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境与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策略研究

时间:2022-04-07 05:11:59

文化语境与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策略研究

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现行英语课程目标

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目标进行了如下的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一般都围绕着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而文化在教材中一般都是点缀,往往没有明确的跨文化教育目标。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比较欠缺,对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关于文化语境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阶段的文化都必须通过语言来传递。因此,要了解一个社会和探讨其文化,语言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反过来说,语言的学习也同样需要文化知识的补充,离开了整个社会文化大背景,语言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韩礼德(Halliday & Hansa,1985:89)对语境与外语教学进行了研究,将语境与语篇教学结合起来。他认为,在语言的社会交际中,作为一个符号系统,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语篇。语篇是一个纯利功能框架,是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谋篇功能的复合体。由此,作为符号系统的语言的语境是文化语境,而语篇的语境是情景语境。语篇产生的语境有两种: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文化语境包括社会阶层、社会结构、文化习俗、道德标准、生活习惯等。它是整个语言系统的环境,对语言系统起决定性作用。

三、将文化语境融入到英语口语教学

美国外语教学协会把交际能力作为外语能力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交际能力包括五方面:四项基本技能和社会文化理解能力。由此可以看出,文化知识是交际能力的重要部分。因此,教师有责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传授语言的同时传授文化知识,把文化教学引入到口语教学中去。在通过文化传授英语口语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注意对比中国文化与西方(尤其是讲英语的国家)文化的差异。下面从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宗教文化等方面与口语教学实际相结合的角度进行阐述。

1.价值观念。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中国文化却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提倡谦虚谨慎。在得到对方的称赞时,中国人虽然从心理感受上同样爱听赞扬的话,但在口头上,尤其是在人多的时候或公共场合,多数人还是倾向于拒绝。譬如说,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称赞以及作出的反应方面的差异就很大,请看下面对话:

西方人用英语表达称赞以及作出的反应如下:

A:You did a good job.(你干得很好。)

B:Thank you very much.(谢谢。)

中国人用英语表达称赞以及作出的反应如下:

A:You did the job very well.(你干得很好。)

B:No,I haven’t done enough.The achievement i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我做得不够,那时大家努力的结果。)

西方人强调个人所起的作用,中国人当然也承认这种作用,但往往侧重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群体的力量。教师要使学生看到两种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更要揭示深层文化价值的不同。

2.思维方式。欧美国家的哲学背景是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弥漫于欧洲的理性主义,理性主义强调科学的实验,注重形式论证,对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表现在语言上,强调形态的外露及形式上的完整,因而英美国家的人更喜欢直截了当地提出自己的观点,首先说出要表达的内容,言简意赅,句子结构完整,而很难理解中国人的含蓄。至于比较复杂的带定语、状语甚至从句的句子,英汉两种语言在词序方面的差别就更大,这些都会给学习者带来思维上的障碍。反意疑问句的回答、动词的形态变化等也常由于英汉的差异而造成思维上的干扰。

3.道德规范。不同的文化中有共同的道德规范也有不同的道德规范。例如,中国文化中不赡养老人是不道德的,而美国文化中这种观念就很淡薄。在美国文化中,父亲请儿子干活常常要付款,这在美国看来是正常的事,而在中国看来确实不成体统,由此看出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了解对方的道德规范。

4.生活习惯。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却对此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在我国和很熟悉的人之间相遇,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近来你胖了!”或者说:“你瘦了,要注意身体啊!”人们一般认为是在关心他/她,不会为此生气,因而问话人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在国外可就不同了,英美人如果听到问话人说:“You are fat.”或“You are so thin.”即使关系很熟,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回答,他们认为这是不礼貌的。在日常生活交际中,英语中属于privacy的问题还包括:How much do you make?(你挣多少钱?);What’s your income?(你收入是多少?);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你结婚了吗?);How come you are still single?(你怎么还不结婚呢?);Do you go to church?(你去教堂吗?);What’s your religion?(你信什么教?);Where are you going?(你去哪里?)。

5.文化习俗。在中国文化中,“龙”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身体长有鳞有角,能走、能飞、能游泳、能降雨。所以,“龙”在我国被视为吉祥的神物,有不可思议的力量,成为至尊帝王的象征。炎黄子孙都称为“龙的传人”。西方人无法理解在中国“生龙活虎、龙飞凤舞、叶公好龙、望子成龙”等说法。因为,dragon(龙)在西方文化中是一种想象中的带翅膀的爬行动物,能喷火、凶残,是邪恶的象征。又如,色彩在中西方国家有其不同的含义。“red”在中国有喜庆和象征积极、开朗、奔放之意。但英语中“red”却有危险或使人生气的意味,“red flag”为“使人生气的”,“in the red”有亏损、负债之意。

6.宗教文化。英美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基督教传统。在西方语言体系中,用于赞美、感叹、诅咒发誓、表达愿望或形象描绘时,宗教色彩也比较强烈。西方人总是用“God”这个字眼,而中国人则表现出复杂多样的信仰内容。如西方人常说“By God!”(凭上帝发誓!);中国人说“老天爷作证!”,西方人说的“God bless me!”(上帝保佑!)相当于中国的“菩萨保佑!”等。也有些习语与宗教有关: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

(自助的人上帝助之),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四、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

口语教学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1.采取固定教材与补充资料相结合的办法,克服教材单一的不利因素。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在讨论和阅读的过程中,轻松真实地体会了文化及其差异。当然,补充材料最好既能涉及到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介绍,又能锻炼学生处理文化差异的策略和技巧。

2.运用对比的方法,向学生提供大量文化差异的事实,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认识的敏感性。口语课上教师提供的文化介绍(cultural presentation)极受欢迎,学生普遍感觉受益匪浅。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学生对了解文化差异的迫切需求。

3.在口语教学活动中多给学生提供演练的机会,增强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对文化差异的适应和处理能力。课堂外由于学生缺乏跨文化交际的氛围和环境,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口语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模拟的跨文化交际环境,给学生提供大量演练的机会,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适应能力以及提高其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4.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体验并积极地发现文化差异。例如,笔者在所任教的班级将学生分成小组,每周给他们一个有关文化方面的话题。如东西方节日及其欢度方式比较、东西方教育体制比较、东西方着装方式比较等,要求各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报刊、杂志和书籍等各种手段查找所需的资料。

五、结论

总之,一切文化都有其独特性,不同的语言反映不同的文化,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因此英语教师要认识到英语教学离不开文化差异的渗透,了解文化差异对于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在英语教学中有原则地导入文化差异并有针对性地教与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才能得以实现,才能培养出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跨文化交际的英语人才。

(作者系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教育硕士)

上一篇:探讨广西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口语学习难点 下一篇: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制约因素与对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