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技术匹配模型研究综述

时间:2022-04-12 01:54:16

任务技术匹配模型研究综述

摘要:阐述了任务技术匹配模型的起源、含义以及对其验证的成果,归纳了不同阶段代表性论文中变量的测量。总结了任务匹配模型与其他相关理论和模型结合的研究成果,最后,指出了目前研究的不足以及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任务技术匹配模型;任务特征;技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信息技术应用对绩效的影响研究一直是关注的焦点,影响技术接受和决策的研究,已经成为现代信息技术研究中成果最多的研究领域之一,但现阶段的大部分研究主要关注信息采纳的机理,其内隐的假设就是信息技术使用率的提高会对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该类研究的理论基础是态度或行为的经典理论,主要研究信息技术的一些属性(如质量、易用性、有用性等)如何影响用户对信息系统使用的态度、情感和信念,同时,其他的因素,如自我效能、社会规范等,作为影响技术采纳动机的因素也纳入此类研究的范围。

但是基于“信息技术使用率的提高会产生积极的绩效”观点的相关理论,却面临“信息悖论”的极大挑战,为更好地揭示技术与绩效的内在机理,任务技术匹配模型(task—technology fit model,TTF)被提出,任务技术匹配模型通过对认知心理和行为的分析来揭示信息技术作用于用户的任务绩效的机理,反映了信息技术和任务需求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迄今为止,任务技术匹配模型不仅自身在不断完善,而且与其他相关理论交汇融合,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其发展脉络,本文将从任务技术匹配模型的提出、模型中变量的测量、模型与其他理论融合的新发展,以及理论未来发展趋势几方面对任务技术匹配理论的研究进展进行初步梳理,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1、任务技术匹配模型的提出

DeLone和McLean构建了一个信息系统测度框架,用于评估系统质量、信息质量、用户满意度、使用情况对用户使用效果和组织使用效果的影响,该测度框架也成为了任务技术匹配模型的基础,Goodhue和Thompson分析了以使用为中心和以任务技术匹配为中心两类技术与绩效关系的研究,认为两者在信息技术对绩效的影响上有各自特色,但也各有不足,对于聚焦于使用的研究,信息技术使用并非总是自愿的,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绩效将会更多地依赖于任务技术匹配而不是使用,此外,更多使用信息技术并不总意味着更高的绩效,对于聚焦于任务技术匹配的研究,由于信息技术只有被使用才能发挥效果,只考虑有匹配是不够的,所以,使用与匹配整合视角下的技术绩效链(technology—to—performance chain,TPC)被提出(见图1),TPC认为技术必须被使用并匹配其任务才能产生绩效,从而技术特征、任务特征和使用与使用绩效的关系纳入了共同研究范围,模型中,技术特征是用户用来执行任务的工具的特征,任务特征是能促使用户更多地依赖技术某方面的因素;用户特征包括培训、计算机使用经验、动机等,这些特征将影响用户能否使用该技术及使用该技术的难易程度;任务技术匹配指任务需求、个人能力和技术功能之间的一致性程度,任务技术匹配的前因是任务、技术和用户之间的交互作用,使用的前因是关于使用行为的态度,任务技术匹配对使用的影响是通过任务技术匹配对使用技术结果的信念这条链接来实现的,反馈指一旦技术被使用,用户就会感知使用绩效,用户如果感知到比预期更高(低)的使用绩效,就会改变他们对使用的预期并会因此影响将来使用,用户有可能学会更好的使用技术,提升用户和技术的匹配,从而提升绩效,Goodhue和Thompson实证检验其核心部分,显示除了部分具体特征外,总体任务特征和技术特征的确影响用户的任务技术匹配,而任务技术匹配和使用行为却显著地影响使用绩效,但任务技术匹配影响使用行为没有被支持,这也表明技术要产生使用绩效,只有当其被使用并且其所提供的功能与任务匹配,Goodhue检验了TPC模型中任务特征、技术特征和用户特征各自对任务技术匹配的影响,以及三者之间的交互效应对任务技术匹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技术的价值依赖于用户所执行的任务,并且用户有能力评价他们所使用技术的任务技术匹配程度,通过上述两个研究,任务技术匹配模型被正式确立了。

此后,Goodhue及其团队对任务技术匹配模型的稳健性和模型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显著性进行了研究,Goodhue等在Goodhue和Thompson验证的子模型的基础增加了反馈和可存取性两个变量,分析表明,模型中所有的关系都被显著地支持,并且模型大部分的方差都被解释,Goodhue讨论了任务技术匹配变量在之前研究中的开发、定义和测量,结果发现任务技术匹配变量中的12个维度都具有很好的信度和区分效度,此外还具有很好的预测效度,Goodhue等证明了任务技术匹配会影响使用绩效,以及用户能够成功评价任务技术匹配这个潜变量,Staples和Seddon直接对技术绩效链模型进行了实证验证,他们将用户使用模型中的用户对信息系统的使用分成主动使用和被动使用两种方式,研究显示在这两种模式中,任务技术匹配模型对绩效的影响都很显著。

任务技术匹配模型与其他信息技术接受与使用的相关理论最大的不同在于:①考虑了任务特性、技术特性、用户特征分别和共同作用下对用户信息技术使用行为的影响,将信息技术接受与使用的作用机理的研究置于具体的任务环境来考察,使研究从非差异化的技术采纳行为视角扩展到了具体的情景领域,因而能够做出更细致的分析;②任务技术匹配模型以绩效考量为目标,有助于更加全面地理解信息技术接受与使用行为背后的动机,为“信息悖论”困扰下组织和企业层面技术采纳行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2、任务技术匹配模型变量的测量

任务技术匹配模型将具体的技术环境和业务环境纳入研究范围,这极大地限制了其量表的通用性,与其他具有普适性的技术采纳相关模型相比,由于任务和技术的多样性,在不同的实证研究领域,各变量的测量虽然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但更多需体现研究对象的特性,故任务技术匹配模型变量的测量便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任务技术匹配模型主要包括:任务特征、技术特征、个体特征、任务技术匹配、使用绩效等变量,不同任务技术匹配模型变量测量比较见表1。

综上,很多已有研究用可操作的方式定义和测量了不同情景下任务技术匹配模型中的各变量,并在不同的研究对象和技术特征条件下检验了TPC模型中的部分子模型或者扩展模型的有效性和稳健性,这些研究扩展了任务技术匹配整体模型的应用范围。

3、任务技术匹配模型与其他理论的融合

3.1 任务技术匹配模型与技术接受模型的结合

在理理论及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Davis提出了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TAM揭示了决定技术采纳的通用影响因素,这些因素非常精简,而且能够揭示不同技术、不同用户群体的技术使用行为,TAM一经提出就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重视,模型的解释力和量表的有效性在不同用户群体、不同技术、不同组织环境下都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Mathiesona和Keil把技术接受模型中的易用认知与任务技术匹配结合起来,提出任务技术匹配也是影响易用性认知的重要因素,但不同的任务与技术之间的匹配也是不同的,由此提出了3条假设:①任务本身并不决定易用性认知;②信息技术本身也不决定易用性认知,仅仅控制用户界面;③任务和信息技术之间的配合影响易用性认知。

Dishaw和Strong把技术接受模型中的使用行为意向变量引入到TPC模型中,并增加行为控制变量,建立了任务技术匹配与技术接受的整合模型,如图2所示,结果表明,任务技术匹配与行为意向高度相关,此后,任务技术匹配模型与技术接受模型的整合围绕3个方面展开。

1)相对于独立的非整合模型,任务技术匹配与技术接受整合模型的解释力是否更强?Klopping和McKinney建立了任务技术匹配和技术接受整合模型来研究电子商务的使用,实证结果显示,整合模型中的所有关系都被证实,且整合模型比单独的技术接受模型和任务技术匹配模型都能更好地预测消费者行为意向,Pagani在研究无线高速数据服务时,综合了技术接受理论和任务技术匹配理论的关键思想,建立了预测用户接受的模型,结果表明,两个模型都可以较好地解释用户接受行为,并且综合的接受模型也很合适,董铁牛等采用任务技术匹配和感知风险引入技术接受模型,构建了消费者网上购物的概念模型,并证明了增加了任务技术匹配的模型更优,李君君和孙建军以个体消费者为研究对象,结合用户的感知因素,构建了面向电子商务网站的技术采纳行为的整合TAM/TTF模型,模型解释了77.9%的行为意向的方差变异量,能够很好地预测态度和行为意向,对比的研究结果表明,整合研究具有更强的接受力。

2)只将任务技术匹配作为影响技术认知的重要因素,分析任务技术匹配对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机理,Junglas和Watson将任务技术匹配分为理想匹配、未达匹配和过于匹配3类,检验了在强制使用的背景下,这3种任务技术匹配对技术接受模型中的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以及任务技术匹配模型本身对使用绩效的影响,Wu等在研究最终用户信息技术接受时,整合了任务技术匹配理论和扩展的技术接受模型,在模型中,影响用户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实际使用的有个人因素、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和任务技术匹配,而感知易用性受到计算机自我效能、主观规范、内部计算机支持和培训、网络外部性和任务技术匹配影响;刘渊等结合信息系统效用、技术接受和任务技术匹配相关理论的研究指出任务技术匹配与政府门户网站使用行为和使用效用正相关,这类研究只借用任务技术匹配模型的任务技术匹配变量,规避了任务技术匹配模型使用中技术特征和任务特征的巨大差异性导致的模型通用性受限问题,拓展了模型的使用范围,但相应地也无法揭示匹配的机理,

3)将技术绩效链思想与技术接受模型整合,从任务技术匹配、技术采纳机理、技术使用绩效等多角度进行探讨,Klaus等结合技术接受模型和任务技术匹配模型研究了非工作网络使用绩效,其中,任务技术匹配和使用态度显著影响使用绩效;技术特征和任务特征均显著影响任务技术匹配,Kositanurit等在探索影响用户使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绩效的影响因素时,以任务技术匹配模型为骨架,加入了技术接受模型中的感知易用性,实证检验表明,感知易用性、系统质量和使用是影响用户使用绩效的最重要的因素,高平等建立了企业ERP采用进程中解释和预测员工行为的TAM/TTF整合关系模型;Chang建立了基于任务技术匹配模型和扩展的技术接受模型的整合模型,实证检验发现,消费者智能的任务技术匹配程度感知越高,对智能具有的有用性感知、有趣性感知和易用性感知越高,而风险感知越低;同时,高的有用性感知、有趣性感知和易用性感知将增加消费者使用网络拍卖网站的意向,周涛等整合任务技术匹配理论和技术采纳与使用统一理论,构造移动银行用户采纳行为模型,分析影响用户采纳移动银行的因素,研究结果显示,除努力期望外,绩效期望、任务技术匹配度、社会影响和便利条件对用户采纳有显著作用,任务/技术匹配度显著影响绩效期望,而技术特征显著影响努力期望,Chang整合的在线竞拍6个技术特征都积极影响任务技术匹配,任务技术匹配显著影响易用性认知和有用性认知,从而间接影响使用意图。

3.2 任务技术匹配模型与其他理论的结合

除与技术接受模型结合,技术任务匹配模型与其他模型结合也涌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1)任务技术匹配模型与决策支持的整合,Zigurs和Buckland结合任务技术匹配模型和群体支持系统(group support system,GSS)构建了任务复杂性及相关性与信息技术匹配的分析模型,模型将任务分为简单型、分析型、决策型、判断型和模糊型5类,技术分为交流、过程构建和信息处理3类,不同任务类型分别对应不同的技术类型特征。

2)任务技术匹配模型与计划行为理论的整合,Kankanhalli等整合计划行为理论(TPB)和任务技术匹配模型,探寻了通过EKR获取信息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在任务更明确和相互依赖性更高时,资源可利用性对技术采用的影响更大,Lam等结合TPB探寻了任务技术匹配、态度、自我效能和主观规范,结果表明,使用态度、自我效能和主观规范显著影响用户行为意向;技术信念感知通过影响使用态度间接影响行为意向;任务技术匹配与技术信念感知交互共同影响使用态度,Lin和Huang整合社会认知理论和任务技术匹配模型探寻知识管理系统(KMS)使用的影响因素,任务的相互依赖性、任务技术匹配、自我效能、个人认知和对预期结果的感知显著影响KMS的使用,而且自我效能积极影响对任务技术匹配的感知。

3)任务技术匹配模型组织承诺的整合,Ambemtson将任务技术匹配模型与组织承诺中的情感承诺结合,实证检验两者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感知到有相应信息技术支持的员工和没有这种感知的员工在情感承诺上表现出显著差异,任务技术匹配的7个维度都与组织的情感承诺有关,而信息的5个维度与组织情感承诺却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关系,Jarupathirun和Zahedi整合了任务技术匹配理论、目标承诺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来解释网络化的决策支持系统中影响用户感知使用绩效的因素,结果显示任务技术匹配和目标承诺会显著影响对网络化的决策支持系统绩效的感知,自我效能会显著影响任务技术匹配的感知。

4)任务技术匹配模型与个体特征的整合,Lee等建立了基于个体差异化的任务技术匹配模型,研究表明,检验的人口统计学变量中,职位经历、任职风格和自我效能显著影响任务技术匹配的预期,Liu等结合个人特质和任务技术匹配对移动安全管理技术采用的研究表明,技术功能、自我效能和个人经验显著影响任务技术匹配,而任务技术匹配积极影响技术的采用。

5)任务技术匹配模型与创新扩散理论(IDT)的整合,邓朝华等基于创新扩散理论和技术任务匹配理论提出了一个分析企业对于移动服务采纳行为的综合模型,研究证实整合模型比单独使用IDT或TFF更为有效。

归纳起来,任务技术匹配模型与其他理论的结合主要围绕两个方向展开:①以任务匹配理论为主体的结合,在任务匹配模型中增加其他理论的相关变量,这类结合拓展了任务技术匹配模型的研究深度并增强了模型的解释能力;②在其他模型中引入包括任务技术匹配感知、使用绩效等部分任务技术匹配模型中的变量,这类结合避免了任务技术匹配模型中部分变量与具体情景高度相关、模型通用性受限的问题,拓展了任务技术匹配理论的研究广度。

4、研究展望

任务技术匹配的思想与技术选择和采用的根本目标一致,所以TTF模型得到了高度关注,但具体研究环境的不同,以及不同研究背景下任务特征、技术特征的巨大差异使得TIT并没有形成普遍一致的研究范式,而且对匹配的评估也还缺乏为大家所公认的标准,任务技术匹配理论与在技术采用领域的另一成熟理论——技术接受理论相比,其成熟度和普适性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为任务技术匹配理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1)模型普适性的拓展,基于技术绩效链建立的任务技术匹配模型,以揭示技术的选择与采纳如何影响绩效为目标,初步阐述了技术使用如何影响绩效的内在机理,然而个体与组织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了任务特征、技术特征的巨大差异,从而直接影响了对其测量的量表的普适性,后续的研究在结合任务特征与技术特征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继续把任务技术匹配理论与技术接受模型、计划行为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等组织行为研究的相关理论结合,以完善任务技术匹配模型的理论基础并拓展任务技术匹配模型的应用范围。

(2)研究对象的拓展,在“信息悖论”的环境下,任务技术匹配模型是在对信息技术使用绩效探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研究对象也从对工作领域的信息技术的考察延伸到对非工作领域的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研究,进一步的拓展包括一般生产技术以及工作组织模式,如虚拟团队等正在进入任务技术匹配的研究视角,此外,对于文化背景如何影响任务技术匹配和使用绩效的研究,也将为建立在不同文化背景都适用的任务技术理论和模型奠定基础。

(3)测量与调研方式的拓展,现有任务技术匹配的研究以建立在一次性调查的截面分析为主,缺乏纵向的跟踪研究,所以现有的测量与调研方式难以揭示技术任务匹配及其对绩效影响的动态变化,而在不同的阶段,随着对任务特征、技术特征认知的变化,以及个体特征的改变,技术任务的匹配程度和对绩效的影响程度均将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和改变的内在规律和相互作用的机理也是值得研究和探寻的领域。

上一篇:周楞伽赠诗郑逸梅 下一篇:缅怀忘年交华君武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