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抑郁症患者临床特征与护理干预分析

时间:2022-04-03 03:42:26

老年抑郁症患者临床特征与护理干预分析

【摘要】 目的 如何对老年抑郁症患者实施更为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促进老年抑郁症患者早期康复。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4月, 在本院住院的老年抑郁症患者为对象, 进行护理干预, 康复指导。结果 在本院医护人员的护理干预下, 大大提高了临床治愈率。结论 对老年抑郁症患者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早发现, 早诊断,实施有效的综合性治疗及护理干预, 多措施促进抗抑郁药物早期起效, 提高治疗依从性, 达到临床治愈目标。

【关键词】 老年抑郁症;临床特征护理干预

抑郁障碍是精神病科最为普遍的精神障碍之一, 因其发病率高, 致残率高及对患者自身、家庭危害性大, 受到精神病科临床和全社会的重点关注。临床资料显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 老年抑郁症患者在住院的精神科患者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 其临床特征及治疗和预后显得更加复杂。如何对老年抑郁症患者实施更为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促进老年抑郁症患者早期康复, 尽早实现临床治愈, 对改善远期愈后, 提高临床治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4月, 在本院住院的老年抑郁症患者为对象。入组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②汉密顿抑郁量表(HMD)17项评分>18分。③排除脑器性疾病及双向障碍患者。共入组观察48例, 其中男19例, 女29例, 年龄在62~85岁之间, 平均年龄73.50岁, 平均病病程1年~5年。

1. 2 方法 对入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诊断、治疗和护理干预等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

2 临床特征

2. 1 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早期诊断率、早期识别率较低。这些患者的初期症状多以躯体不适感为首发症状, 如躯体某部位的疼痛, 僵硬麻木感, 关节痛;心血管症状为头痛头晕, 心悸胸闷;胃肠道症状为食欲降低, 胃部不适, 烧灼感, 腹胀腹泻;睡眠障碍表现为失眠烦躁, 入睡困难。患者反复就诊于综合医院, 反复做胃镜、CT、磁共振等多项检查无阳性结果, 待综合医院的医生建议患者到精神科就诊时, 抑郁症状已变得相当严重。

2. 2 老年抑郁症患者因年龄、体质等因素的影响, 多合并有慢性躯体疾病, 从而影响临床治疗的进程, 病情更加复杂化。临床资料显示, 抑郁症并发的慢性躯体疾病主要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脑卒中、乙型肝炎、癫痫、肾功能衰竭, 老年痴呆、恶性肿瘤等。国内2010年曾有调查显示, 躯体疾病与抑郁症共病的发生率, 糖尿病为11%, 癌症为15%, 心肌梗死为20%, 帕金森症为40%~60%。

2. 3 因受躯体疾病影响, 老年抑郁症患者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时, 药物起效时间相对延迟, 住院周期延长, 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据临床观察, 常规的抗抑郁药物治疗起效时间在10~14 d, 患者的抑郁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 老年抑郁症患者的药物起效时间在20~30 d或更长时间, 导致治疗的依从性降低, 病程延长。因临床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时, 须同时兼顾患者的躯体疾病用药, 兼顾不同种类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不良反应, 加药剂量缓慢, 避免联合用药。选择患者耐受性好, 安全性高, 不良反应较少的新型抗抑郁剂如帕罗西汀、米氮平等缓慢加量。

2. 4 老年抑郁症患者的远期疗效不稳定, 抑郁症状反复发作, 致残率高。因伴发慢性躯体疾病迁延不愈, 影响抑郁症临床症状的改善, 使得情绪症状伴随躯体疾病起伏波动。同时, 抑郁症状不能完全缓解, 将会增加患者复发的风险, 导致躯体疾病恶化, 致残率和死亡率增加, 患者自残和自杀的风险增加等。因此患者家庭和社会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3 护理干预

3. 1 心理干预 ①支持性心理护理。尊重患者人格及社会阅历, 认真倾听患者的陈述, 让患者在宽松融洽的氛围中坦陈内心体验, 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适时给予安慰与指导, 以减轻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②个性化心理干预措施的实施。针对不同个案的具体情况, 详细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指出其存在的心理问题, 每周2~3次, 每次30 min, 对有悲观情绪、自杀倾向的患者, 给予心理疏导, 帮助其认识自身价值, 不断完善自我, 树立信心。③鼓励家庭成员参与患者的康复治疗, 住院期间给予感情上的支持, 对于自理能力下降的患者, 给予必要的协助, 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防摔伤, 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家庭、亲人的支持。

3. 2 认知行为治疗 ①向老年抑郁症患者介绍认知行为治疗的概念, 认知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主要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观念和心理行为应对方式, 来促进患者自我调节负面情绪, 自觉矫正不良行为,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②帮助患者纠正对自身疾病的负性认知倾向和不良应对方式, 矫正不良的行为个性。通过认知策略, 教会患者如何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 关注积极想法。通过认知重组, 将功能不良的思维模式转变为现实的、可信的、积极的思维模式[1]。

3. 3 康复治疗 再应用抗抑郁剂治疗的基础上, 配合经颅磁刺激治疗(rTMS)取得了确定的疗效。经颅磁刺激治疗是根据电磁感应原理, 由储能电容向刺激线圈放电产生强大的变化的磁场, 线圈周围的快速变化的磁场可通过颅骨在颅内感应出电流, 无损无痛地刺激大脑局部神经。适当的刺激可以调节大脑神经功能, 通过触突反射来调节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引起神经细胞的兴奋活动, 改善抑郁反应, 临床治疗效果确定。rTMS一个疗程为20次, 治疗时间为上午9~11点, 每次治疗使用30个治疗序列, 每个序列连续刺激5s, 序列间隔50 s, 每次治疗总量共计1500个刺激, 1次/d, 观察4周。

3. 4 健康教育指导 ①向患者讲解抑郁症的相关知识, 如抑郁症的危害性, 治疗的重要性, 临床治疗的近期和远期目标, 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②教育患者培养符合生物学规律的作息时间, 遵从医嘱按时按量的服药习惯。③积极参与以增加社交活动为目的的各种活动, 开阔视野, 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④培养患者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体育锻炼。

4 结果

疗效及临床安全性评定:疗效指标采用HAMD和MADRS进行评定;安全性评估采用治疗时出现的症状量表, 在基线及治疗后第1、2、4、6周评定。按HAMD17项总分及减分率来衡量临床疗效, 总分≤7分为痊愈, 减分率≥50%为有效,

参考文献

[1] 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30.

上一篇:老年人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针对性护理应用体会 下一篇:贫血检验与临床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