如此教学,教师讲完了,学生还是不会学习历史,反而对历史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其原因就是缺乏对学生进行学习引导。

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转变。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这种自主探究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因此,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切不可从教师“满堂灌”的这个极端走向教师“靠边站”的另一个极端,要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四、注重互动式课堂的教学秩序

在历史课程改革中,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教师们煞费苦心。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确实让课堂活起来了,师生平等地交流、探讨。但是,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课堂的热闹就会扰乱课堂秩序。我们经常可以遇到这种现象:分组讨论中,在其中一个小组阐述观点、表达成果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学生要么忙着整理自己的资料,要么说笑、吵闹,即使有个别想听的学生也听不清楚。也就是说,在这一节课里,每个学生获得的知识都是不完整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强调“规则”,培养学生在秩序中进行自己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完善自己的认识,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互动的同时,共同维持课堂的教学秩序。

(作者单位 湖北省武汉市石牌岭高级职业中学)

上一篇: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建设新时期教师队伍 下一篇:新课改下语文教师的课堂用语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