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22 01:28:26

历史高二总结

历史高二总结篇1

知识能够被获得,并且因为它的本质,知识总是局部的,它永远都不是完整的,所以,一切源于知识的行动也都是局部的、不完整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1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经验教训

(1)过渡时期总路线

①核心内容“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①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

②主要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处理好农、轻、重等关系

③成果:“一五计划”成果图

④意义:初步建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

(3)三大改造:1956年底,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标志:生产资料的公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计划经济建立。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4)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①中共八大:(1956年)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和当前的主要任务。

②作用: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

③左倾错误:

表现: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

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④纠“左”举措: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时间:1966——1976年

原因:“左”倾错误恶性膨胀的结果

表现:严重干扰和破坏国民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⑥教训:

要实事求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

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保持必要的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发展经济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及历史意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①时间:1978年12月

②内容:实行改革开放、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

(2)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揭开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四、农村与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开始:安徽、四川

②前提:土地公有制

③特征:包产到户,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的改革

④作用: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目标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五、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特点

(1)形成:

①经济特区: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②原因:对外交通的重要通道或港口;著名侨乡,离港、澳、台较近;历史上与海外联系密切

③目的:吸收和利用外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④特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

⑤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⑥沿海经济开放区:闽南三角区(厦漳泉)、长三角、珠三角;

1990年开放浦东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科技园区等;

20世纪90年代,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各地出现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金融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开放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六、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2第五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

①背景:?1929年经济大危机和二战的惨痛教训;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美国经济实力膨胀和称霸世界的野心。

②概况:1944年夏,美、英、中等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开会

③内容:通过《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及附件,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这两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

④意义: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

⑤影响:是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世界贸易。

二、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

①内容:

①国际金融组织及宗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成员国义务:认缴资金——决定投票权。

②国际货币制度:双挂钩制度—美元以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固定汇率制。

(2)作用:

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的霸主地位;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满足了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成为美国扩张的工具。

(2)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①成立的时间:1947年

②性质:国际多边协定

③目的:使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④影响: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三大支柱

①构成: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②影响:顺应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

三、欧洲联盟

(1)欧洲共同体到欧盟的发展进程:

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欧洲经济一体化开始

1967年,三个共同体正式合并为欧共体

1993年,欧盟成立

(2)欧共体经济一体化建设共同农业政策、共同的关税政策、统一大市场、欧元

(3)欧盟初具规模:欧元的诞生(2002年1月1日正式启用)

性质: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4)影响:欧洲一体化符合欧洲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利益,改变了世界格局,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四、北美自由贸易区

(1)北美自由贸易区

①建立:美、加、墨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成立。

②性质:单一的经济组织

③影响:三国间经济联系大大加强;对发展中国家造成负面影响

五、亚太经合组织

(1)建立:**年,在堪培拉12国外长会议,宣告亚太经合组织正式成立

(2)扩大:1991年,中国、中国台北和香港加入该组织

(3)性质:论坛性经济组织

(4)影响:亚太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与作用大大提高;开创了新的合作模式。

六、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形成。

七、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加入时间:2001.11.11

性质: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作用:标志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意义:

①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②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繁荣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八、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影响

(1)进程:

①?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了经济全球化;

②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领域的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

(2)推动因素:?

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根本推动力;

②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

③两极格局的结束为全球化发展消除了政治障碍;

④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全球化疏通了流通渠道。

(3)表现:国际贸易的增加、世界市场的扩大、国际分工日趋成熟、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

(4)影响:

积极方面:?

①能有效的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

②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极大的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存在问题:

?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②各国经济互相依赖导致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增加;

③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5)展望: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从长远来看: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只要建立起新的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对全球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就能达到共同繁荣。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3一、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农作物:水稻(南)、粟(北)(引进作物:玉米、番薯)

(2)生产工具的变革:

①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②商周:主要使用耒和耜

③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出现

④唐代:曲辕犁

⑤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

(3)水利设施的完善:

①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②汉代: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

(4)生产方式的变化:

①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

②自耕农经济:?

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

产生:春秋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

二、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

(1)井田制:

形成:商周时期

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私有制确立:

形成:战国时期

原因:私田逐渐私有;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

(3)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4)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

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四、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特征

(1)金属冶炼术的演变: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2)纺织技术:

①丝织技术:?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唐明了缂丝技术

②棉纺技术:

?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元明时期:江苏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历史高二总结篇2

关键词:比较法;高中历史教学;图表比较法;比较类推法;纵向比较法;专题比较法

高中历史教材主要是以时间为脉络进行编写的,其内容繁杂,时间跨度久,虽然学生有一定的历史基础,但对于通史脉络并不是很清晰。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脉络,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及接受能力,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其中,比较法便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比较法在具体运用时可以采用表格、图表的形式,也可以按照时间、专题、类型等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记忆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一、图表比较法

图表比较法是历史教学中的常用方法,它包括绘制表格、绘制对比时间轴、绘制折线图等多种形式。这种方法可以清楚地展现两种或几种历史事件的不同,方便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这种方法还可以应用在总结复习阶段,让学生在学习后独立完成相应的表格,既能锻炼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历史敏感度。例如,总结“鸦片战争”这一课时,教师便可以采用图表对比法。完成“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教学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两次鸦片战争的异同。比较之前,教师可以给出提示:“请同学们采用图表法的形式将两次鸦片战争的时间、内容、影响等整理出来,然后总结这两者之间的异同。”学生整理完成后进行汇报,教师在学生汇报后可以给出适当的建议,并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对自己的表格进行完善。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帮助学生更好地总结历史事件之间的异同点,锻炼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图表比较法的好处是清晰明了,能将历史事件的要素全部展现出来,方便进行直观比较。这对于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条约等,可以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另外,近代史的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外国史的四大资产阶级革命等,都可以用图表比较法进行比较。图表的绘制需要一定的时间,这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做好预设,留出相应的时间,把握好课堂进度。当然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这种方法,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活学活用。

二、比较类推法

比较类推法也称类比法,是平行思维方式中的一种,其作用是“由此及彼”,类似于一个推理的过程。将这种方法应用到教学中,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这样学生才能形成知识的迁移,才能以旧的知识为基础,更好地解决新遇到的问题。类比法既要比较事件的相同之处,也要比较不同之处,这样总结起来才全面。例如,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时,教师便可以应用比较类推法。首先,在这节课之前,教师已经带领学生学习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学生已从工业革命的背景、开端、过程、特点、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对工业革命有了初步理解,这为学生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打下了基础。因此,教师可以将课堂交给学生。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分组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如第一组同学负责整理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第二组同学负责整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第三组同学负责整理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第四组同学则负责对两次工业革命进行系统的比较。然后,教师可以让各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汇总发言,并引导全体学生总结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以及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其所处的现代社会。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脉络,提升历史解释能力。此外,各组之间还可以进行相互补充,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力。要顺利实施比较类推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整合史料、提炼史实的能力,还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这样才能保证课堂环节的顺利进行。

三、纵向比较法

纵向比较法是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它往往以时间为线索,将不同时代的同一制度或事件整理出来进行比较,形成知识脉络,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比如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等,都可以用这一方法进行整理,帮助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纵观事情发展的状态,方便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例如,教授“古代商业的发展”这一课时,教师便可采用纵向比较法。这一课系统概述了我国从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商业发展过程,其中穿插着一些货币的演变及商业制度的变化。为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内容,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其中有一个问题便是比较不同历史时期商业的发展变化。教师出示时间轴,并在商代所表示的范围内填写“商人出现,商业由官府控制”,让学生仿照着完成全部时间轴的填写。通过纵向比较,学生能够对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形成基本的了解。时间轴的描绘虽然简单,但是它能清楚地表现每一时期的变化,帮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商业的出现、发展与繁荣。学习历史知识时,只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才能进行有效运用。纵向比较法能够将历史知识以时间线索展现出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历史知识。将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的内容以纵向比较法的方式串联起来,有利于学生进行复习,有利于学生理解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渗透。

四、专题比较法

高中历史选修教材的编排,是以专题史的形式进行的。教师在必修教材的教学中,可以发现每一单元的题目其实都近似于一个历史专题。如果将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便可以发现不同时间或事件之间细节的不同,既方便学生掌握,又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将专题比较法运用于期末复习,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完成“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的教学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采用专题比较法进行总结。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顾之前所学内容,然后引导学生以中央行政制度为专题,引导学生总结中国古代重要政治制度的变迁及发展。第一个问题属于知识概括类问题,难度较低,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完整地结合教材找到相应的内容。为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印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其编成顺口溜“三三二一废设增”,它们分别对应着“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中书一省制、废丞相、设内阁、增设军机处”。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通过专题比较,进一步认识到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衰落,感受到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采用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系统认识专题事件的变化,清晰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学会总结类似问题,提高课堂记忆效率,让学生喜欢历史,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为以后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专题比较法作为比较法的一种,往往更具针对性与灵活性。描绘历史脉络或进行多种历史事件之间的类比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同时还可以将图表法与纵向比较法灵活地应用其中,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历史高二总结篇3

关键词: 选修模块 历史人物评说 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精选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二十二位历史杰出人物,构建了一个中外历史人物的知识体系。人物选修模块中人物呈现方式与必修模块不同,必修课程虽都涉及了各类历史人物,但历史人物基本上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活动中的某一个视角被提及的,而在选修模块中每课都以一位历史人物的活动贯穿始终。人物选修模块的教学必须区别于必修教材重构建知识体系、重视能力的教学,要突出体现其关注历史人物智慧和精神品质的探究,以实现“从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进而确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课程标准目标。本文试以人民版《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一课的教学谈谈人物史教学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教学方法。

一、知:知晓历史人物之生平事迹

历史学科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以史导论。必修教材中人物只是教学中的一个知识点,对人物的成长经历、性格品质体现几乎为零,人物的鲜明个性特征无法凸显,进而空洞地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结论则更不能令人信服。因此,知晓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了解历史人物的历史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使“评”更具人性和灵性。《华盛顿》一课课标为:“概述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建国初期的主要事迹,评价其历史贡献。”

【教学片断一】华盛顿“有为”与“有不为”

请你根据教材提供的史实,按时间顺序制作一份华盛顿年谱。

有位学生设计了一张具有“中国特色”的华盛顿“个人简历”(见上表):

此表可以说明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已较为全面、完整地了解、把握了华盛顿的主要事迹。老师结合表格,进一步引导学生概述华盛顿主要历史事迹:1.领导独立战争;2.解甲归田;3.主持制宪;4.首任总统;5.坚辞总统。

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学生对华盛顿及其所处的时代有了整体了解,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

二、评:评价历史人物之历史贡献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评价历史人物方面的能力要求,“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尤其要关注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此前的教学中,我已对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原则和基本方法做了介绍,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依据材料引导学生要结合华盛顿主要历史事迹,“史论结合”进行评价。

【教学片断二】战争时期的第一人,和平时期的第一人,同胞心目中的第一人

材料一:“在美国数十位历任总统中,华盛顿和林肯是受后人崇敬的两位最伟大的总统。然而,两人造就自己历史英名的行为模式却不尽相同。林肯依靠‘有所为’而成就英名。……华盛顿的历史英名造就,主要靠的却是他终身一贯的‘有所不为’……”――张光《谁造就了华盛顿不朽的英名》

问题1:阅读课本,概述华盛顿“有所不为”的行为。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概括:(1)拒当国王,辞去大陆军总司令职位;(2)拒任终身总统。

材料二:“He was the first in war ,the first in peace ,the first in the people's hearts of his countryside”――Henry Lee

问题2:为什么说华盛顿是战争时期的第一人?和平时期的第一人?同胞心目中的第一人?

材料三:约翰・亚当斯在1785年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类应该赞颂教育他的国家而不是敬慕华盛顿个人……我深以华盛顿的性格而自豪,因为我知道他仅仅是美国人性格的典范而已。……在庞贝时代,华盛顿可能是恺撒;在查理时代,他可能成为克伦威尔。……但是在美国,他除了退休别无他图。”――马克斯・康力夫《乔治・华盛顿:人和丰碑》

问题3:依据材料三说明“个人与时代”的关系。

这一环节教学主要是以教材为主要教学素材,配以细节展现与分析,引导学生从课文、材料中提取信息,把文本解读和历史结论的得出结合起来,从而对历史人物的活动、贡献及体现的精神品质等形成一个系统的把握和理解。

三、感:感悟历史人物之精神品质

价值观教育是人物史教学的归宿点。人物史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在掌握历史人物所作所为的基础上,要充分感悟和体会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质,用心灵去感受和体验人物的命运与成就,获取人生的智慧和向上向善之心。因此人物史的教学更多的是追求一种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结果,这种过程既是一个感受历史、理解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与之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也是站在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人物的活动和作为的过程。

【教学片断三】一个伟人就是人类历史的一座丰碑

我们回顾了华盛顿的一生,他的一生是剑和犁选择的一生。在剑和犁的选择中,他曾经三进,又三退,走出了三进三退的传奇人生。请同学们谈谈华盛顿“三进三退”人生。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第一环节中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设计的华盛顿“个人简历”表,进一步了解华盛顿的“人生选择”。

问题1:在“三进三退”的选择中,无不显示出华盛顿的高贵品质。从三进中,可以看出华盛顿哪些优秀品质?从三退中,又可以看出哪些优秀品质?

问题2:在“三进三退”剑和犁的选择中,你认为哪一步最艰难,最能体现英雄本色?也让你最佩服?

问题3:结合下列两则材料思考,华盛顿为什么多次拒绝权力的诱惑?

材料一:“华盛顿不单单是为了独立,而且是为了一个独立的共和国而战斗。……他懂得要是他企图取得多于人民慷慨给予的权力,他将失去为之战斗的目标。”――爱德蒙德・摩根

材料二:“华盛顿性格中有一个非常可贵之处,就是他对荣誉的追求高于权力和地位的迷恋;渴求自身道德的‘完善’高于对权术的热情”。――余志森《华盛顿评传》

问题4:“华盛顿走上大街,挥动礼帽,向群众致意。人们依依难舍,不愿离去,跟随他的马车一直走到他的寓所门前。这是任何语言也难以描绘的情景,这是任何人为的场面无法取代的真诚欢呼。在这一瞬间,领袖与民众,伟大与平凡,历史与未来,才得到完美而统一的体现。”――李辉《告别权力的瞬间》

如何理解“在这一瞬间,领袖与民众,伟大与平凡,历史与未来,才得到完美而统一的体现”这句话的含义?华盛顿告别权力有何意义?从华盛顿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华盛顿人生的“三进三退”彰显了华盛顿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不恋官位,不慕权势的高风亮节。华盛顿“三进三退”关上一扇专制的门,结束了一段殖民历史,打开了一扇民主之窗,开创了新的未来,让学生从中感悟华盛顿的精神品质。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对华盛顿“三进三退”的细节展开,带领学生回到“历史现场”,帮助学生“走近”历史伟人,“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理解他们的人生选择和精神风貌,体验他们的成功与失败,追寻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的路径与奥妙,从而让历史人物“立”起来、“活”起来。

参考文献:

历史高二总结篇4

关键词:单元复习;复习的策略;记忆效能

一、编顺口溜,统领知识

复习中国近代史时,把握教材两条线:列强的侵华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将1840年――1949年,这一百多年的史实编成顺口溜,记忆方便,总结性又强:

一八四零战争起,屈辱灾难不停息;

人民抗争与探索,中共领导是核心;

反帝反封终实现,百年沧桑成回忆;

一九四九谱新曲,民族复兴看今夕。

二、理清知识线索,整合知识结构

单元复习时,根据教材的内容,将教材的知识点编织起来,穿线结网,构成清晰的历史发展轮廓。例如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全球战火再起》的知识结构:

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事年表:

爆发年: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二战局部爆发)

1938年,台儿庄战役,慕尼黑阴谋

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

决战年:1944年,诺曼底登陆,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胜利年: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4月,中共七大;5月,德国投降;8月,日本投降;9月,日本签署投降书;10月,联合国成立

三、创设情境,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历史情境教学是教师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再现或创设历史情境。第一,运用多媒体创设历史情境。第二,利用文字史料创设历史情境。第三,利用生活情景创设历史情境。

四、单元复习时,注重提高学生的记忆效能

记忆效能,是指学生对自己的记忆行为影响记忆结果所特有的有效或无效的自我体验。历史学科记忆量大,教师要指导学生不断总结记忆窍门。例如,西欧走向联合的时间(1967年和1993年)。学生总结为“一九六七欧共体,欧洲联盟九三年”两句话。这样在单元复习时,一是节省了学生书写时间,二是学生复习时携带起来比较方便,还方便保存。

本文以单元复习策略的运用为例,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玉林.课堂教学:创情境体悟历史的探索与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9).

[2]黄牧航.论中学历史主题教学的安格层次[J].中学历史教学,2011(4):112.

历史高二总结篇5

持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

通过对在党史学习教育总结会议的重要指示精神进行深入研读,认真总结这次党史学习教育的学习成果,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党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党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宝贵经验,对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巩固拓展学习教育成果、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有了更为清晰的理解,进一步深刻感悟了伟大建党精神,鼓足了自身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下面,结合学习思考,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切实领悟党史学习深意,持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史,是党自诞生以来领导中国人民为了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探索历史、奋斗史、发展史。在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征程中,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建立起新中国,坚定不移的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性胜利。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心中始终秉持着为人民服务、为民族复兴的理念,我们的民族才彻底从沉沦中奋起、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的人民才彻底摆脱备受剥削被压迫的地位、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历史发展充分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也没有辜负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党的历史中蕴含着治国理政的政治灵魂和精神瑰宝,是无数先行者们从实践经验中提炼出的立国、兴国智慧。

12月24日,党史学习教育总结会议在京召开。作出重要指示,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充分肯定党史学习教育的显著成效和重大成果,明确要求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为总结好、巩固好、拓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重要遵循。作为国有企业的党员干部我深刻感受到,学习党史,就是让我们要以史为鉴,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学习党史,就是要让我们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吸收充足的养分,让初心融入血脉、将使命扛在肩头,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学习党史,就是为了实现更好地再出发,让我们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作为,以昂扬向上的姿态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二、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不断巩固党史学习成果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是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的最好“营养剂”。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百年党史新起点、着眼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高度重视,亲自谋划部署、全程指导推动,围绕党史和党史学习教育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把党员干部对党的历史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集团公司党委组织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要求,精心组织实施、有力有序推进,在集团公司上下掀起了阵阵党史学习热潮,使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受到了一次全面深刻的政治教育、思想淬炼、精神洗礼。在此期间,个人坚持把学习党史融入日常,在原原本本“读原著,悟思想”的党史学习基础上,有机结合党的六中全会精神和六中全会《决议》的核心要义。通过认真总结党史经验,坚持不懈深学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收获了宝贵的经验启示、鼓舞了奋进的斗志的,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了提高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新时代加强党内集中教育、推进党的建设,必须做到将历史逻辑与政治逻辑融会贯通,在坚定历史自信中铸就忠诚,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更加深刻地感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力,铭记伟大建党精神,鼓足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能,不断促进业务与党建工作打开新局面。

三、牢牢把握历史主动精神,全方位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党史学习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学好党史、用好党史是每一名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必须坚持不懈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学好、用好党史,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不是一阵子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要保持恒心韧劲,进一步健全完善长效机制,持续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巩固好、拓展好。这就要求我们党员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的示范作用,落实好常态化制度化主体责任制,形成层层负责、联动互动的工作格局;同时,要不断创新党史学习教育方式方法,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尤其要贴近现实,紧跟形势,聚焦学习贯彻党的六中全会精神,牢牢掌握集团公司各项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把强化理论武装作为根本任务,在学懂弄通做实上聚焦发力,推动全党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

历史高二总结篇6

一、认清一个形势

当前,我们国家整个发展已经进入了公平、公正、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时期。随着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大建设的提出,党史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如何认识新时期的党史工作作出科学的定位、判断,对它的职能进行恰当的描述,是我们每一位从事党史工作的同志,特别是领导同志,应当引起深入思考的问题。根据当前的理论动态和我们长期以来的党史工作实践探索,我个人认为,党史工作可以概括为:坚持一个根本任务,搞好三个结合,做好三个服务。

(一)坚持一个根本任务。就是资政育人,资政,从一般意义上说,是指为执政者提供治国安邦的历史借鉴。发挥党史资政的作用,就是要研究、总结我们党80多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为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和三个文明建设服务。进入21世纪,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压力。新的形势和任务迫切需要党史工作者深刻总结80多年来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为把我们党建设成为顺应世界发展进步潮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服务;总结我们党50多年的执政经验,为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长治久安服务;总结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新鲜经验,为全面、正确、积极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服务。育人,就是培养教育人。用党史“育人”,就是要应用党的历史教育党员、干部和群众,使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的道理,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干部队伍中,现在的许多年轻干部,特别是走上各级领导岗位上的中青年干部,大多对党的历史不甚了解,缺乏党性党风和党内生活的严格锻炼。这就迫切需要用党的历史教育人、启迪人、警示人,让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深刻了解我们党走过的艰难历程,熟悉党的优良传统,汲取党的丰富经验,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从而确保革命火炬代代相传,鲜红党旗高高飘扬。

(二)做好三个服务。就是要更好地为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服务;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服务;为培育“四有”新人服务。

(三)搞好三个结合。一是把党史研究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结合起来,为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新问题提供历史借鉴;二是把党史研究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一步加强对党的认识,牢固树立跟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三是把党史研究与探索世界政党兴衰成败的规律结合起来,从中汲取有益于巩固我们党执政地位,提高执政水平的经验教训。

二、提高两个认识

第一个认识就是对党史地位的认识。我们党丰富的历史经验,是我们鉴往知今、开辟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和不竭的智慧源泉。党史工作在我们党的全部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党史工作对于学习贯彻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弄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实践,才能真正领会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才能真正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学习和研究党史,对于理论学习和理论创新,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二个认识就是对党史作用的认识。党史工作是学习领会、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实现党在新时期历史任务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如果没有对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总结,我们党就不可能提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如果没有对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反两个方面历史经验的认真总结,也不可能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一整套切合中国实际的方针、政策;有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如何保证它的贯彻落实,也离不开对党的历史及其基本经验的深刻认识,这样才能更加深对当前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提高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党史工作是党的建设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党史工作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把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形成和积累的党的建设的丰富经验研究好、总结好,并在历史经验与新时期的实际相结合上发挥特有的作用。

三、增强三个观念

(一)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的观念。站在不同的政治立场,坚持不同的政治态度,就会得出不同的历史结论,写出不同的历史,即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什么是我们编写党史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那就是所明确规定的,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就是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立场。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坚持用历史的观点观察历史,要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得出比较切合实际的结论;要从历史的内在联系中找出历史的规律性,从而探索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必然性;要以向前看的姿态去回顾过去,既把问题提到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又要站在今天我们党所达到的认识高度去进行再认识。

(三)实事求是的观念。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实事求是是很好讲的,但是真正实行起来是不容易的。同志解释实事求是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我们做党史工作的人,必须实事求是,偏离了实事求是,背离了这一原则,就要出问题。

四、抓住四个关键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总结和宣传党的历史。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党史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无论是对党的历史事件,还是对党的历史人物,都要搞清楚所研究问题发生的一定时间和空间,把问题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中去研究,注意对客观环境、历史背景的复杂性和历史条件的局限性进行具体分析,善于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坚持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坚持横向分析与纵向分析相结合,坚持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真正把握历史的规律,得出科学的结论,防止把复杂的历史问题简单化。对党的历史上一些重大敏感问题,要坚持邓小平同志强调的“宜粗不宜细”、“粗一点、”“概括一点”的原则,避免不必要的争论。

(二)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增强党史工作的生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历史,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开拓创新的历史。党史工作也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锐意创新,才能随着党的事业的发展不断前进、有所作为。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弘扬长期以来党史工作形成的一些好传统、好方法,另一方面,我们要紧跟时展进步潮流,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课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使党史工作真正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强化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不断开拓党史工作新局面。一是要明确思路,努力提高党史征编研究的水平。“资政育人”是党史工作的根本任务,而征集、整理、研究、编纂出版党史资料、党史书籍,则是资政育人的基础性工作。党史工作者既要坐得住“冷板凳”,又要走出书斋,深入沸腾的现实生活;既要潜心研究历史,又要关注现实;既要注重史料的挖掘和整理,也要注重理论概括和分析。要多出成果,多出精品。二是要紧扣形势,努力提高党史资政的水平。资政,就是为党提供“治国安邦”的历史借鉴。进入21世纪后,大批对建党以来和建国以来的历史不熟悉的中青年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新的形势和情况迫切需要发挥党史资政的作用,为党的建设、政权建设服务。三是要突出重点、努力提高党史育人的水平。育人,就是要培养教育人。用党史育人,就是要用党的历史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重点是年轻党员、干部和青少年。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编写适合不同层次群体需要的党史读物,宣传党的光辉历史和丰功伟绩;二要加大对各类党史研究成果的转化工作,通过各种宣传媒体把丰富的党史内容赋予生动活泼的形式推向社会;三要善于抓住机遇,利用重要节日、重要党史人物的纪念日,组织好各种活动。

(四)加强党史队伍建设,提高党史队伍的综合素质。做好党史工作关键在于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党史队伍。面对21世纪党史工作的繁重任务,我们一定要下大力气,抓好党史部门的自身建设。一是要增强政治意识。中共党史是社会科学中的一门特殊学科,党史工作无小事,党史工作一定要讲政治。二是要提高业务研究能力和水平。在学习党史知识的基础上,要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技知识、政治学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现代管理知识等,还要学习和掌握办公自动化、信息网络化等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三要努力创造“拴心留人”的环境。与其他单位部门相比,党史部门还比较清苦,生活工作还比较艰苦。各级党史部门要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也要用适当的待遇留人。在严格教育、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的同时,要满腔热情地关心党史工作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多办实事,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努力创造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

历史高二总结篇7

关键词: 历史 知识 复习

心理学告诉我们,大脑半球皮层不仅具有保存暂时联系痕迹的性能,而且具有丧失这些痕迹的性能。复习工作越是及时、连贯、系统,这些痕迹与痕迹之间的联系就越巩固。相反,新建起来的联系,如果没有及时复习并巩固,它们原来的精确、敏锐、鲜明的程度就会慢慢消失。历史科学知识具有过去性、具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使得复习在教学中占着尤为重要的地位。复习能使学生温故而知新,使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掌握得更全面、更系统,领会得更深刻。教师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应时时考虑如何使学生巩固所学历史知识的问题。复习巩固历史知识的主要方法有:随堂复习、阶段复习、期末复习和高考之前的总复习。

一、随堂复习

随堂复习是指平时每节课上的复习。目前,中学生学习历史,主要是靠课堂上的时间,所以教师应对随堂复习给予足够的重视。随堂复习的形式很多。

第一种是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复习旧知识。这种方法一般以复习上一节的知识为主,有时也要复习更早一些时间所学过的知识。例如,因为高中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不是按国别史从头到尾讲的,而是按社会的发展阶段横向地讲一些主要地区和国家的历史,所以有些节与节之间的联系就不是直接的联系,而是要与前面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比如,在讲述第三章第四节美国的内战的时候,就可以与第二章美国独立战争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理解程度拟定复习提要或问答题。

第二种是在讲授新知识的时候联系旧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其方法有三:

第一,联系已经学过的历史现象,认识新的历史现象。例如,讲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时可联系工业革命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工业革命后生产力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进一步巩固统治,需要进行一系列的革命和改革。这让学生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探索某种历史现象的发展过程。如讲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时可以联系中国古代史上的农民运动,领导人喊出了均贫富、均田免粮等口号,而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对这些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思想进行了总结、深化,因而太平天国运动成为我国两千多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最高峰。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意义的理解。

第三,比较、对比不同国家中发生的类似现象。例如,在讲述法国大革命时可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行比较,以分辨它们之间的异同。

第三种是讲完新课后进行复习性的总结,将本节课所讲的内容加以综合概括,突出重点,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条理化,以便于记忆。比如,对某一个历史事件可以概括为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三部曲――原因、经过、结果。例如,在讲解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讲完之后的复习中可以按五要素、三部曲进行归纳,如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相关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或者是影响)。

二、阶段复习和期末复习

这两种方式的复习,时间有长有短,内容也有多有少,但是,在对复习的要求和所使用的方法上都大同小异。在上复习课之前,首先要明确复习的目的,钻研教材,制定复习计划和编写复习提纲。复习提纲应该体现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的知识系统,同时,还要解决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它既要以教科书为依据,又要比教科书的内容更集中、更凝练。在上复习课时,不仅要按照复习提纲系统地给学生串讲,还要把同一性质的历史问题加以分类综合,作为一个专题来复习。例如,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进行归纳,如初步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强化并衰落于明清,以及每一个发展阶段统治者采取的措施。在复习措施的时候又可以将监察制度、兵制和官制作为一个小专题来复习。再比如,复习到某一个朝代的赋税制度时,将历朝历代的赋税制度进行归纳。这样逐渐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以后高考总复习打下了基础。高考总复习的第三轮就是专题复习,在平时的阶段复习和期末复习中把这个工作做好,高考复习的时候老师和学生都感到比较轻松。

三、高考前的总复习

高考前的总复习主要分为三轮:

第一轮进行知识点复习。要求教师在复习的时候要落实每一个考纲中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让学生熟悉教材。这一轮的复习是基础,只有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第二轮和第三轮的复习。

第二轮是章节复习。在这一轮的复习中不仅要复习每一课的知识点,还要把各章节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对各章节的内容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对各章节之间的关系、前后联系有一个立体的印象,从而形成一个大的历史概念。比如,在复习《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五章三节内容,即第一节: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第二节: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在复习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三节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即巩固政权是经济恢复和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保障,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又进一步巩固了政权,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第三轮是专题复习。专题复习一般在第二次阶断考试后进行。这是高考总复习的重点,是学生对历史学科知识的深化和升华,是学生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师制定复习提纲就特别重要,要切实根据学生的水平、特点,结合现实、结合课标,用新的史学范式,按整体史、文明史、社会史和革命史四大史学范式将中外历史融会贯通归纳为一个个的专题,同时还要根据时政热点将历史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比如科学发展观可以联系到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生产对自然的破坏,近代西方列强对我国资源的掠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等。

历史高二总结篇8

1 图像史料的分类

(1)图片史料:图片史料,顾名思义,就是以照片、图片,绘画等形式呈现出来的静态的历史资料,大致分为五类,第一类,人物图像图,即中国古代著名人物的肖像画,第二类,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图,即反映一定时期的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图片。第三类,科学技术图,即描绘重大科技发明的图片。第四类,艺术品图,即描绘陶瓷、书法、绘画等艺术品的图片。第五类,地图,地图的种类有很多,例如水利工程地图、军事地图等历史图片。

(2)影视史料:影视史料同图片史料相对,是以影片记录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动态的历史资料,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历史纪录片,就是真实反映历史史实的影片资料,具有相当高的权威性。第二类,历史剧情片,就是根据当时的历史史实所拍摄的历史影片,可高度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2 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历史照片的运用策略:历史照片往往是历史史实的瞬间定格,其在图片史料中是最真实可信的,具有客观性和易理解性两大特点,在高中历史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所以并不需要教师就照片的内容作详细的解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于历史照片就要一带而过。历史照片往往是某个历史史实的重要反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历史照片所描述的内容,进行知识的讲解,如此,学生对于教师所讲的历史史实能够记得更加清楚,也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当时的历史情境,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历史漫画的运用策略:所谓历史漫画,就是借助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侧面反映出当时的历史史实,达到针砭时弊效果的图片史料。在图片史料中,其是最具有幽默感和讽刺意味的表现形式,高质量的历史漫画甚至可以起到入门三分的效果。总结来看,历史漫画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线条简单而夸张。第二,人物形象而富有趣味。第三,相对于历史照片,更能直观反映当时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现状。第四,历史漫画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历史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的正确的理解漫画内容,剖析漫画含义,这将非常有利于学生对历史实力的正确理解。

(3)历史地图的运用策略:总结来看,历史地图总共有几下几个特征:第一,地图语言简练而直白。第二,可以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区域、位置和主要的历史发展态势做直观的描述。第三,历史地图不仅包含很多的显性信息,还包含很多的隐性信息。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看历史地图,掌握历史地图上的各种标记和它们所代表的含义,由此深入,帮助学生挖掘更多的隐性信息,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地图所包含的历史含义和历史主题,从而让他们更加快速而准确的掌握历史发展态势。

(4)历史绘画的运用策略:同以上三种图片史料相比,历史绘画作为一种绘画形式,其所包含的艺术性要高于其他三种图片史料,但是,这种艺术性往往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绘画时,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点,教师要准确把握历史?L画的内容和含义,并能在教学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们描述出来,以教师的语言魅力吸引学生对历史绘画的注意力。第二点,历史绘画往往反映的是某一特殊时期的整治、经济和文化现象,所以,教师应根据历史绘画为学生勾勒出生动形象的历史画面,然后再由历史画面回到历史绘画中,通过这样的良性循环,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5)影视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A.做好利用影视史料的课前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共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确定使用影视资料的时机,判断依据主要为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第二步,把握好影视史料的播放时间,尽可能的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播放更能突出课程内容的影视资料。第三步,教师在播放影视资料时,应准备好解说词,做到边播放边解说,这样不仅节省了课堂时间,还能让影视资料变得更加生动、鲜活。通常情况下,影视史料播放的方法共一下几种,第一种,完整播放,其反映的是大段的历史史实。第二种,剪辑播放,通过不同的历史片段,讲述历史发生的过程和其中的重要细节。第三种,定格和反复播放,同影视剧中的表现手法一样,定格和反复播放更能突出历史重点,渲染历史情感。

3 结语

上一篇:如何提升初中英语范文 下一篇:初中怎样提高英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