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时间:2022-08-22 01:55:04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摘要】校企合作,既是现代职业教育走向市场的必然选择,也是现代企业走向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然而我国校企合作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对目前校企合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要采取探索新的校企合作方法,完善有关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促使高职院校和企业加强对校企合作的管理,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加强政府对校企合作的督导等措施,使校企合作发挥应有的效应。

【关键词】高职;校企合作;对策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对理论与实践的把握度还不是很到位。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想比较根深蒂固,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缺乏一定的实训活动。而高职教育主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特征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1]高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的高技能型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不仅完全必要,而且也非常重要。然而,当前的校企合作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以下将会从四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当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便提出更好的应对方法。

一、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1.缺乏一定的校企合作理论研究为基础

虽然校企合作作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已经被不少学者关注和研究,并提出了不错的合作模式,比如“双证制”、“顶岗实习制”等。但是,大多数的校企合作项目都仅仅是停留在经验层面,还没有形成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实际上,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是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特别是在如何让高职院校与企业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校企合作的项目中去,培养企业与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实际上,如果在校企合作的项目中,想实现双赢,就必须要进行深入的校企合作理论研究,但目前的情况却显示在这一方面的课题研究相对滞后。毕竟,深入的校企合作理论研究是需要花费很大的人力与成本,而这些仅靠高职院校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需要得到来自政府与企业的支持。但就现状而言,校企合作的理论研究并没有纳入政府课题研究规划中。在相对滞后的理论研究的支持下,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项目的实施才出现不少的问题。比如,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待遇问题、安全问题等。

2.有关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虽然从1995年至今政府已经出台了多部与促进科学技术发展有关的法律法规,但由于一方面这些法律还不完善,另一方面这些法律还未具体到校企合作方面,例如,当前法律法规还未规定企业和高职院校合作研究开发的项目可以获得一定的优惠,政府还没有建立相关的基金来扶持校企合作,这些法律法规虽然多但是可操作性不强,而真正意义上与校企合作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很少。实际上,由于企业得不到来自政府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任何必要的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补偿,对以盈利作为主要目的的企业而言,是不愿意花费过多成本去投入到校企合作项目中。因此,如何在立法层面上完善整个校企合作机制以促进经济、学术等各方面的发展在中国还有待探讨。[2]

3.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浅层次合作模式上,深层次合作开展力度有限

从学校来讲,由于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教育仅仅是在个别的专业试点上,而大多数的专业仍是采取传统教育模式。实际上,一方面,专业培养计划都是根据学校的要求去制定以及设置课程与内容,并都以理论教学为主;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环节得不到企业的通力配合和认可,这比较容易产生的问题就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得到不到企业的认同。从企业来看,由于没有相应的企业人才培养法律的规范下,企业容易缺少对实习学生进行人才培养的责任感,也不愿意花费过多资金去投入到校企合作项目中。同时,在当前的人才就业市场中,供求双方的需求不平衡的状态也容易产生企业不公平用人甚至是无偿用人的情况。

4.校企合作持续性较差

校企双方往往在合作之初,合作意愿比较强,但容易产生一方面,企业为了吸纳廉价劳动力答应与学校的合作,而在另一方面,学校为了解决学生就业而盲目的与企业合作从而忽略对企业品质的评估考核。在这种合作情况下,校企双方的合作往往比较仓促,学校极易将“劣单”企业引人学校,而企业也不会真正开展学校所需要的合作项目,学校往往在得到经验教训后不得不提前终止合作关系,导致一次性合作现象突出。而在与优质企业的合作中,由于缺乏再续合作,也使得已有的合作成果得不到巩固和加强,而在教育部面向全国135家企业所开展的校企合作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没有参与任何形式的校企合作的企业数量比例占到了18%;而57%的企业仅与学校开展过浅层合作,即与学校建立的是一次性,非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与校方合作全面、深入、稳定,在安排学生实习、顶岗或就业,改革培养方案或者教师轮训等各方面都是校企双方紧密合作的企业数量不超过10%。[3]

二、对策建议

(一)把校企合作理论研究纳入国家科研规划

虽然高职院校开展了校企合作的实践,但总结的经验比较零散,不够全面,不具有超前性,其结论远没有形成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校企合作没有形成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专业可资借鉴的模式。要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靠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力量,把这项研究纳入科研规划,设立课题请专家进行系统研究,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成功模式和经验进行总结,对校企合作过程中的难题予以破解,用最新的理论来指导实践,从而推动校企合作理论逐渐走向成熟,更好地指导实践,推动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事业的发展。

(二)完善有关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必须得到政府与企业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来自政府的强力支持,为校企合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外在助推力。在校企合作办学法律制度制定之际,需要对对中央校企合作的政策与地方校企合作的情况进行认真梳理和总结,在校企合作的统筹协调机构、优惠政策的实施、行业组织的协调上和高职院校师生赴企业实习实践等具体方面用法律制度予以明确,将校企合作更加规范化。

(三)校企双方的协助与管理

校企合作是基于双方互相提供资源、互相学习促进的合作关系,但目前大多数学校把该合作关系错误的理解为企业单方面提供培养资源而忽视自己对本资源(学生)的管理和约束,导致双方合作后期产生很多管理矛盾和法律纠纷。因此,建立合作关系的前提因先针对企业的相关培养计划制定出自我的管理机制。以某大专院校为例,因其采用最新的分段教学方式理念,本校学生得到提前顶岗实习机会。面对大批量顶岗实习,该院校与顺丰集团(上海)顺丰速运有限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并成功运作“顺丰班”项目,解决学生大批量输出实习的难题。当然,大批量输出实习的同时,对学生的约束和管理也成为该校需解决的一大问题。对此,企业方作出了相应鼓励计划、校方则配合企业方做出相应管理机制。[4]

顺丰集团(上海)顺丰速运有限公司在针对大批量实习生到上海、杭州地段顶岗实习管理措施是运用鼓励形式进行对学生积极性和稳定性的维护,其在与该院校合作中,制定《顺丰人才储备经理、主管“蓄水池”计划》,该计划为该院校实习生提供良好培训平台、晋升空间,对基层骨干人员提供前置培养机会,也加快实习生在企业提前转正的时间以便适应当地高消费水平。同时,其还在该院校设立“顺丰奖学金”项目,项目奖金高达10000元。此举,进一步加强实习生对该企业工作积极性。[4]

三、结束语

高职职业教育与企业是一个互惠互利的双赢的关系,从教育学的角度考虑,职业教育与企业结合即“校企合作”不仅提供劳动技能型人才的培训,也为企业改进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因此面对校企合作这样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动态发展过程,作为校方只有在推进校企合作过程中,从实际出发,有所借鉴、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才能推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胡萍.走校企合作之路,培养高技能人才[J].中国职业技能教育,2007(2).

[2]张秉钊.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05(4).

[3]黄迎新.关于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培训,2006(12).

[4]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Z].2O06-11-3.

上一篇:工业地产发展及研究综述 下一篇:内部审计外部化在我国中小企业推广问题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