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化”理念刍议

时间:2022-04-02 02:44:47

“教育生态化”理念刍议

摘要:“教育生态化”将人本身视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生态系统,运用生态学的原理、视角、方法和技术促进学生身心的自由与和谐发展。教育生态化理念的贯彻与落实,有利于改善和优化我国的教育生态环境,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实现教育生态化,要尊重学生意愿,不强其所难;正视学生个体差异,彰显其自我价值;保持适当距离,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惟此,才能造就人格健全、身心和谐、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

关键词:教育生态化 生态教育 教育生态

教育之根本宗旨在于使“孩子成为他想成为的那个人”,这意味着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塑造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从生态学的角度看,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尚且难以修复,而教育生态的恶化更是很难扭转,所以不要因今日教育之过而影响明日孩子的梦想。这要求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树立“生态和谐”理念,将每一次教育教学活动都视为完善孩子人格、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灵魂塑造”活动,而将其视为自身教育教学活动的简单试验品。因此,现代教育必须秉持“教育生态化”理念,将孩子从过分重视其智力发展而忽视其主体地位的恶劣生态中解放出来,高度重视其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进孩子身心的自由与和谐发展。

一、教育生态化的基本界定

“教育生态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教育理念,欲明其内涵与外延,首先要从“生态”这一基本概念入手,弄清“教育生态”、“生态教育”以及“教育生态化”这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所谓生态,是指所有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而“教育生态”就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将生态学的理念引入教育领域,旨在表明教育也存在着“生态环境”,也讲究“生态平衡”,也需要进行“生态保护”。而“生态教育”作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一提起它,人们会不由自主的将其与“环境保护”、“气候会议”等问题联系起来,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向孩子灌输“生态和谐”、“生态文明”等现代环境理念,重点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却忽视了人的教育成长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生态教育重点探究自然生态环境,而教育的生态化却从教育的视角独辟蹊径,探讨如何更好地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重新看待“生态环境”、“生态平衡”和“生态保护”。“教育生态化”关注人本身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所应具有的“和谐”特性,因为人的身心发展也是一个生态循环的过程,也要讲究身心的和谐和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同生态链条之间的平衡。因此,“教育生态化”是一个动态概念,强调的是“过程”,即在人的教育成长和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将人本身视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生态系统,运用生态学的原理、视角、方法和技术促进人的身心自由、全面、均衡与和谐发展,重在塑造人格健全、身心和谐、德才兼备的完整的人。

二、教育生态化的必要性分析

(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双向互动的必然要求

教育生态化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双向互动的必然要求,这要求教师和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做到以下几点:

1.从实际出发,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作为家长,遇事要沉着淡定,别老拿自家的孩子和别人家比,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教师,尤其是不要贬低教师,这样孩子心中就失去了对自己老师的仰慕和崇拜,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给孩子以鼓励和信心,这样才能帮孩子树立自信,形成良性循环,长此下去你的孩子就会越来越优秀。

2.以孩子为主体,培养其顽强的生存能力。作为家长和教师不要眼里只有“分数”而没有“人”,总怕孩子出事,长此以往将扼杀孩子的创造性,导致孩子生存能力低下,心理承受能力差,经不起批评和挫折。这种“怕出事”的心理状态折射出的是一种可怕的教育生态。因此,作为教育者应树立“教育生态化”理念,注重孩子智力发展与其他能力之间的均衡发展,尤其应充分发挥孩子非智力因素在孩子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尽量让他们放手去做,做他们想做的事,要让孩子学会自己承担责任,对自我及其言行负责,从中获得自我成就感,造就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二)改善和优化教育生态环境的现实需要

教育生态化是改善和优化教育生态环境的现实需要。目前,“减负”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并没有得到严格的执行,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学生负担问题依然严重。而且,对“减负”的认识也存在严重的误解,以为减负就是减“副”,将所谓音乐、美术、体育等“副课”的学习统统取消,相反在这些课上不断地给学生灌输所谓的“主课”(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而这种“填鸭式”的教育非但没有使学生获得应有的自主空间,反倒使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以致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以致“高分低能”现象不断涌现,孩子的创造性被无情扼杀。因此,教师要尽力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帮助其树立自信心,让其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这样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和成才及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尊重教育规律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育生态化是尊重教育规律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生态化要求教师必须尊重教育规律,以此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为此,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志。其次,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全面发展还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关注个别尖子生的发展,尤其应关注后进生的发展,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与支持。最后,重视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是教育生态化的基本要求,协调发展既要重视学生身心的整体协调,又要注重不同能力之间的协调,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服从能力之间的协调、自我发展能力和扶持发展能力之间的协调等。总之,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做到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其身心的和谐发展。

三、实现教育生态化的具体路径

(一)尊重学生意愿,不强学生所难

如果说自然生态影响的是人的生存环境,那么作为人的成长摇篮的教育生态影响的则是人本身!学生获得知识是为了使生命的质量更高,使生命更有尊严。不能把生命当作知识的容器,不能把教育作为实现功利目标的手段。教育不是把真理教给学生,而是养成他们追求真理的品格。目前,“恨铁不成钢”式的教育理念是教育生态之大敌。事实上,“钢”、“铁”本应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倘若非要违背客观规律,让“钢”、“铁”职能错位,这无异于“拔苗助长”,非但不能促其成才,反倒会弄巧成拙。因此,教育应当尊重生态规律,“顺性而为”,让每个孩子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和释放,正所谓“不怕学生有缺点,就怕学生没特点”!因此,教师应当将每一个孩子都当作独一无二的生命恩赐,使其在宽松、自由的教育生态中健康成长。

(二)正视个体差异,彰显学生自我价值

教育是用来培养人的。而人是什么?是千差万别的,是有思维、有感情、有不同需求的生命个体。教育应因材施教,不要因孩子一时的愚钝而抹杀其个性。一位外国教育家曾经说过,你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实际上就是为其准备什么样的人生。因此,尊重个体差异,正视模式化的教育所引发的孩子生存能力低下、心理扭曲以及创造力匮乏等现实问题,着力改善日趋恶化的教育生态环境,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诚如吴一舟先生所指出,教育应尊重生命,尊重孩子内心的发展要求,顺其自然,因势利导,让孩子成为他应该成为的那个人。[1]因此,只有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其自身特点的教育,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

(三)保持适当距离,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

给学生留点空间,给他们留点渴望,让他们能产生某种愿望。作为教师和家长管到适可为止,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他们,这样他们才能有目标。现在的大多数家长和教师最大限度地延长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最小限度地给予学生休息时间和自我支配的时间。这样做无异于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反倒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作为教育者,应该为孩子创造增长见识和丰富生活的机会,在此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生存能力。如此,孩子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发展、健康成长。

总之,“教育生态化”理念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是指导现代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教育生态化理念要求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重视学生身心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将生态平衡的理念贯彻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塑造人格健全、身心和谐、德才兼备的有灵性的人。

注释:

[1] 参见吴一舟:《你的教育生态了吗》,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文献:

[1]彭福扬,邱跃华.生态化理念与高等教育生态化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4期

[2]王贵成.“怕出事”的中国教育生态[J].教育,2011年第6期

[3]吴一舟.你的教育生态了吗[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上一篇:浅论社会转型时期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 下一篇:“三生融合 三位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