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内地高校心理辅导的几点认识

时间:2022-04-10 06:05:26

我国内地高校心理辅导的几点认识

摘要:我国内地高校心理辅导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起步,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与港、台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针对目前的现状,我国内地高校心理辅导工作需要在工作理念上明确定位:高校心理辅导工作应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明确学校德育和学校心理辅导的界限,确立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独立地位;并在辅导过程中,力求以学生为本。

关键词:心理辅导发展性模式德育人本主义

心理辅导,是现代行为科学中较新的一门科学,对于我国来说,更是一新兴的事业:在内地,真正的发展只有20年左右的历史;在香港约为30年;而在首先引进这项事业的台湾地区,也只不过45年左右。各地发展的情况和步伐有所不同,专业化程度亦有深浅之分。由于政府主管部门的重视,我国内地的心理辅导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萌芽至今,发展非常迅速,其中高等院校成为主要的阵地。但与港、台地区相比,内地高校的心理辅导在机构、队伍及资料设备与经费等方面上尚存在较大的差距。

机构:近几年来,内地高校纷纷设立了心理辅导机构,名称多为心理咨询中心,高校内部的心理辅导工作主要由其承担。但绝大多数的心理咨询中心并未有效的开展工作,除了在学生中进行常规的心理普查,对来访者进行心理咨询,目光主要聚焦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身上以外,并没有其他的工作方式和途径。在学生当中的影响面较窄,学生对其信任度极低。

队伍:内地高校没有专职的辅导员队伍,心理辅导教师主要由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医务工作者、德育工作者和其他管理人员组成。他们大多数没有相应的学历、没有经过辅导的专业培训,往往通过自学、凭借一腔热情和自身成长经验来从事辅导工作,并没有经过严格正式的从业资格认定,缺乏坚实的理论支撑和系统的专业训练,临床实践能力极差。

资料设备与经费:除去上海、北京和武汉几所心理辅导工作开展较好的高校以外,绝大多数内地高校的心理辅导机构缺乏稳定的经费和完备的资料设备,相当一批高校在这方面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以上几点表明,内地高校心理辅导工作在近几年虽然发展得很快,但浮在表面,开展得并不深入,缺乏规范性、系统性,也没有相应的理论作为支撑,特别是在心理辅导工作的理念上定位不清,缺乏思考和探索。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做一个粗略的分析,以作为同行讨论的引玉之砖。

(一)是“医学模式”还是“发展性模式”

弄清这一问题首先是要了解心理辅导的内涵。多年来,许多专家都对心理辅导的内涵做出界定。香港中文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林孟平教授认为:“辅导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位受过专业训练的辅导员,致力于当事人建立一个具有治疗功能的关系,协助对方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自己,以致克服成长的障碍,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使人生由统合并丰富的发展,迈向自我的实现。”[①]香港浸会大学学生事务处辅导中心对心理辅导的描述认为:“辅导不是由辅导员灌输一套方法或准则给当事人。相反,它带给人更大的空间,同学通过与辅导员的谈话,去了解自己的想法,明白内心的感受,探索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心理机制,从而做出相应的选择和行动,以致可以克服成长的障碍,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使人生有统合并丰富的发展,迈向自我实现。”由此可看出,心理辅导专业已否定了在服务工作中的医疗和疾病取向的模式。医疗模式的心理辅导是一种临床的、面向患者的、注重治疗的心理辅导模式,其功能只是将人的病医治好。目前内地高校心理辅导工作还基本上停留在以“矫治”、“补救”、“适应”为取向的层面,辅导目标、功能仅局限在危机处理、适应的协调等方面。这种模式夸大了高校学生心理障碍的普遍性,高估了心理辅导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这实际上是重复了发达国家学校心理辅导起步时的同样的错误。学校心理辅导在美国产生后,长期被理解为学校中的临床心理学,直到二战后,人们才意识到这种做法不适合学校教育,因该工作的完成是以牺牲大多数大学生心理服务权利为代价。[②]

笔者认为,学校心理辅导不应等同于精神医学中的诊疗模式,它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因此,高校心理辅导工作应采取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模式,以使高校的教育环境更具有教育性和支持性。采用这种辅导模式,高校心理辅导工作除了进行心理普查、对心理困难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以外,还可以进一步拓宽思路,在学生中进行生涯规划、职业指导、社会沟通技巧辅导、学习辅导、情绪处理、提升自我认识、恋爱辅导等等。目前,内地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变迁加剧,适应不良日渐成为社会突出的问题,需要、寻求辅导的人日益剧增,只有面向全体,大力开展预防性辅导才能防患于未燃。

(二)是“辅导”还是“训导”

学校德育和学生管理工作,在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称作训导。训导和辅导之间的矛盾和争论由来已久,理论上,学生心理辅导与学校德育在学生观,工作目的、内容、原则、方法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明确的区别和界限;实践中,两者对同一问题的助理常常互相矛盾、针锋相对。一般教师或德育工作者认为学生的问题源于不负责任的态度,是他们思考后的行为,故应对其惩罚、使其承担个人责任。而辅导教师却认为,学生问题是个人成长因素互动的结果,学生的违规行为是成长中的错误,可视为一种寻求援助的呐喊,应通过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德育工作者重视秩序管理,强调整齐划一,经常用严厉方法处理学生违规行为,而辅导教师却必须认同学生的感受,容纳并重视个人的独特性,在管教中重自律。

在内地高校,德育或训导是学生工作经常使用的传统方式。更严重的是,由于内地高校的心理辅导

机构并未有效的开展工作,而大部分的辅导工作是由分散在各院系的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即德育工作者承担,或者说,他们是经常性的、直接的与学生打交道学生事务工作者,在处理学生日常事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接触学生在适应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扮演辅导者的角色。如果说在香港、台湾地区辅导和训导工作之间的矛盾是两个人或两个部门之间的斗争,那么在内地高校辅导和训导的矛盾就是一个人激烈的内心冲突,并且,德育工作者出于自身合法身份和能力的考虑,更多的情况下会选择训导,放弃辅导。笔者认为,学校心理辅导与德育要往相辅相成的方向走,达致殊途同归的目的,[③]这一点毋庸置疑。这种结合,一方面可以体现学校心理辅导的特点—教育性、发展性、建设性;另一方面有利于从整体的角度培养既符合现代社会要求,又能使自身得到充分发展的完整的个性。[④]但具体到我国内地高校学生工作的现状来说,首要的问题是必须彰显学校心理辅导的独立地位。一来如前所述。心理辅导是高校学生工作的薄弱之处;二来,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的内容是交叉关系,除了共同的部分—教学生做人外,各自都还有一些对方包含不了的东西,比如说择业辅导、学习辅导、适应辅导、恋爱辅导、社交指导这些学生工作中迫切需要加强的地方,都是德育工作无法胜任的。

(三)是“以学生为本”还是“以学校、社会为本”

问题的提出来源于以下现实:其一,我国传统文化向来重视以社会为本,重视社会规范、强调个人需要服从社会需要,内地学生从小更是接受的这种教育。其二,各国兴办教育的目的多立足于国家社会的发展,学生个人的发展并不是其中的一个独立目的,特别是在工业社会中,多把个人的发展作为后备生产力来培养,即教育是在生产一批批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的特殊产品。我国内地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尤其需要大批合格人才,因此在这一点上表现的更为突出。以上两点集中体现在我国目前的应试教育现状上:学校教育方向、培养模式整齐划一,重视社会、学校、教师的价值,要求学生服从学校的统一管理,凡是与学习、考试无关的兴趣、志向均会受到忽视,甚至是压制。

从宏观的角度来讲,这种不合理的教育体制是造成内地高校大学生诸多心理问题的客观环境之一。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学生从小就很重视适应社会,遵守社会规范,并且也都要求自己在一场场智力测试中获胜,从而证明自身的个人价值,与考试无关的个人兴趣爱好、正常的情感需要均被视为“不合法”,很多非理性的价值观悠然而生,其中一些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鉴于这种情况,内地高校心理辅导目的取向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如果让学生一味的适应这种不合理的体制,显然不合情理,也很难对现有的学生辅导工作有所突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内地高校心理辅导首先是对学生成长历史的一种重新解读,其次才是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进行指导。另一方面,今天的学生并非昨天的学生。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学生的自我意识觉醒,对于个人的尊严、需要有正常的需求,这也给传统价值观带来了挑战。应该说,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本质在于使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欣赏自己,以适应社会环境,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因此,人本主义是辅导者必须坚定的信念。它的具体内容包括: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真诚、无条件地对待学生,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感受事物等等,落脚点在于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从而使学生固有的优异潜能能自觉地得到实现。

当然,一个健康合理的学校辅导目标应是尽可能的将以人为本和以社会为本结合起来。如果联系我国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的现实情况来说,当前似乎应该稍偏重于强调学生个体的价值,偏重以学生为本一点。[⑤]怎样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在个人价值和社会需要之间确定一个合理的结合点,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不仅仅涉及国家政策的导向,而且与高校自身的人文传统、地区差异、教师整体素质、领导意识等紧密相关。

以上是笔者对内地高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几点浅显思考,除此以外,笔者认为,内地高校心理辅导工作者还需要结合心理辅导工作的客观规律,探索内地高校心理辅导工作自身的工作特点,即本土化,尽快探索出一套自身的工作模式。高校心理辅导工作是一项有意义、能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除了需要从业者积极的投入,还需要领导机构对这一工作有理性的认识、足够的重视和科学的规范。

[1]张缅(1976—),女,湖北省南漳人,辅导员

[①]林孟平.辅导与心理治疗〔M〕.香港:商务印书馆,1997.

[②]刘翔平.学校心理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86.5-8

[③]林孟平:《辅导与心理治疗》(修订版).香港.商务印书馆.1998

[④]刘华山:《试论学校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的区别及联系》.载于《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年第3期

[⑤]江光荣林孟平:《我国学校心理辅导模式探讨》.载于《教育研究与实验》.20__年第2期

ConsiderationonPsychologicalCounselinginUniversitiesofMotherlandChina

ZHANGmian

(DepartmentofchemicalenvironmentalEngineering,WuhanpolytechnicUniversity,Wuhan430023,china)

Abstract:Therehavebeenmorethantwentyyearssincethearisingofpsychologicalcounselinginuniversitiesofmotherlandchina.ButpsychologicalcounselinginuniversitiesofmotherlandchinahasgreatgapcomparedwiththatinHongKongandTaiwan.Consideringthecurrentsituationtheconceptsaboutpsychologicalcounselinginuniversitiesofmotherlandchinashouldbedefinitelyoriented.Theseconceptsmainlyinclude:facingallthestudentsandpromotingtheirdevelopment,differentiatingpsychologicalcounselingfrommoraleducationandinsuringitsindependence,andinsistingonhumanisminthecourseofpsychologicalcounseling.

Keyword:psychologicalcounseling;developmentmodel;moraleducation;humanism

上一篇:对民族地方文献收集的几点看法 下一篇:农村学校进行课改的几点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