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顽固性咽喉炎采用奥美拉唑诊断性治疗临床分析

时间:2022-04-08 10:19:33

慢性顽固性咽喉炎采用奥美拉唑诊断性治疗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奥美拉唑在治疗慢性顽固性咽喉炎方面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问题。方法选取我院在2009年10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150例慢性顽固性咽喉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另外,根据患者入院的先后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慢性顽固性咽喉炎的药物进行治疗,而治疗组患者则采用奥美拉唑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发现,相比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组患者的病情具有显著改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慢性顽固性咽喉炎;奥美拉唑;临床疗效

慢性顽固性咽喉炎在临床上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为慢性感染所引起的弥漫性咽部病变,主要是咽部粘膜炎症。此病多发于成年人,其主要病因有屡发急性咽炎,长期粉尘或有害气体刺激,烟酒过度或其它不良生活习惯,鼻窦炎分泌物刺激,过敏体质或身体抵抗力减低等。慢性咽炎也可以是某些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如贫血、糖尿病、肝硬化及慢性肾炎等[1]。由于慢性顽固性咽喉炎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因此能否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成了人们的关注的焦点,为此,我们选取了我院2009年10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150例慢性顽固性咽喉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奥美拉唑进行治疗后发现效果显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09年10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150例慢性顽固性咽喉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另外,根据患者入院的先后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患者。其中男性慢性顽固性咽喉炎患者86例,女性慢性顽固性咽喉炎患者64例,年龄在23-65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1.3岁,两组患者在年龄以及性别等方面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1.2临床特点自觉咽部不适,干、痒、胀,分泌物多而灼痛,易干呕,有异物感,咯之不出,吞之不下,以上症状在说话稍多,食用刺激性食物后、疲劳或天气变化时加重。呼吸及吞咽均不畅通有异物阻挡感。

1.3治疗方法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慢性顽固性咽喉炎的药物进行治疗;而治疗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采用奥美拉唑进行治疗:其中奥美拉唑的使用剂量为每次20mg,每日一次,服用时间在早餐前半小时。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1个月的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2]。

1.4疗效评定标准如果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咽部症状消失,并且通过检查后正常,那么治疗效果即为痊愈;如果在治疗后,患者的咽部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那么治疗效果即为有效;如果患者在治疗后症状和体征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那么治疗效果即为无效。

1.5计学分析采用合适的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分析所得结果采用均数及标准差的形式进行检验,p

2结果

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发现,相比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组患者的病情具有显著改善,而且并发症较少,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慢性顽固性咽喉炎在临床上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为慢性感染所引起的弥漫性咽部病变,主要是咽部粘膜炎症。此病多发于成年人,其主要病因有屡发急性咽炎,长期粉尘或有害气体刺激,烟酒过度或其它不良生活习惯,鼻窦炎分泌物刺激,过敏体质或身体抵抗力减低等。患者在临床上通常会自觉咽部不适,干、痒、胀,分泌物多而灼痛,易干呕,有异物感,咯之不出,吞之不下,以上症状在说话稍多,食用刺激性食物后、疲劳或天气变化时加重,呼吸及吞咽均不畅通有异物阻挡感。由于此病病因较为复杂,采用传统的治疗方式进行效果也不明显,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此外,有研究显示,慢性顽固性咽喉炎与胃食管反流病也具有一定的关系。统计显示,有5%-12%在耳鼻喉科诊断的患者有胃食管反流病。在对我院收治的患者进行检查发现,有21例患者患有胃食管反流病,也证实了有相当部分慢性顽固性咽喉炎与胃食管反流相关[3]。通过对我院2009年10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150例慢性顽固性咽喉炎患者采用奥美拉唑进行治疗后发现效果显著,相比于对照组患者在病情方面具有显著改善,而且并发症较少,有效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

综上所述,奥美拉唑在治疗慢性顽固性咽喉炎方面的临床效果显著,而且安全性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治疗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晓巍,倪道凤.胃食管反流与慢性咽喉炎[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8,39(01):255-257.

[2]江菁峰,袁耀泉,许斌,等.胃食管反流病食管外症状――咽喉炎的临床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6,26(01):116-118.

[3]周年康,龚齐,江彰沁,等.胃食管反流病与反流性咽喉炎的关系探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7,26(05):481-484.

上一篇:辅酶Q10治疗新生儿窒息致心肌损伤的疗效和预后... 下一篇:颈动脉介入治疗胰腺癌的临床疗效及护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