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丽莎》的女性成长简析

时间:2022-10-03 07:29:47

《克拉丽莎》的女性成长简析

摘要:《克拉丽莎》是18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塞缪尔・理查逊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作品主要描述了女主人公克拉丽莎为了反抗家庭的包办婚姻,最终受人陷害,为维护自己的尊严,缅怀逝去的故事。塞缪尔・理查逊通过对女主人公克拉丽莎的成长心路历程的生动刻画,揭示了克拉丽莎女性成长的具体过程。

关键词:《克拉丽莎》 塞缪尔・理查逊 女性成长

引言

《克拉丽莎》是18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塞缪尔・理查逊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作品主要描述了女主人公克拉丽莎为了反抗家庭的包办婚姻,最终受人陷害,为维护自己的尊严,缅怀逝去的故事。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克拉丽莎是一位集温柔、善良、恪守伦理道德等为人称颂的美德于一身的美丽的中产阶级女性,但最终却由于家庭的压迫和遇人不淑,在绝望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作品详细描述了克拉丽莎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人格,在家族利益压迫以及遇到社会中各种陷害的情况下,奋力抗争,最后以自己的生命为其所坚持的人生划上了最后的注脚。

在《克拉丽莎》的情节发展过程中,塞缪尔・理查逊通过对女主人公克拉丽莎的成长心路历程的生动刻画,揭示了克拉丽莎女性成长的具体过程。[1]对《克拉丽莎》中女性成长的历程进行具体分析,我们可以对塞缪尔・理查逊的相关艺术产生更深刻的了解。

一、对包办婚姻的拒绝,成长的开始

18世纪的英国,拜金主义盛行,对于当时的中上阶级的人来说,为了获取最大程度的经济利益,已经习惯于将所有能用来交易的东西都用来交易,其中就包括他们的婚姻。女主人公克拉丽莎就出生在这样一个以利益为最终依归的属于社会中上层的哈娄家族。哈娄家族通过矿业、贸易以及地产起家,野心勃勃地力图成为真正的豪门贵族。因此,哈娄家族的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家族女性应当嫁入豪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家族财富的增加并提升家族的社会地位。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哈娄家族的人开始为克拉丽莎物色其心目中的金龟婿。在这个时候,年迈且丑陋的索尔米斯先生出现了,他拥有非常可观的财富却没有子嗣,而且是一个典型的守财奴。就是这个守财奴却看上了克拉丽莎。他为了说服哈娄家族答应其与克拉丽莎的婚事,提出如果他与克拉丽莎将来没有后代,则可以由哈娄家族继承他的全部财产,而且,哈娄家族还将获得与自家地产毗邻的另一块地产。这意味着哈娄家族的经济实力将得到客观的增加,甚至有可能因此而成为真正的豪门规制。在巨大的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哈娄家族几乎所有人都同意了这宗婚事。正如文中所说:“这条件有多么优厚啊,这种馈赠多么可观啊。”对于哈娄家族来说,克拉丽莎与索尔米斯先生的婚姻无疑是一笔对其非常划算的交易,而克拉丽莎则被卖出了一个令他们惊喜的价钱。[2]对这种毫不顾及自己感受的包办婚姻,克拉丽莎坚决拒绝,迈出了自己成长的第一步。

二、出逃,迈出成长的关键一步

(一)出逃的原因

克拉丽莎对家族认定的包办婚姻的拒绝是没有什么效果的,甚至被其家族成员斥之为“仅仅是你逃避家族责任的一种手段”。而且,克拉丽莎低估了经济利益对哈娄家族的巨大影响力,在其拒绝之后,她同家族成员的冲突立即加剧,为了防止克拉丽莎出逃,哈娄家族甚至将其软禁在家中,以保证与索尔米斯先生的婚姻交易顺利完成。在这样的情况下,风度翩翩的花花公子拉夫雷斯来到了克拉丽莎的身边,他一边耐心倾听克拉丽莎对其困境的倾诉,一边耐心地鼓励她出逃,要“将她从牢笼中救出来,重享其希望的自由意志”。在这种情况下,克拉丽莎最终从家庭中出逃。

(二)出逃对克拉丽莎成长的意义

在因为包办婚姻而从哈娄家族出逃之前,克拉丽莎几乎符合18世纪英国社会关于理想女孩的所有标准:温柔娇弱、顺从谦卑、依赖性强、无私地专注于家庭、甘为家庭奉献和牺牲。因此,哈娄家族理所当然地认为,为了家族财富得以最大程度地增长,克拉丽莎即应牺牲自己婚姻的幸福,成为家族向贵族阶层攀登的垫脚石。[3]但是,克拉丽莎在家族利益和自身的尊严与自由之间反复权衡的结果,是不仅在形式上直接拒绝了这种完全将其当作商品交易的包办婚姻,而且还在拒绝没有取得效果甚至被家族软禁之后依然选择出逃,意味着克拉丽莎终于意识到自身尊严和自由才是其真正追求的目标,从而迈出了成长的关键一步。

(三)出逃对克拉丽莎成长的影响

对于克拉丽莎来说,其一直渴望家庭的温情和真正的爱情。在其拒绝包办婚姻的过程中家庭温情的幻灭,同其不希望没有爱情的婚姻、渴望自由生活的追求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克拉丽莎选择了从哈娄家族出逃。出逃之后,克拉丽莎进一步明白了自己所追求的东西是什么。首先,克拉丽莎仍然希望哈娄家族能原谅自己,在其出逃之后一直坚持同哈娄家族通信,只是可惜感动不了老小詹姆斯父子坚如铁石的冷酷的心,遭到其无情的拒绝。其次,克拉丽莎希望获得真正的爱情,认为“真正的爱追求的是被爱的人而不是自身的满足”。再次,克拉丽莎希望拥有自己的自由和权利,不愿意轻易涉足婚姻,因为在当时的英国,女人结婚之后,“所有权利都会没有了或被剥夺了”,而且必须“将自己的意志屈从于他的意志”。最后,克拉丽莎希望获得自己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要“做自己的主人”,而不是让别人为自己做主。某种意义上,克拉丽莎选择和拉夫雷斯一起出逃即意味着其对自己渴望的真爱和自由的勇敢追求。拉夫雷斯和索尔米斯先生不同,如果说索尔米斯先生年迈而贪财,完全得不到克拉丽莎半点好感的话,拉夫雷斯则风度翩翩且博学多才,其最初的表现也使克拉丽莎误以为其对自己存在真正的爱,并且幻想其能够不受世俗的拘束,让自己保留足够的自由和权利。在一段时间内,克拉丽莎甚至认真考虑过只要拉夫雷斯是真的爱自己,那就同他结婚。

三、徘徊,逐渐走向成熟

虽然出逃使克拉丽莎明白了自己真正要追求的东西是什么,但出逃之后的生活却使克拉丽莎遭遇到了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陷阱的真正考验,从而使克拉丽莎对于自己所追求的真爱和自由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了困惑,进而在成长的路上徘徊不前。但是,这些现实社会中的凶险也使克拉丽莎真正明白了人心的险恶和在利益面前道德的虚幻,从而逐渐走向成熟。

(一)骗子拉夫雷斯

克拉丽莎之所以从哈娄家族出逃,固然是由于逼婚过程中家庭温情的幻灭,然而拉夫雷斯保证其自由的承诺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出逃成功之后,拉夫雷斯即开始露出其狰狞的本来面目。其诱导克拉丽莎从哈娄家族出逃并不是因为其对克拉丽莎存在所谓的真爱,而是为了报复曾经拒绝过他的哈娄家族,同时使自己获得向其狐朋狗友的贵族圈子炫耀的资本。在骗子拉夫雷斯的心目中,不存在克拉丽莎幻想的真爱,“自己的意志和快乐”才是其至高无上的行事准则。在花花公子拉夫雷斯眼中,温柔美丽,出身不错的克拉丽莎是其人生游戏中最重要的猎取目标。因此,在与克拉丽莎一起出逃之后,骗子拉夫雷斯即开始了其处心积虑的欺骗和迫害克拉丽莎的计划。首先其将妓院伪装成辛克莱尔太太的家,并将克拉丽莎软禁在那里。然后又炮制假婚姻,胁迫克拉丽莎成为他的情人。最后在克拉丽莎拒不就范的情况下,露出其凶恶的嘴脸,将克拉丽莎。

(二)屈服于金钱之下的帮凶

在骗子拉夫雷斯对克拉丽莎进行欺诈和迫害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使拉夫雷斯的计划能够成功实现的帮凶,这些帮凶无一例外都是由拉夫雷斯以金钱收买的。这些帮凶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群,包括克拉丽莎家的仆人、妓院的、破落户假汤姆森上尉等,作为同样受社会迫害的弱势群体,其本应与克拉丽莎同病相怜,至少不至于对其落井下石。但事实是,仅仅是为数不多的金钱,就使这些人彻底丢掉了自己的道德底线,从而成为屈服于金钱之下的帮凶。

克拉丽莎出逃后的苦难经历虽然一度使其痛苦、迷惘、困惑、徘徊,然而却让其真正成熟起来。

四、以死抗争,对女性尊严的维护

克拉丽莎追求真爱和自由的悲惨遭遇,使其真正明白了作为一个女人,即使是一个美丽的、具有各种美德的且出身不错的女人在18世纪的英国所具有的真正地位,也始终不过是当时的男权社会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而已。但是,正是这些磨难使克拉丽莎真正觉醒,其决定以自己的行动作出真正的抗争。她决心不再受他人的摆布,对社会的绝望使其决定拒绝几乎所有人的劝告和要求。她要真正意义上“做自己的主人”。她拒绝了拉夫雷斯的一切请求,包括其劝婚的请求,拒绝了挚友安娜劝婚的说辞,还拒绝了家人要求其拉夫雷斯的要求。但是,在当时的社会,克拉丽莎尽管明白了自由对自己的可贵,但是却没有办法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她曾经通过逃婚这种极端的方式进行了抗争,但迎接她的却是各种欺诈和迫害。在对社会彻底失望之际,其要维持自己的尊严,实现其所追求的自由的唯一抗争方式就是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在弥留之际,她为自己设计了别具一格的棺材,上面刻着白色百合、蛇、时针等象征着自卫、自足、永恒、自我封闭的图案。她平静地写好了自己的遗嘱,处理好了遗物,然后默默地走向死亡的终点,以自己的生命为女性的自由和权利奏响了一首抗争的悲歌。

结语

塞缪尔・理查逊的《克拉丽莎》通过对女主人公克拉丽莎拒绝包办婚姻、出逃后遭受一系列欺诈和迫害、最终不幸逝去这一故事的描写,清晰地反映了克拉丽莎女性成长的整个过程。包办婚姻使克拉丽莎明白了自己对自由和真爱的向往,而逃婚则使其进一步明白了自己要追求的到底是什么,逃婚后遭遇的一系列欺诈和迫害使克拉丽莎逐渐走向成熟,在彻底明白自己所追求的自由和权利在当时的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之后,克拉丽莎以自己的生命作出了最后的抗争。

参考文献

[1] 廖晖.穿越心灵的阴影线――论《克拉丽莎》的女性成长主题[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05).

[2] 谢娟. 塞缪尔・理查逊《克拉丽莎》背后的深思[J].芒种,2014(10).

[3] 漆芳芳,张耀元.克拉丽莎悲剧形象解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04).

上一篇:我只是感觉不到爱 下一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抓住“七优选八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