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输液敷贴撕脱伤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时间:2022-08-28 11:40:08

老年患者输液敷贴撕脱伤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1-0-0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年患者日益渐多。老年患者由于吞咽困难或胃肠道吸收不良等障碍,口服给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静脉输液成为治疗其疾病的主要途径。老年人的皮肤代谢减慢,保湿能力减低,皮脂和汗腺分泌减少,皮肤屏障功能损害,表皮细胞更新速度减慢,经常会发生各种原因导致的皮肤损伤[1]。为减少输液敷贴造成的皮肤损伤,对输液敷贴所致皮肤损伤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护理对策。现综述如下。

一、敷贴所致撕脱伤的原因

1.患者原因

1.1 皮肤因素老年人皮肤组织萎缩,皮肤弹性降低,厚度变薄、松弛,真皮纤维萎缩使真霹雳的许多组织失去依托,血管缺乏支撑,容易破损出血[2,3]。

1.2 疾病因素盒灾琢觥⒙性疾病晚期的老年患者营养不良,凝血机制不同程度减弱,损伤修复能力下降,易导致皮肤损伤[4]。

2.人为因素

2.1 操作不当

2.1.1 非张力性机械性损伤揭除胶布时未用手轻按皮肤;逆着毛发生长方向撕除或暴力撕除胶布,造成非张力性机械性损伤,表现为粘贴部位皮肤红肿、破损、刺痛[1]。

2.1.2 张力性损伤粘贴胶布时若将其紧绷,先贴于皮肤的一部分,在贴剩余的部分,就会引起皮肤张力的改变,在外力的作用下导致张力性损伤[5]。

2.2 敷贴选用不当[6-8]如皮肤易过敏患者,患者对胶布本身的粘胶或材料过敏,输液时间过长,输液贴的胶层贴膜粘合度高,固定牢靠,与穿刺部位皮肤粘贴面积大,粘贴时间长,黏性更大,不易去除。另外,还需考虑老年患者解剖学位置,皮肤的厚度、活动度、所处环境的湿度等,采用合适的输液胶布。

2.3 护士防范意识不足任凤英[9]等人指出临床护理人员安全意识不强,防范意识不足,这易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杨璐[10]等人的研究发现,接近70%的老年科护士对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伤认知知识了解很少。

二、预防措施

1.正确应用及移除技巧

1.1 预防非张力性机械性损伤[11-13]撕脱敷贴时先掀起敷贴一角,拇指与示指捏住此角向同侧轻拉,揭至接近穿刺点的部位有输液贴自带的吸收垫时,同法撕脱敷贴另一端;同时右手用蘸有生理盐水的棉签紧贴的一个边角,同时右手用蘸有生理盐水的棉签紧贴着输液贴有粘胶层的一面顺着左手揭取得方向一同揭取。对于使用透明敷贴的患者,撕脱胶布时可使用“零度移除法”,即用左手按住敷贴的大部分,右手拇指及食指轻揭起敷贴一角,以与皮肤几行的角度,慢慢撕脱胶布。

1.2 预防张力性机械性损伤粘贴敷贴时将胶布平放与粘贴处,然后由胶布中央往两边用手指抹压胶布,保证胶布与皮肤粘贴处无张力。

2.正确选用医用胶布

根据患者皮肤和全身情况选择粘贴性适中、便于观察、透气性好的低敏医用胶布。对于老年患者皮肤水肿或关节活动的部位,应选用延展性较好的敷贴,如果胶布背衬质地较硬,就很有可能会因形成的剪切力导致皮肤的损伤[14,15]。对于经常需粘贴胶布的皮肤处,可以选择在使用粘胶前先贴上生物膜类敷料,其能与皮肤紧密粘合,保护皮肤免受细菌、病毒及其它外界物质的感染,降低皮肤张力性水疱和皮肤撕裂伤的发生率[16]。对过敏体质者,更换现用的胶布,可选用Durapore胶布(3M中国有限公司生产),并经常观察胶布边缘的皮肤,及早发现红肿、痒等现象,如有过敏,可予抗过敏药物外涂。

3.运用恰当的除胶辅助方法对需长时间输液的患者,在能固定好针的前提下,胶布尽量要窄、短;揭除胶布时,若粘贴太紧,可应用除胶剂以减少移除黏胶剂产生的疼痛及皮肤损伤等[17]。比如可先用蘸有75%乙醇棉签擦拭敷贴两端,也可用蘸有液状石蜡的棉签涂粘合处皮肤,或者在去除敷贴前先用湿热毛巾或热水袋热敷3min左右。

4.提高护士防范意识有研究者指出[18],医用粘胶类所致皮肤损伤的预防胜于治疗,对老年患者做好评估,识别其发生的危险因素,选用正确的粘贴和去除方法等是有效预防的关键。因此,杨璐[4]等人指出,加强对护士的培训,提高护士的认知程度及防范意识,有助于减少敷贴撕脱伤的发生。

三、治疗措施

一旦发生撕脱伤,轻者做好伤口消毒。重者除了做好伤口消毒外,需要采用具有促进愈合伤口的敷料来治疗。有研究显示[19],水体胶敷料可以保持伤口床的适度的湿润,促进表皮细胞再生,缓解疼痛等,因此,因粘胶导致的表皮剥脱等,可采用水胶体等敷料予以治疗[20]。

综上所述,老年患者输液敷贴撕脱时应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技巧,护士应加强这方面的培训及安全意识,防止发生输液敷贴的撕脱伤,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邓桂芳,黄小惠,张锋,老年患者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原因分析与护理[J].护理学报,2011,18(10):32-33

[2] 孟昭琴.老年患者的皮肤护理[J].中国实用医学,2011,6(7):213-214

[3] 吴铁锋.皮肤病症状鉴别诊断与治疗[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59

[4] 苏小英.静脉留置针敷贴致皮肤损伤的护理与预防[J].当代护士,2014,5:135

[5] 陈荷娣. 静脉留置针透明敷贴引起新生儿皮肤问题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5A):38-39

[6] 曾晓丽,李玉梅,张秀霞,等.老年患者留置针固定方法的改进[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128

[7] 王秋玲,王会娟.PICC 贴膜更换方法的研究[J].齐鲁护理 杂志,2010,16(8):102.

上一篇:临床常用各类ARB药预防房颤疗效及特点 下一篇:信息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国务院印发《“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