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04-05 09:49:43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通过对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的调查,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存在的制约因素,从而提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具体对策,据此为陕西省和其它中西部省份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出一些借鉴。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问题与对策

有效地转移剩余劳动力,成为我国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环节。所以,深入调查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现状与制约因素,从而形成有效的转移对策,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大批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农村劳动力过剩就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之一。陕西作为一个内陆省份,其农村人口的声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调查我们得知,目前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以下特点:

1 农村劳动力转移以男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年龄趋向年轻化。从抽样调查结果看,外出务工年龄在30岁以下劳动力占到58.2%,31岁-55岁的占41.1%,男女比例为243:100。

2 从受教育程度上看,总体文化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较过去有所提高,但竞争力仍有待增强。从被调查人员的情况可以发现,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具有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20.2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8.20%,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14.15%,80%的劳动力处于初中文化程度以下。这充分说明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

3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区域广。输出转移的地域除继续巩固北京、广东、新疆等地外,开始向福建、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等地不断延伸,并加强与西部各省、市的劳务协作,初步形成了全方位的劳务输出新格局。

4 在外务工的时间延长。“正月走,二月回”或“无工则返”等季节性外出务工的有所减少。调查中发现外出务工的每年一般都在8个月以上,其中一年以上的占到了69.62%,外出务工时间由临时性、季节性向固定性、常年性转变。

5 农村劳动力转移从事的行业主要是以第二产业中的餐饮服务业、制造业为主。从劳动力转移的行业来看,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行业以餐饮服务业、制造业为主,其次为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矿业。

6 私营企业吸纳势头强劲。据调查,转移到民营企业中的剩余劳动力共占被调查人员的72.76%;民营企业已经成为继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之后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7 就业途径主要还是“亲带亲、邻帮邻”的自发帮带输出为主。劳动力的输出仍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主要依靠外出人员对用工信息的了解,将信息传递给家乡亲朋好友,帮助更多的人向外转移。中介输出在近年来逐渐兴起,通过政府窗口部门、龙头企业、中介机构和帮扶单位等有组织输出农村劳务人员的比例正在逐步增大。

8 农民的收入有所提高,但依旧处在较低的水平,收入与付出明显不成比例。外出打工月均收入在600元-1000元共占被调查人员的41.90%,1000以上被调查人员的33.65%,仍有―部分人的收入在600元以下。

9 参与培训的意识有所增强,但整体状况仍不尽人意。陕西省大多数农村劳动者多为体力型和经验型,在农村劳动力中仅仅只有12.3%的人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有87.7%的人从未接受过任何劳动技能培训,从而导致了有活不能干,大多数人只能从事传统产业。这直接给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影响了生产率的提高,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10 “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缺乏保障。据调查统计,农民工外出打工时碰到的社会问题集中体现在住房(37.14%)、医疗保障(29.25%)、子女上学(11.83%)、歧视及工资拖欠等方面。

二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低素质制约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领域

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特别是转移层次提高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体力型的偏多,经过专业培训的较少。据调查统计,初中文化以下的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80%,高中文化、中专以上文化只占20%,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12.3%。受农村劳动力素质、技能低的客观条件影响,因而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而且从各地经济发展的长远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必将越来越窄。此外,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大多数在外出前对就业形势没有明确的认识,很多人出于从众心理,随大流、跟人走。对自己的能力没有明确的认识,劳动报酬期望值过高。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期望的务工月薪集中在1000元上下,而据了解目前外出务工人员的月收入集中在500元-800元。农村劳动力多数没有掌握职业技能和技术,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更少,而现在企业对劳动者的要求较高,这使得他们在与城市劳动力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制约了他们对职业的选择空间,仍然主要从事技术含量偏低的工作,更难以向高新产业转移。

2 外出务工的组织化程度偏低

在接受调查的对象中,只有3.2%的人是通过各类劳务输出机构组织外出的,50%是通过亲戚、朋友介绍的,另有30%是自己闯荡找工作的。这种自发的转移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职业不稳定,后续监督管理缺位,容易引发一些社会问题,特别是容易发生劳动纠纷。通过调查了解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偏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目前尚没有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长期、稳定的机制;(2)农村劳动力认为亲戚朋友比劳务输出组织单位更可靠;(3)劳务输出组织单位一般都要收取200元左右的中介费用,而后续配套服务跟不上或者干脆没有,农民不愿意花这笔看起来不值得花的钱;(4)少数劳务中介组织提供的信息不准确甚至虚假、唯利是图、服务不配套,使农民遭受损失,严重影响了农民对劳务输出组织的信任。

3 缺少必要的权益保障和服务措施

调查问卷表明,农民外出务工时最担心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1)企业拖欠工资;(2)人身权利受到侵害时得不到有效的法律援助,多数农村务工人员因为人生地不熟,缺乏组织保障,在受到侵犯时忍气吞声、委曲求全;(3)劳动合同签订率和社会保险的参保率很低,个别农村务工人员甚至不知道自己也应该享受这一待遇,对法规政策的无知令人担忧,给一些不法企业主以可乘之机;(4)精神空虚苦闷,很少有人关心。多数务工人员成天忙于繁重工作,交际范围仅限于所在企业的少数人或者同乡,在城市中处于边缘状态,业余文化生活枯燥乏味。

三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

1 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竞争能力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基础。为此,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培训力度,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还应该坚持长期性与临时性相结合、提高型与实用性相结合、全体培训与外出就业群体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适应能力。首先抓好农村基础教育;其次优化农村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把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学历教育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2 变无序转移为有序转移

政府要为劳动力转移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一是要建立健全劳动力转移的中介机构,安排专人搞好协调服务,宣传引导。采取措施逐步引导劳务市场、劳务中介和劳务培训机构向乡村一级延伸,建立城乡结合、统一、开放、规范、高效的劳务市场网络。二是通过发展民营企业,鼓励扶持私营企业,加速小城镇建设,来拉动和吸引剩余劳动力转移。

3 开发农业内部可吸收剩余劳动力的空间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投资,通过对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低水平的农业生产结构和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的全面改革创新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全方位开发等来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扩张农业内部的就业容量转移劳动力。

(1)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可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许多中西部省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设施亟待加强建设和完善。因此,通过对农业水利、生态和农村道路等方面的建设可吸纳大量劳动力。

(2)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是,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这就要求农村产业发展应该满足市场需求的优质农产品,显然这必然会使农村产业加大技术、资金和人力等方面的投资,从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另一方面,根据陕西省人均土地资源不断缩小的情况,积极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如粮食、水果、花卉等农产品产业,势必会带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4 发展第三产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创造条件。要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它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领域。国外劳动力转移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发展的早期阶段,主要是工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在后阶段主要是靠第三产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从总体上看,只有工业化、工业和第三产业大发展,才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

5 保护农村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消除对农民的就业歧视;建立农村人力资源信息库和遍布农村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当代信息技术在农村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劳动部门要增强服务农民的意识,减少环节,降低收费,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在农村人力资源流动中变户口管理为身份证管理。要充分利用山海协作、区域协作的通道,实现与沿海地区、周边发达地区劳动力市场的对接,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逐步健全、完善包括农村在内的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社会保险制度,解除农村外出劳动力的后顾之忧,要加强对外来人口聚居区的管理,完善生活服务配套设施,把外来劳动力的户籍管理、医疗保健、子女教育等问题纳入社区规划统筹考虑,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活水平。

上一篇:深化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探讨 下一篇: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