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内贸航运市场准入制度

时间:2022-04-09 10:04:55

我国内贸航运市场准入制度

【摘 要】 为进一步规范内贸航运市场,提高市场准入门槛,通过对我国内贸航运市场准入制度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认为应当从如下方面采取措施:行政上强化港口航运企业源头准入管理,建立健全市场退出机制;技术上提高船舶的大型化和节能安全门槛,提高营运环节中的信息化门槛;市场竞争上改进集装箱租赁评价体系,实现业内淘汰制。

【关键词】 内贸;航运;市场准入;陆运;资质

从主要发达国家的历史和实践来看,市场准入制度作为政府规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我国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目前,国内内贸航运市场改革正处于攻坚时期,继续深化改革面临较多的问题,市场准入问题便是其中之一。

1 内贸航运准入制度现状

内贸航运作为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异军突起的一支力量,近几年无论是参与主体的数量还是完成的吞吐量都是连年剧增。2009年5月,内贸箱吞吐量增长速度首次超过外贸箱,内贸箱吞吐量所占比重从2001年的8.1%提高至2010年的23.1%,其隐藏的风险也与日俱增。为进一步规范内贸航运市场,交通运输部于2008年8月1日实施《国内水路运输经营资质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同时废止《省际水路运输企业审批管理办法》和《国内船舶运输经营资质管理规定》。

在《规定》中,600总吨以上内河普通货船从可由个体船舶所有人经营改变为必须实行企业化经营,企业船舶运力规模要求大幅度提高,企业配备的海务、机务等专职管理人员数量也必须与企业所经营的船舶运力规模挂钩,实施动态报备、监督检查和预警制度等动态监管。

《规定》实施以来,以个体方式经营的内河船舶已从2000年的12.5万艘下降到目前的不足6万艘,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提高了国内水路运输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水平,更好地保障了运输安全,提升了国内航运业的竞争力。

2 内贸航运准入制度存在的问题

《规定》是直接规范内贸航运市场的一部法规,虽然其出台对内贸航运市场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但归根到底只是从资质方面进行行政上的许可约束,门槛偏低,主体数量仍过多,内贸航运市场依旧乱象丛生:集装箱随意超重、运输危险品的拖车无资质等违规现象导致安全事故频发。

2.1 忽视陆运环节

《规定》明确了进行水上运输主体资质的管理,但是,作为内贸来讲,其间不仅有海/河运,还有两端的陆运。而内贸安全事故的发生,有的发生在水上,但是就其根源主要是陆上环节处理不当(如危险品瞒报,在装箱时就已经埋下安全隐患);还有的事故直接发生在陆上,所以要保障全程安全运输,就必须保障全程的安全管理。目前,我国陆运管理部门较多,政出多门,职责交叉重复,但又存在监管不力或监管空白。如运输危险品的拖车,理应受到多个部门监管,但是现实中,有的拖车运输资质证书过期,甚至根本就没有证书,在拖车运力紧张的情况下,无人核对资质,也无人监管驾驶员是否具有相应的资格及是否具有突况应急处理能力。

2.2 缺乏对其他经营者的约束

《规定》大幅提高了船舶运力规模的市场准入条件,经营沿海普通货船运输从原来的2 000载重吨调整为2 000总吨(约3 000载重吨),且只计算自有船舶(对共有船舶,只有占船舶50%以上共有份额的才能认定为自有船),对个体经营者只允许从事单船600总吨以下的内河普通货物运输,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市场秩序,避免了类似我国东南沿海一些村民买船进行运输等情况。但是,在削弱市场上薄弱一方力量的同时,另一方的数量却大增,这就是经济危机之后许多原本从事外贸的船公司转头或参与内贸航运。短时间内,从事内贸的航运企业剧增,这也是为什么内贸货物吞吐量在最近几年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由于外贸航运企业自身船舶人员条件较好,较容易满足船舶资质管理的规定,他们的加入在为内贸航运市场带来生机的同时,也导致相关环节的主体数量增多,如相应的内贸货运、车队及处理货物装卸的码头增多等。尽管我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货物运输业管理规定》《港口法》等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主要约束外贸运输,对这些经营主体从事内贸的准入制度基本上涉及甚少。

2.3 内外贸衔接不当

船舶在营运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燃料油。有研究表明,船舶维持经济航速时,燃油成本占营运成本的比例在50%以上。随着油价的上涨,这一数字能达到75%,甚至更多。

作为单纯从事内贸的船公司而言,其船舶挂靠的范围是我国国内各口岸,所能添加燃油的地点均在国内。而对于那些既从事外贸又从事内贸的船公司而言,部分船公司则可违规在东南亚港口等地添加燃油以降低燃油成本。现今,航运不景气,船公司普遍亏损,这种做法扰乱了整个内贸市场,导致市场的不公平竞争,给那些仅从事内贸的船公司带来较大的竞争压力。

因此,在市场准入方面,对于外贸转内贸的船公司在资质上如何衔接,避免出现部分船公司乘隙而入,成为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3 对策

3.1 行政方面

在现有《规定》的基础上,提高标准,扩大范围,对所涉港航类企业提高市场准入门槛。

首先,要提高标准。作为对船公司的经营资质认定,由于我国正逐步实行内河船型的标准化,因此船舶的吨位应该还有总体标准上的一定提升,资质认定时应考虑到这一因素。另外,对租赁的船舶应进行更严格的限制。现在,活跃在内贸航运市场上的船舶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期租或光租进行运输的,所以如果要保障市场秩序,对租赁船舶的运力如何进行统计确定、设定什么样的标准有待研究。

其次,要扩大范围。如前所述,《规定》只针对船公司进行经营资质的管理,要保障内贸货物全程的安全运输,必须将码头、货代经营人和车队纳入进来。有的码头不具备内贸货物的装卸条件,堆场等配套设施未跟上,为完成吞吐量冒风险开工装卸;货代经营人在船舶和空箱都较易租赁的情况下,随意在码头开航线,箱量超重,危险品瞒报漏报,提供集疏运服务的拖车车队处在弱势地位下不得不进行无资质标准的运输活动等。因此,应扩大经营主体的资质管理范围,从源头上遏制其非法或不合理行为。

上一篇:熊晓鸽:失败也是竞争力 下一篇:百万大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