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网络研究综述

时间:2022-04-01 05:11:05

中小企业网络研究综述

摘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越来越多资源短缺的中小企业意识到单凭一己之力难以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而企业网络是中小企业获取资源的重要组织模式。本文通过主要对不同类型企业网络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综述研究,为中小企业利用好网络资源提供指导。

关键词:企业网络;中小企业;研究展望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类型不外乎两类:一类是数量少、规模庞大的大企业;一类是数量众多,在企业总数中占绝大多数,而规模相对较小的中小企业。一国经济要协调发展,不仅要发展好大企业,更要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历史证明,中小企业在各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德国视中小企业为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日本认为“没有中小企业的发展就没有日本的繁荣”,美国政府则称中小企业是“美国经济的脊梁”。目前,日本有560 万家中小企业,占全日本企业总数的99%,创造了日本50%的国民生产总值。美国在世界科技创新的领先地位是以大量高新技术小企业为先导的,在2100 万家企业中,99%为中小企业,包揽了美国50%的技术创新和2/3的新就业。2006 年我国各类中小企业达4200 万户,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60%,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商品出口占全国的68%,上缴的工商税收占全国的53%,完成了全国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2002 年新出台的《中小企业促进法》规定:按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在5000 万元以上的为中型企业,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在5000 万以下为小型企业,职工人数2000 人以下或销售额3 亿元以下,或资产总额为4 亿元以下的为中小企业。

实践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解决就业、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多年来国家政策偏向大型企业的发展,加上中小企业内部存在的一些缺陷,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面临着不少困难,如缺乏公平、规范的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融资困难、内部管理机制落后、技术水平落后、专业化程度低等问题。以上这些因素导致中小企业活力不足,缺乏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低下,严重制约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后,面对国外的贸易壁垒,我国中小企业表现出的脆弱性,说明了中小企业竞争力的缺乏。

近年来对中小企业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融资、公司治理和家庭企业的内部治理、中小企业与品牌、技术创新等问题,很少有人涉及基于中小企业网络的研究。本文通过主要对不同类型企业网络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综述研究,为中小企业利用好网络资源提供了指导。

一、企业网络对中小企业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革新周期的加快、经济全球化等因素,中小企业面对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在全球的价值链中,环境和社会因素开始成为企业战略开发的重要考虑因素。忽视企业网络的重要性会导致人为的短视,甚至导致中小企业尝试进入全球市场时会受到限制(Samuel B. Moore, Susan L. Manring,2009)。

同时,大企业与小企业之前的区别,要求小企业更重视可持续性发展战略Nina Veflen Olsena,Ingunn Elvekrok,Etty Ragnhild Nilsen(2007)。大企业通常资源丰富、资产雄厚,它们可以在全球市场中投资、发展,满足多样性社会民族的各类需求,当大企业的在某个区域的战略规划或者产品开发计划失败,在公司的整体来看,损失可能并不大,同时研发的成功也可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而中小企业通常专注与本地市场、专业市场、利基市场,企业结构简单、资源有限,甚至在为存活挣扎。

Rosa Pires Cruz(2009)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提出了适合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中小企业生命周期可以分为成长、多元变化、衰退三个阶段,在中小企业发展的第一阶段,资源短缺是最大的限制因素。利用企业网络获得资源是解决中小企业短期短缺的最佳方式(Anastasia Mariussen,2012)

全球市场的快速变化要求企业保持灵活性,培养整合、重建内外部因素的能力以面对快速的环境变化和破坏性创新的出现。面对这种情况中小企业在管理有限的环境和社会资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小企业需要认识到企业网络的作用以提高战略开发能力,最终创造竞争优势。

二、企业网络的运行机制和具体影响

“企业网络”是为了适应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和快速动态的环境变化而形成的一种的企业组织模式。企业网络是由多个独立的个人、部门和企业为了共同的任务而组成的联合体,它的运行不靠传统的层次控制,而是在定义成员角色和各自任务的基础上通过密集的多边联系、互利和交互式的合作来完成共同追求的目标。企业网络的具体类型有:垂直的网络、横向的网络、三维螺旋网络(Karantarat Nakwa,2012)。

Allan Lerberg Jorgensen, Jette Steen Knudsen(2009)通过研究发现中小企业管理者常常对企业所处网络的理解与实际行为有偏差,通常情况下企业管理认为与消费者的信息交换应该最频繁,而实际上管理层与供应商的信息交换最频繁,甚至与专业顾问的交流也比与消费者的交流要多。

提高企业间网络的作用,需要了解哪些因素驱动中小企业网络取得成功,Nina Veflen Olsena,Ingunn Elvekrok,Etty Ragnhild Nilsen(2012)通过研究发现知识信息的分享、网络的管理、网络的活动内容及结构、团队精神和参与度、社会活动依次驱动中小企业网络的成功,但团队精神、知识分享、参与度还受到组织成员个人主观意愿的影响。Sarah Eyaa,Joseph M. Ntayi,Sheila Namagembe(2010)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这些驱动因素的范围,他们发现知识信息分享能解释25.3%的基于企业网络的绩效表现,网络形成的动机也是影响中小企业网络取得成功的因素,但是网络成员决策的同步性影响不是特别大。

企业网络除了包括政府、金融及咨询服务等中介组织、企业供应链体系等,企业跟网络成员的不同合作程度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S.X.Zeng,X.M.Xie,C.M.Tamz(2010)的研究指出参与网络活动过程中企业绩效最受企业供应链体系合作的影响,其次是中间组织的合作,与政府的合作对企业绩效作用没有那么明显,企业的垂直网络比横向网络更重要。

企业网络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在社会财富增加和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中小企业的作用越来越明显。Philippe Van Cauwenberge,Heidi Vander Bauwhede(2011)通过研究证明中小企业参与正式的商业网络会有更好的成长,这些成长主要在企业净资产和附加价值,同时企业的规模和成立的时间对中小企业的成长不明显

1、企业垂直网络

这里垂直的网络主要指供应链。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在企业垂直网络上,Allan Lerberg Jorgensen, Jette Steen Knudsen(2006)发现中小企业面对购买者的要求与它们对供应商要求的区别,相对于它们给供应商的要求,它们面对购买者更多的要求,而且很多要求是没有被契约化和确认的,同时低收入区域的中小企业更有可能将购买者的要求转移给供应商,研究提出购买者应帮组中小企业向它们的供应商传递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对于一个主体企业和很多下游企业形成的垂直网络上,T. Jarimoa,H.I. Kulmala(2008)提出分红激励与开薄会计的集合有利于网络成员降低成本和创新的发展,但要有网络成员平等、相互信任的前提

2、企业横向网络

中小企业通常只依赖几个关键的顾客和产品。在企业横向网络上,技术型企业和非技术型中小企业对网络的利用方式不同。

技术性企业利用网络加强创新能力,Annemien Pullen(2012)提出网络成员目标、资源的互补性高,公平可靠性强对企业的创新有积极影响,生产方式的创新对企业创新影响不大。非技术性企业利用网络巩固渠道,关注销售,Hanqin Qiu Zhang,Alison Morrison(2007)横向组织网络有利与中小企业保持灵活性,更专业的服务市场,增强面对上下游的议价能力;Anders Bjornfot,Liv Torjussen(2012)研究更进一步的指出中小企业的市场表现、销售额都会增加,还能提升企业供应的能力。

3、三维螺旋网络

三维螺旋网络既包括了垂直和横向的企业网络,还有政府、金融服务等中介组织的介入。

Craig S.Galbraith,Carlos L. Rodriguez,Alex F.DeNoble(2008)指出中小企业的竞争战略与区位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当地政府对区域经济环境的努力会吸引与竞争战略之匹配的中小企业,如高科技企业会落户在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中。

S.Venkataramanaiah,S.P. Parashar(2007)提出政府应该构架对中小企业网络的支持,通过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参与全球市场供应;Allan Lerberg Jorgensen, Jette Steen Knudsen(2009)的研究在产业集群的建议上更深入的对中小企业进行了研究,指出中小企业在无竞争力区域发展时更重视和关注区域外部的信息,特别是低增长企业在为获得外部信息知识而与外部建立联系上有高倾向性,提出无竞争力区域除了通过建立科技园区、企业孵化室等方式建立产业集群外,还应建立支持在全球范围内产业间的合作和交流。

三、研究展望

本文从企业网络视角对中小企业进行研究,论证了利用企业网络获得资源是解决中小企业资源短缺的最佳方式,同时揭示了垂直网络、横向网络、三维螺旋结构三种企业网络的运行机制和对中小企业的具体影响,对管理层和政府制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制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看出, 利用企业网络获得资源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至少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第一,企业网络对资源获取影响的分析中缺乏对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的获取进行细分。在现有的研究中, 从企业外部网络视角对企业的研究,大多是分析网络特征对企业经营绩效和创新绩效的研究,而且缺少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获取的划分,不能为企业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成长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

第二,企业网络与企业剩余资源的分享。企业剩余的分享则成为网络组织中企业隐性、显性资源转移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能够分享企剩余是促进网络中企业合作的重要前提。能否实现企业剩余分享、分享的方式也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第三,如何衡量网络组织内企业的吸收能力。由于网络组织的特殊性, 网络组织内企业对资源的识别能力与吸收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性。如何结合网络组织的特殊性, 给出适合于中小企业网络组织内的企业资源吸收能力的衡量方式,对深入研究利用企业网络获得资源是解决中小企业资源短缺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Allan Lerberg Jorgensen,Jette Steen Knudsen(2006). Sustainable competitiveness in global value chains::how do small Danish firms behave,Corporate Governance, Vol.6,pp.449-462.

[2] Allan Lerberg Jorgensen, Jette Steen Knudsen(2009).Knowledge Networks in an Uncompetitive Region: SME Innovation and Growth, Growth and Change,Vol.40,pp.227–259.

[3] Annemien Pullen,Petra C.de Weerd-Nederhof,Aard J.Groen and Olaf A.M. Fisscher(2012). SME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vs. Product Innovativeness:How to Achieve High Innovation Performance,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4] Allan Lerberg Jorgensen, Jette Steen Knudse(2009). Exploring the accuracy of SME managers’ network perceptions, Growth and Change,Vol.40 No.2,pp.227–259.

[5] Bilitis Schoonjans · Philippe Van Cauwenberge,Heidi Vander Bauwhede(2011).Formal business networking and SME growth,Small Business Economy.

[6] Craig S.Galbraith,Carlos L. Rodriguez,Alex F.DeNoble(2008). SME Competitive Strategy and Location Behavior: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High-Technology Manufacturing,J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pp.183–202.

[7] S.Venkataramanaiah,S.P. Parashar(2007).Enhanc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MEs through industrial clusters:The Indian experi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8] Hanqin Qiu Zhang,Alison Morrison(2007). How can the small to medium sized travel agents stay competitive in China’s travel service secto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Vol.19 No.4,pp.275-285.

[9] Joao Jose Matos Ferreira, Susana Garrido Azevedo,Rosa Pires Cruz(2009). SME growth in the service sector: A taxonomy combining life-cycle and resource-based theories,Growth and Change,Vol.40 No.2,pp.227–259.

[10] S.X.Zeng,X.M.Xie,C.M.Tamz(2006). Relationship between cooperation networks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SMEs,Technovation.

[11] Karantarat Nakwa,Girma Zawdie,Patarapong Intarakumnerd(2012). Role of intermediaries in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er-firm networks into Triple Helix networks:A case study of SME-based industries in Thailand,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2] Anders Bjornfot,Liv Torjussen(2012). Extent and Effect of Horizontal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among Construction SME,Journal of Engineering, Project,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

[13] Nina Veflen Olsena,Ingunn Elvekrok,Etty Ragnhild Nilsen(2012). Drivers of food SMEs network success: 101 tales from Norway,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14] T. Jarimoa,H.I.Kulmala(2008). Incentive profit-sharing rules joined with open-book accounting in SME networks,Production Planning & Control.

[15] Sarah Eyaa,Joseph M. Ntayi,Sheila Namagembe(2010).Drivers of food SMEs network success: 101 tales from Norway,World Journal of Enterprenuership,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6] Nina Veflen Olsena,Ingunn Elvekrok,Etty Ragnhild Nilsen(2012). Sustainable SME practice: A reflection on supply-cha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tervention,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17] Fabio Musso,Barbara Francioni(2012).The Influence Of Decision-Maker Characteristics On The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Process:An SME Perspective,Sciverse scienceDirect.

[18] Nitin Pangarkar(2008).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19] Anastasia Mariussen(2012). Internet-enabled value co-creation in SME internationalisation: current practices from the UK food and drink industry,European J.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20] Gary A. Knight(2001). Entrepreneurship and strategy in the international SM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21] Samuel B. Moore, Susan L. Manring(2009).Strategy development in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 for sustainability and increased value creation,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上一篇:高职院校汽车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思考与实践 下一篇: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