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就业与先进性别文化建设

时间:2022-04-10 01:27:46

【前言】女性就业与先进性别文化建设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性别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础、最普遍的关系,性别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两性特征、需求、行为、关系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知识能力、风俗习惯、制度规范等方面的意识形态及其表现,其核心是向男女两性赋予不同的角色内涵,标志出不同的文化指令。中国...

女性就业与先进性别文化建设

[摘 要]性别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女性就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社会转型中,面对激烈的竞争,女性的就业处境愈加困难。其中,传统性别文化所带来的性别歧视,是女性就业难背后深藏的重要文化因素。解决女性就业难,必须大力加强以性别平等为核心的先进性别文化建设,从理论研究、男女参与、社会宣传、法律构建等方面为实现女性平等就业提供有力保证。

[关键词]女性就业;性别文化;先进性别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D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8)08-0057-0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女性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为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贯彻提供了更多的有利条件。但是,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造就的以男权文化为中心的传统性别文化,依然以各种形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存在并发生着影响,并由此阻碍着男女两性的平等发展,特别是在就业领域里,由性别文化观念的歧视带来的女性就业难的问题依然格外突出。因此,推进女性就业,加快男女平等发展的进程,仅仅靠经济发展的单方力量是不够的,还需积极建设先进的性别文化,努力改造落后的性别文化,坚决抵制和摒弃腐朽的性别文化。

一、加强先进性别文化建设是推动女性就业、实现两性平等发展的重要举措

性别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础、最普遍的关系,性别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两性特征、需求、行为、关系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知识能力、风俗习惯、制度规范等方面的意识形态及其表现,其核心是向男女两性赋予不同的角色内涵,标志出不同的文化指令。中国传统的性别文化以牺牲妇女的利益来保证男性优先发展为特征,与阶级压迫、等级制相交织,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以“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封建文化体系。这套封建主义的性别文化体系,曾作为禁锢、压抑妇女人性和才华的绳索,捆绑了中国女性数千年,女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受到了严重限制。工业革命的到来、现代化建设的深入,瓦解了封建性别文化赖以支撑的社会基础,在推动社会政治、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女性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以走出家庭为标志,女性因就业所获得的经济独立为其人格独立与自身的自由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经济基础。就业成为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独立与自由的重要经济保障。然而,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尽管女性在法律上获得了与男性平等的社会权利,在社会劳动中也越来越多地显示了自身的良好素质与能力,但就总体而言,女性就业难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文化的继承性所带来的强大的惯性力量,使植根于传统性别文化基础上的社会性别观念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于现实社会中,深深内化到人们的道德观、审美观中,影响着社会生活和运行机制。特别是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市场的不规范、保护妇女权益的行政性力量的一度削弱,使性别歧视的观念和行为再度复活,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传统性别文化的复归,造成就业性别歧视愈加严重。这些带有浓厚传统意识的落后的性别文化,本质上体现了性别关系的不平等和对女性的歧视。女性在这种文化的桎梏中要实现与男性的平等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推动女性就业,建设先进的性别文化势在必行。先进的性别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以现代社会发展要求为依据,以男女平等为核心,以两性和谐、相互尊重、共同发展为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它承认男女的生理差异,倡导和实现男女两性人格、权利、机会和过程的平等,追求男女两性的共同进步与协调发展,是一种有利于性别平等、公正、和谐发展的新型性别文化。显然,先进的性别文化没有把女性锁定在某一特定的领域里,而是以承认女性的社会主体地位、承认男女具有同等的人格和尊严为基础,将女性作为与男性同等重要的社会力量推上了现代社会的广阔舞台,为女性回归社会、与男性一起共同创造社会财富提供了强大的精神与智力支持。文化力量的内在与持久,决定并要求女性就业问题的解决必须大力加强先进的性别文化建设,以此唤起人们对传统性别文化的反思,改变社会对男女两性的刻板成见、角色期待和价值评价,消除一切形式的性别歧视,重塑两性平等公正、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切实建立以男女共同进步为原则的先进性别文化,促进事实上男女平等的实现。

二、社会转型期女性就业难的性别文化因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深刻而巨大的社会变革,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信息社会转变,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国社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新时期的中国女性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在女性就业方面,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了一批“女能人”的涌现,信息时代的到来与科技的进步为女性非体力优势的发挥提供了良好机会和载体,而教育的发展也为女性提高素质、走向社会给予了重要的条件保障。然而,这些积极有利的因素并没有自然带来女性发展的更为良好的空间,相反,在社会转型中女性面临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多,就业处境愈加困难。突出表现在就业率方面,一些地方、部门、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性别歧视、重男轻女的情况,女大学生就业常常因性别困扰而难以实现;农村女性就业率未能得到显著提高,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就业最不充分的群体;城市女性就业难度日益加大,长期处于下岗、失业、无固定收入状态的女性逐渐增多。从已实现的就业领域来看,中国女性在低技能的非正规就业领域从业的数量和比例都在上升,就业总体层次走低,女性职业下沉现象开始凸显。从就业数量的比较来看,女性远远低于男性,与男性相比在就业领域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

究其原因,无论是外部社会环境,还是个体就业观念和职业选择,传统性别文化的渗透与影响都是其中更深层次的因素。

(一)传统的女性地位观抑制了女性就业的公平性

地位观是一定社会对男女两性的社会构成、所处的位置及其作用的总的看法和基本的观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积淀而成的男尊女卑的地位观,把女性沉沦为男性的依附者、屈从者,形成的是男主外女主内、男强女弱、重男轻女的文化意识和刻板印象。千年遗留下来的文化意识和刻板印象造成了社会对男女作用的固有判定。用人单位常常凭借既有的文化观念认识和评价求职者,在男女两性的社会选择中更偏重于男性。尽管今天的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就业对人的体能要求已远远低于智力,女性通过平等考试进入普通高校的比例大大上升,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女性与男性具备同等竞争能力,但现代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仍不敌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习惯势力,许多用人单位固守女不如男的刻板印象,片面夸大女性的负面效应,认为女性的理性思维能力不如男性,动手操作能力、工作创造能力不如男性,心胸的豁达度、情绪的控制力等等都不如男性,致使很多用人单位愿意把有限的就业机会或者工资收入更丰厚的工作岗位留给男性,却因此让很多德才兼备、学有所长的女性,甚至连参与面试进入竞争的机会都无法获得,在实际择业中处于极不公平的劣势地位。

(二)传统的女性价值观束缚了女性就业的主动性

从社会价值取向上看,传统的价值观在男女两性方面存在着双重标准:男性的成功在于事业有成,人们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男性承担的社会角色的是否成功,而对其家庭角色的要求常常是无视或者是忽略。而女性则不然,她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家庭范围内,通过相夫教子,去追求和获得有限的情感满足,借助于男子(丈夫、儿子)社会地位的高低和价值的大小,来衡量和体现自身的价值。在这种价值观里,女性应有的主体意识被无情剥夺,自主精神受到抑制。当代女性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主体意识有了明显增强,在继承传统社会所赋予的角色同时,也获得了更有意义的新的现代社会角色,即通过参加社会劳动,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是,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女性,很快就处在了新旧角色的冲突与压力之中。传统女性价值观为男女两性所建造的两个不同的价值系统,在现代则形成了对女性的双重价值标准,即一个成功的女人必须是事业有成、同时又家庭美满。如果没有一个美满的家庭,那么其社会地位再高,事业成就再大,在一般人眼里也不被看作是一个成功的女性。显然,在女性的双重标准中,家庭的砝码似乎更重,而事业的成功似乎更应属于男性。在许多女性的深层思想意识中,“男人为主”的传统观念依然占有主导地位,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女性,这种传统意识仍在影响和左右着自身的行为选择。当面对求职的各种困难时,当面对事业和家庭的矛盾时,女性往往习惯于选择退却,转而走向家庭。由此可见,对于现代女性来说,一方面她们反对和抱怨社会的各种性别偏见,但另一方面,又不自觉地将社会偏见内化为自身的价值标准,不自觉地继承和沿袭了偏见,遵循社会传统的角色分工来选择自己的职业方向,把自己放在了从属于男性的位置上,进而削弱了女性在社会领域里主动追求和发展事业的愿望。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女性的另一半,许多男性对于女性的就业选择和事业发展,也常常以传统的女性价值观为标准,认为女性的人生重心是家庭,对女性的家庭角色表现出强烈的期待和欣赏。尽管在工作关系中,不少男性愿意接受事业型的女性作为合作伙伴,但在婚姻问题上,传统型的女性仍然是他们的主要选择。至于工作中女性所表现出来的强势,或显现出与男性同等的价值追求,不少男性不愿面对和接受,即使同为女性也常常不予认同和支持,女性也因此而备受舆论的压力。这种舆论当然是以男性为主导的文化价值观念根植于人们的思想深处而形成的。不难看出,现代女性求职、就业、发展自己,面临的文化困扰和压力是巨大的,在这种强大的传统文化背景下,女性发展的主动力量势必微弱。

(三)传统的女性角色观限制了女性就业的竞争性

作为一种文化,性别意识主要不是通过暴力和强制手段,而是通过教育、通过受教育者的认同接纳进行复制和传递的,是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而形成的一种角色上的心理控制。女性的性别角色很大程度上是在后天成长过程中通过学校和社会教育逐渐获得的。在我们的文化教育里,男性是与果断、坚强,有主见、有进取心联系在一起的,女性则与敏感、多情、柔弱、顺从联系在一起的。其实,这些体现在男女身上的各自特性并非是各自天性所致,而是后天教育训练的结果。男女从出生之日起,就开始接受社会赋予他们各自的角色意识,不断灌输“女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的形象,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男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的形象,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等观念。事实表明,社会文化因素往往比生物因素更强烈地影响着性别角色的发展,社会环境中对男女的不同教养方式使得两性获得了不同的性别心理模式与行为模式。于是,在这种模式的支配和作用下,男性很自然地把自己放在了社会事业领域,以打拚者、创造者的形象出现于世人面前,表现出强烈的竞争性;女性则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归宿放在了家庭,求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更青睐于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这种角色观淡化了女性的社会责任,强化了女性的依赖思想。表现在就业领域,一些女性面对激烈的竞争,不是积极地应对,而是选择退让;面对工作的挫折和失败,不是勇往直前,而是一味地妥协、甚至放弃。可以说,长期的传统女性角色观所形成的胆怯退让、依赖自卑等特性,使女性在与男性的共同发展中竞争力减弱,成了就业、发展的主观藩篱。

三、建设先进性别文化,在推进两性共同发展中实现女性平等就业

女性就业难,说到底,是女性与男性相比在就业权利和机会的不平等。解决女性就业难的问题,实质是一个争取男女权利和机会平等的问题。鉴于男女就业不平等背后深藏的文化因素,要实现男女平等就业,必须加强以性别平等为核心的先进性别文化建设。

(一)加强先进性别文化研究,为实现女性平等就业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

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两性平等就业、和谐发展,需要一系列具体的行动措施,但首先需要相应理论的指导。虽说男女就业不平等的事实存在,从根本上讲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局限所致。但是人类历史也表明,经济、社会发展并不一定带来女性的同等发展,文化的继承性所拥有的惰性力量,已渗透到社会政策、法律、机构及人员思想的各个方面,常常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在新的社会发展中表现出来,产生着作用。因此,就现实而言,解决男女就业的不平等,首先要有一场性别文化上的革命与思想上的性别启蒙,破除置于人们头脑深处、给现实的不合理提供观念支撑的传统性别文化意识,破除以男性为主导所建立起来的性别文化体系,建构以性别平等为核心的新型性别文化体系。为此,要加强性别文化的理论研究,包括性别文化的起源、性别文化的架构、性别文化的历史发展,包括性别文化的东西方比较,也包括中国特色性别文化的建立等等,从而以更加成熟的性别文化理论指导社会实践,指导女性发展,帮助人们从思想文化和灵魂深处彻底摒弃性别歧视。如果无视或忽略社会性别文化理论的研究,不能以先进性别文化视角解读分析社会现实问题,解决问题的措施就会有很大的盲目性、零散性,甚至相互的冲突与抵制,反倒容易扩大男强女弱的性别差异,强化了女性的从属地位。当然,理论研究总是伴随着实践发展而深入的,但理论研究同时具有的相对超前性,则可以大大指导并促进着实际意义和操作层面的男女平等,这是切实解决女性平等就业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

(二)推动男女两性共同参与先进性别文化建设,为实现女性平等就业建立和谐的两性文化基础

女性的解放不可能离开男性的支持而独立完成,女性的发展也绝不是要走向性别的对立,而是两性的对话、沟通和携手共进。时至今日,争取男女平等不再仅仅被狭义地视作女权主义的标志,而成为我国发展的基本国策。因此,今天讲到的女性问题,应该是男女共同发展的问题;今天所要开展的先进性别文化建设,也应该是男女共同参与的建设。没有男性的积极参与,先进性别文化建设是有缺憾的、不彻底的。从这个角度讲,先进性别文化建构的过程,说到底,是男女两性共同追求、探索和创造的过程,其真正的任务在于经过男女两性共同努力,建构出能体现平等思想的社会关系。不同性别、性别群体内不同分层人员的缺席都会使这一建构过程缺乏真正平等的可能。因此,建设先进性别文化,一方面,应继续增强女性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女性的积极性投入其中,另一方面,应努力提高男性的觉悟,充分动员男性力量广泛参与,让每一个公民都有敏感的性别意识和完整的先进性别文化观念,从而让男女平等的性别文化在新的社会实践中生发出巨大的生命活力,使女性参与社会生产真正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认同与支持。

(三)注重先进性别文化的有益宣传,为实现女性平等就业把握良好的舆论导向

文化不仅具有继承性,也具有相应的能动性。先进文化一经产生,会对社会实践产生积极促进作用;而先进文化一经被大众所接受,又会内化为自觉的思想力量、进而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力量。由此决定,实现性别平等,推动女性平等就业,必须加强先进性别文化的社会宣传,强化舆论环境,注重利用社会传媒的监督与导向功能,克服和抑制带有性别歧视的文化宣传,让先进性别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和价值取向。具体讲,就是要深入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党和政府有关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以平等的、而非男性的文化视角宣传女性的社会角色及其劳动的社会价值,让性别平等的文化思想成为宣传的主流;要将先进的性别文化观念推广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把性别平等意识注入到就业、婚姻等各个层面,提高社会对性别平等的知晓率,增强各方面的认同感;要立体、生动、大众化地宣传先进性别文化,通过公益广告、榜样示范、传媒监控、案例和事实大讨论等多种宣传方式,吸引大众学习和理解,形成有利于男女平等的公共舆论和社会文化,使先进的性别文化观念不仅家喻户晓,而且深入人心。

(四)将先进性别文化纳入法律政策体系中,为实现女性平等就业构筑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经验证明,文化领域的废旧立新仅靠道德的约束是乏力的,还需依靠制度特别是法律政策的作用,通过法律政策的强制性力量推进和巩固进步的观念。否则,已建立起来的先进性别文化观念,会由于缺少现实法律政策的保障而下滑。鉴于男女不平等就业由来已久,在现实中解决此类问题,需要政府对女性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与保障,使女性享有更充分的发展资源和发展机会。应建立健全性别平等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消除劳动力市场中制度性的性别歧视现象;建立性别平等的人力资源政策,引导用人部门充分认识女性人力资源的价值,承担起促进性别平等的社会责任;完善包括社会统筹的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女性就业中的生育权,保障女性享有与男子在承担家务劳动、哺育教育孩子等方面的平等待遇。要大力完备涉及女性权益的法规建设和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女性权益保障法规的可操作性和刚性,使法律体系的发展与性别平等、两性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相适应。

参考文献:

[1]唐娅辉.社会和谐必然促进性别公正和谐[J].湘潮,2007,(2).

[2]王金玲.性别文化及其先进性别文化的构建[J].浙江学刊,2003,(4).

[3]李慧英.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4]林吉玲.二十世纪中国女性发展史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上一篇:浅析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下的就业问题 下一篇:品德价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