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走出迷惘 实践大胆创新

时间:2022-04-07 03:01:52

反思走出迷惘 实践大胆创新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犹如春风扑面而至。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中,笔者耳闻目睹新课程的实施为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课堂上多了动感鲜活、真知灼见,学生有了灵感锐气、语惊四座。但在成绩面前,我们应清醒地认识:活跃的课堂气氛里也有表面的热闹,自主学习背后透露出放任与浮躁,许多问题还值得我们深思与研讨。

1.探究:请不要“冷落”了课本

[现象一]在一节《古代寓言二则》的新授课上(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9页),两则寓言师生均已背得滚瓜烂熟,整节课上教师和学生都没有使用课本,左一句古文、右一个注解满满一大黑板,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抄得昏昏欲睡。于是我就问:“你们为什么不打开书自己看看呢?”学生狡黠地一笑:“教师说了,只要熟背课文,就可以不用书了。”

[分析]课本是学生认知世界的窗口,获取新知的工具。有同志想大显身手,总是有意或无意地挡住了这个窗品,没有让学生主动地去接触、使用好这个工具,这又怎么能谈起“自主学习”呢?就以本课为例,书上已有注释,教者只要稍加点拨,学生们通过自学也会无师自通了,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和教者口舌,又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

[对策]我们应让学生直面文本,将自主学习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上。在学生直面文本后,再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和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质疑、探索、合作、实践中获得新知、丰富体验、求得发展。

例如本课,教者可放手让学生根据注解,联系课文,去探索、疏通文理,理解寓意,亦可组织学生用现代汉语说一说文中的关键句子,或者用白话文翻译文言文……

总之,我们应留下更多的时空让学生去探究,留下更多的知识空白让学生去经营,留下更多的疑虑让学生去解惑。这样,他们自己探究出的知识才会学得更活、记得更牢、用得更广。

2.合作:应从形式走向实质

[现象二]这是一节综合实践课,《模拟科技新闻会》(苏教版七年级上册177页)。教师呈现问题后,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新闻会的方案。笔者随机观察了几个小组:有的是个别优等生在发言,其他学生当听众;有的是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说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有的小组对问题还不甚了解,根本无从说起……

[分析]《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已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这种途径会给学生带来更多自由活动的空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但合作必须有教师的引导和参与,必须紧紧抓住“自主学习”这个实质,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像这样的合作学习才最有价值,富有成效。但小组合作不宜过频,教师更不能袖手旁观,否则合作将会东拉西扯,思维混乱,反而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

[对策]合作学习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吃透教材,做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如方案的敲定、场地的选择、人员的联系、学具的准备、生员的组合等等都要精心设计,准备到位。其次建立机制,强化小组合作意识和荣誉感,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再次,教师必须参与学生“学”的全过程,牢记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职责,让学生学有所思、动有所得、合有所效。

3.交流:仅有表达是不够的

[现象三]教师说:“这个问题,谁来回答?”学生一边举手一边嚷着:“我来,我来……”有几个甚至离开了座位,勇敢地走向教师。当教师说:“××学生,请你回答时。”其他学生依然手臂高举,甚至还大声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上“热闹轰轰”、嚷声一片,谁也听不清说些什么……

[分析]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见解、展现自我,这正是新的理念。但须知,发表见解应有秩序、有条理,切忌放任自由,一哄而上。同时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会表达,而且要引导他们学会倾听。倾听既能吸收他人思想中的精华,又能博采众长,弥补自己的不足;既能使自己萌发灵感、触类旁通,又能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如果教师只沉浸于课堂“活跃”的情境中,而忘记引领学生倾听他人的意见,请问,课堂的“高效”又从何处谈起呢?

[对策]为师必须加强学生“学习倾听”的训练。“学会倾听”必须做到:一要细心。无论是听教师讲课,还是听学生发言都要听完整。二要耐心。特别是当学生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他把话讲完,再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指正。三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四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做到有选择地接受。总之,高效的课堂不但要鼓励学生“爱讲”,而且要引导他们“会听”;不但要追求表面形式上的生动活泼,更要追求内在层次的“思维灵动”。

4.评价:既要鼓励也需客观

[现象四]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无论正确与否,教师总是表扬道:“不错,你真聪明。”或者“你说得太好了,棒极了!用掌声为他鼓励。”于是,课堂上的掌声时起时伏。

[分析]教师关心孩子,关注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肯定他们迸发出的智慧火花,使之建立信心,享受成功的愉悦,扬起自信的风帆固然重要。但赞赏也应有个“度”,千万不可滥用。如果只要学生发言就说“棒极了!”“真聪明!”这样的赞赏不但会失去它应有的意义和价值,而且会使孩子产生一种惰性,长期以往也许会“迷失自我”。

[对策]对学生的评价,关键是要提升教师自身理念,努力建立起“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平时,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既要善于挖掘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又要对既有错误又蕴含点滴创新的思维指出不足,给予鼓励,保护好创新的火花。另外,“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注意客观性,使学生在挫折中吸取教训,明确努力方向。因为成功只有在失败的衬托下才显得光彩夺目,表扬也只有在客观评价的前提下才会更有魅力。

5.目标:难道就是学知识吗

[现象五]下课前教师总是问:“现在大家听懂了没有,还有别的问题吗?”学生们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懂了,没有别的问题了。”教师也就释然了……

[分析]新的《课程标准》指出:“传授知识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但不是唯一的目标。”这种“没有问题”的教育,实际忽视了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对未知事物充满了强烈的探究欲望。为此,现在的课堂教学应该保护好这种“热情”,注意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态度与情感、个性与创新、结果与过程等方面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质疑、想象、思考等方式去学会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系统地分析问题,灵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对策]怎样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呢?首先,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让他们在教师提供的知识背景中认真观察、积极思维、发现问题。其次,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与事、景与物,鼓励他们养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观察习惯。第三,教师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来引导学生的问题意识。既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书本,又要让他们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知识传授只是我们的一个目的,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对问题认知深度和广度,探究解决问题的频度和效度,形成对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更为重要,达到“学大于教”的最高境界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总之,批判是为了更好地完善、建设和提升。通过反思,我们深感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在反思中走出迷惘,在改革中大胆创新,我们的语文教学定会“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上一篇:浅论解读留白的重要性 下一篇:中小学考试常用试题形式及编制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