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失语现象剖析与对策

时间:2022-04-03 09:28:36

学生失语现象剖析与对策

在小学语文课堂里,有一些只充当看客不愿发言的学生,且这种课堂“失语”学生的人数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研究发现:这些“失语”学生在课堂学习交往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敏感过度、自卑逆反、害羞胆怯等心理问题。通过改善课堂环境、提高自觉学习能力、实施心理辅导等策略,学生的课堂语言缄默症状能够得到减轻与消除。

学生为何“失语”

符合以下条件的状态可被称为是“失语”:①面对情状,感觉无话可说,默默地羡慕别人有“三寸不烂之舌”,只怪自己口拙嘴笨。此谓低级“失语”。②想说,却又不知从何说起,目瞪口呆,脸红心跳,满嘴是话却哽咽着吐不出来。此谓中级“失语”。③说了一大堆话,却引不起别人注意,因为几乎没有一句话是他自己的,人云亦云泛泛而谈。是之谓高级“失语”。

课堂教学过程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从形式上讲是生生、师生沟通互动的过程,其互交语言是维系和推动课堂教学展开并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媒介。可实践发现,在互交热烈的小学语文课堂里,总有一些守口如瓶、甘坐冷板凳、始终充当看客的学生。老师让他发言时,他们却常常站在那儿一言不发,使课堂对话陷入短时尴尬,且这种课堂失语学生的人数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课堂师生交往是社会人际交往的缩影,课堂失语现象的蔓延,既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与质量,也不利于学生交际技能的形成,更危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不能不引起一线教师和教研工作者的关注与思考。

“失语”现象剖析

长期的观察以及调查资料显示,在小学语文课堂“失语生”中,除少数智障、口吃儿童外,其余的并非都性格内向、寡言少语;恰恰相反,他们中的大多数在课外、家里、社区等,与同伴、亲人、熟人交谈时,都无拘无束、滔滔不绝。据此推断:大多数“失语生”课堂缄默,并非交际生活的常态,而是他们在课堂学习交往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敏感过度 案例一:生A是一个各科成绩都不错的大女孩,上课听讲专心,就是从不发言。笔者询问前任老师,大家都说她是个上课发言踊跃的学生。于是,与她进行了一次单独交谈。笔者试探着问:“看得出课上你对某些问题很有想法?”她点点头。“那为什么不说出来?”“怕说错了。”“语文课堂就是探讨和交流思想的场所,没有对错之分呀!”她默不做声。事后她交给笔者一则日记,大意是说四年级时,一次数学课上因说错了话,招来哄堂大笑,令她无地自容。笔者总算心有所悟了:一次偶尔的“讲话失言,众人哄笑”是生A由发言踊跃变为课堂缄默的转折点。口误原本是课堂教学的常态,无足挂齿,可过度敏感、警觉的她却视其为天崩地裂的人身威胁。为了回避“危险”,从此,她便采取了“不显山,不露水”的课堂缄默策略。

据了解,高年级的许多课堂“失语生”有着与她相似的经历。他们刚刚步入青春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与增强,对自己的外貌、对社会的影响力以及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较为关注与介意,对周围事件表现得特别敏感与警觉。于是,他们对课堂交往中的偶尔失误、轻微劣性刺激等都会浮想联翩,无限夸大后果,从而产生负面情感,引起长时间的不安与焦虑。以后,每当面对相似情景时,他们也将激活危险知觉,采用逃避策略。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选择性课堂缄默症。

自卑逆反 案例二:生B多动好玩,懒做作业,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每当他将挂着红灯的试卷带给父母签字时,总要遭到家长的训斥,“你真笨!我怎么生你这么个脓包?”课堂上,他始终选择静坐。一次课后,笔者问他:“今天语文课一开始,我向你提了两个简单的问题,你为什么不回答?”“反正我的语文成绩好不了了。”以后,笔者与他交谈:当聊到课外活动时,他两眼发光,灵气十足;可一扯到学习,他就神情沮丧,两手无意识地盘弄着衣角。

生B因贪玩而学习成绩差,多重失败的经历体验,加之家教方式失当,家长的粗暴责罚严重挫伤了他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又因为大班额情境下的教师没有(事实上也不可能)对其实施全程关注与帮扶,致使他卷入深度的学习困境,引起横向比较、能力归因,产生学习领域的超低自我效能感,低自我效能感又反过来影响新知的习得。他长期处于这种恶性心理循环的状态下,渐渐地形成了特定的行为方式――为维护尊严,在公开学习场合拒绝人际交往。

害羞胆怯 案例三:生C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平时仅靠祖父母养育,是祖父母的心肝宝贝。为了避免外来应激事情的影响,老两口不带孙子逛街走巷,更不许其独自串门,玩伴也都是比他小很多的幼儿园小孩;他在陌生人面前手足无措,语无伦次,害怕多人的场合,不敢当众讲话;在回答老师的课堂提问时,往往面红耳赤,声音微弱,心跳加速。他从不与同龄人玩,更害怕与不熟悉的人接触。为了避免尴尬,课上老师们一般不点其发言。

生C是一个典型的患有羞怯心理障碍的儿童。封闭的家庭教育环境和狭窄的闲暇活动空间,致使他失去了许多“经风雨,见世面”及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也失去了同龄孩子应有的胆量与勇气,渐渐形成了惧生怕众的心理倾向。祖父母和老师们善意但过分的保护,无意中鼓励他延续羞怯心理。时间一久,他就变成了在家是一只爱说爱笑的“百灵鸟”,在校在外时却是个“失语生”。

防治与对策

构建“失语生”的理想课堂 多次问卷调查显示,许多“失语生”期望的课堂语言交际环境应具备三个基本特征:安全――口误不会受到蔑视、嘲笑、指责;平等――话语机会均等,无优等与差等之分;自由――讲话不受他人支配,随时随地有话语权。为了矫正学生的敏感过度,教师必须着力营造“失语生”理想的课堂氛围。学生口误时,教师应及时“补进”解围,帮助其快速走出窘境;教师也可适时为学生示范积极地冒险及如何犯错,让“失语生”感到口误是课堂话语的常态,帮助其走出课堂话语交际的认知误区。民主讨论时,应多启动组织型学习小组(三人至五人为一组)的运作,这样既能使课堂互动“扩容”,还能激发“失语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使其较快地进入话语交往角色――组织型学习小组十分接近课外闲聊情境。集体交流时,教师采用延时评价,用短时沉默作为回应,为集体思维创造时空并给予其他学生发言的机会;若学生发言中断,教师应教育学生学会等待,给其一定的思考时空。若学生发言含糊不清,可追问,但切忌由教师或优生越俎代疱,因为悬殊的语言落差,会给“失语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自卑感与压迫感。

提高“失语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 社会学研究表明:阶层落差愈大,相同话题则愈少。同样,学习愈困难,参与课堂交流的几率也愈低。要使B那样的“失语生”远离课堂缄默,融入课堂交往群体,行之有效的办法是:提高自我效能感,走出学习困境。

一是建立现实目标,增强成功期待。当学困生的学习结果与教学要求相差甚远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补差策略往往会成为许多教师的首选,终因积重难返,收效甚微,而使教与学的效能感大打折扣。其实,教师给学困生开几次小灶,他们就能变成大胖子吗?我们只有退回到学困生的学习原点,帮助其制定一个个具有特定行为的、渐进的、难易适当的学习目标。这样,目标切合学困生实际,必将激发他们成功期待的欲望,他们的精力才会牢牢地聚焦在学习任务上,取胜的把握将大大提高,失败的恐惧也将随之减弱,进入课堂交际场的可能性同时增大。

二是及时评价反馈,坚定成绩可控信念。虽然积极的结果期待能提高自我效能感,促进学习的进步,但学困生在转化的量的积累阶段,进步的发生常常是较缓慢的,甚至注意不到一天天的变化。教师应采用“跟踪”策略,注重形成性评价,将学困生成长中的点滴进步及时反馈给他们,特别是当学困生的进步不能立即明显地体现出来时,教师必须明确地告诉学生他们的进步,以及时切断能力归因的思维定势,使成绩可控的信念得以进一步的强化与坚定。

三是树立相似同伴榜样,提升自我概念。在“转困”中,一些教师常常以班中的学优生作为学困生的学习榜样。事实上,学习优差生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学困生的巨大付出,未必能赶上学优生。因此,教师的鼓励在很多情况下,却成了引发和强化学困生消极社会比较的催化剂,反而降低了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若教师帮助学困生物色一两位相似同伴榜样,效果将不同。当榜样先获得成功时,教师帮助观察者作出积极的心理暗示:先前我跟他差不多,他成功了,我经过努力肯定也能成功;当观察者先获得成功时,他会欣喜地发现自己的强项,感悟到“原来我并不笨,我比他还强呢!”。如果学困生长期置身于积极的自我暗示与自我强化的学习环境中,自我概念将会逐渐提升,参与课堂交往的热情也会随之高涨,最终必将导致学习上质的变化。

对“失语生”实施心理辅导 为了改变生C“两面人”的交际习惯,笔者对他实施了如下心理辅导:一是认知疗法。课间,笔者常与C“闲聊”身边小铁嘴们的佳话。渐渐地,班级、学校中的一些“脱口秀”成了他的崇拜偶像。笔者还找一些胆小鬼的民间故事推荐给C,让他认识害羞胆怯的危害。在此基础上,笔者帮助他分析人际交往中的缺失,敦促他改掉惧众怕生的毛病,走出口语交际的误区。二是暴露疗法。“战胜恐惧的最好的办法是面对它”。笔者让C面对令他感到恐惧的情景,并提供逃离和回避以外的办法。如他喜欢与同桌玩游戏棒,笔者便布置班长,课间组织若干个学生与他玩扔小棒游戏,且暗中指使学生故意犯规,给他情绪上的劣性刺激。为了使他不逃离游戏,笔者协同他与对方争辩,以获得唇枪舌战后的愉悦。

另外,培养学生的亲师感与良好的倾听回应习惯,也是防治课堂缄默的一帖良药。课间,教师若经常深入到学生中,有意识地与“失语生”拉拉家常,玩耍嬉戏,学生更能感受到教师的和蔼与亲切。时间一长,课外师生间那种无拘无束的氛围会将移入课堂,可淡化课内外界限,缓解“失语生”上课时的陌生感和紧张心理。课堂口语交际的本质是倾听与回应。若学生养成了倾听时能用点头示意等肢体语言或及时转述、补充、更正发言人观点的回应习惯,课堂缄默就会失去生存的土壤。

矫正学生心理偏差、医治课堂缄默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从早从快”的原则。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早发现,早治疗,将课堂缄默消解在学生学习的初始阶段。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斗门镇中心小学)

上一篇:跟风炒股身心受损 下一篇:新常态下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