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的地区差异研究

时间:2022-04-09 01:02:09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的地区差异研究

[摘要]校企合作机制的发展受产业结构分布、劳动力市场结构和职业教育制度等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内陆省份、西部地区在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结构、职业教育管理制度表现出显著的地区特征,其校企合作机制可总结为三个模式,即在政府支持下立足市场主动发展校企合作机制、依赖政府支持的校企合作机制、以企业为主的低层次的校企合作。我国校企合作的实践表明:校企合作的机制建设要因地制宜,不能追求模式统一。在探索校企合作机制的改革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程度是校企合作机制的前提条件、职业院校的社会资本是校企合作体制的重要动力机制、有选择地放松管理是校企合作体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政府参与是重要保障措施。

[关键词]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机制

[作者简介]张慧霞(1978- ),女,河南新郑人,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社会政策和教育社会学。(北京 100029)

[课题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的子课题之一“中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制度改革趋势研究”(课题负责人:李继延,项目编号:AJA110003)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009-03

从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历史来看,有两点特征在各国都普遍存在。一是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二是政府对整个职业教育起着重要作用。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同志指出,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就是校企合作,没有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是不成功的。在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研究我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机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校企合作机制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1.校企合作机制的一般内涵。校企合作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过程中,学校进入到企业生产内部,走产教研一体化的发展道路,表现为职业学校和企业的“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方式大致包括企业直接办学、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等。校企合作的最终结果表现为:学校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为企业生产和科研服务;企业为学校提供师资和培训环境等资源,提供学校培养人才的条件。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校企合作本是一种双赢甚至多赢的体制机制。但在不同的国家和社会环境中,校企合作机制的发展呈现不同的特征。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校企合作机制越发达完善,职业教育办得就越好。职业教育办得好的国家,该国的生产率就高。生产率高的国家,集约型经济增长就快,企业利润和国民收入也相应增长。这些增长反过来又推动企业规模发展壮大,带动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增长,推动校企合作机制发展,最终又推动该国的职业教育向前发展。

从近代职业教育发展历史来看,发达国家一般都拥有发达的职业教育,都建立了完善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企业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①相对而言,我国企业尚未充分融入学校职业教育过程中。尽管如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也积累了一些校企合作的经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企合作机制。

2.校企合作机制的影响因素。影响校企合作机制的因素主要有:产业结构分布、劳动力市场结构和职业教育管理制度,三者共同构成了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机制的环境。

第一,产业结构分布对校企合作的影响。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占主体的国家和地区,生产技术水平一般不高,对低水平技能的劳动力的需求较大。例如传统的中国农业社会,劳动力的培养是不需要通过学校即能完成的;在农业还没有应用科学技术之前,现代意义的职业教育还未产生,教育不会也不可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第二产业占主体的国家,生产制造业较为发达,往往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例如传统的工业社会,以德日国家为典型代表。生产制造业在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的阶段,对劳动力需求量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工厂的学徒制即可完成对技术人才的培养。但随着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制造业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时,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提出了更高需求。此时,快速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就需要进行专业分工,需要通过专门的职业教育机构来完成。由于生产制造业的每一行业都拥有相对独特的生产特征和技术要求,因此,专门的职业教育机构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校企合作体制建设在专门职业教育过程中就变得非常关键。第三产业占主体的国家,以提供创新产品和服务产品为主,其对人才的需求存在矛盾。一方面,产业发展需要对行业进行细致分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取得创新;另一方面,它又需要根据社会需要,不断进行整合。因此,第三产业发达的国家往往需要创新型的复合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无论是职前还是职后都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它需要富裕的经济基础做前提、发达的高等教育做基础、先进的科研环境为条件。传统的职业教育很难培养出此种人才。由于创新不可复制,具有专利性,校企合作主要发生在企业与高等院校的基础研究合作,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只是把创新技术应用于实际的生产或生活。②

第二,劳动力市场结构对校企合作机制的影响。劳动力市场结构对校企合作机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对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有重要影响作用。当劳动力市场呈现供大于求的状况时,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兴趣不大。用人单位由于有大量的劳动力可供其选择,从节约成本的角度来看,它们不会主动去培养劳动力。劳动者技术水平的提高往往通过自发的学习和在工作实践中去实现。当劳动力市场呈现供不应求时,企业才有可能通过职业院校来培养满足自己需求的劳动者。以2009年至今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由于出现了“技工荒”,在市场中通过种种努力无法找到足够“工人”的情况下,珠江三角洲的部分企业与地方的高职院校进行合作才如火如荼地展开。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制度对校企合作机制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劳动力市场管理制度严格的国家,企业不能任意裁减员工,员工的自由流动受种种条件限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外部性”较小、是可控的,因此企业会主动参与劳动力的培养过程(包括职前和职后教育),并以此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反之,劳动力市场管理不严格的国家,企业可以自由裁员,劳动者流动率较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外部性”较大、且难以控制,因此,企业对人才的培养就会相对消极,他们往往会对人才进行短期使用,而不会长期培养。由于企业没有对人才进行长期培养的需求或战略,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就变得异常困难。

上一篇:西部本土民族歌舞在高师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基于特定平台的“后置订单式”外贸电子商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