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小大人”现象的反思

时间:2022-03-31 12:20:39

儿童“小大人”现象的反思

【摘要】“小大人”现象在当前社会普遍存在,儿童成人化趋向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的诟病。从中古之前,儿童和成人混为一体,到近代童年概念的确立至当代儿童和成人的界限再度模糊,教育的历史使命也在不断发生着演化。全面剖析当前这一现象,并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对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小大人 儿童 成人化 自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15-02

一、当今社会中的“小大人”现象

(一)追溯“小大人”的由来

16世纪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童年”这一概念并不存在,儿童和成人拥有同样的生活和世界。在这期间经历了一场从大众化的“社会识字文化”向只局限于少数人掌握的“工匠识字文化”的转变,从而使人们的社会交往及文化传播模式发生了改变,即又回复到了“口耳相传”的人类原初状态。因为没有人可以固守秘密,对文化理解也不构成对理智的挑战。年轻人没有读书写字的要求,教育就失去了其本身的必要性。当人们之间没有了秘密,也就没有了羞耻心。拥有秘密和羞耻心往往被视为成人不同于儿童的主要区别之一。进入16世纪,人们发明了童年这一概念,儿童与成人开始分离。印刷术的应用重新唤醒了社会识字文化,同时由于对读写能力的强调使成人与儿童第一次区别开来,儿童就被定义为那些没有阅读能力的人。成人却利用这种能力构筑起不同于中世纪时的口语世界的另一种符号世界,并将儿童拒之门外。而儿童只有通过教育,掌握一定的读写能力,才能跨越这道门槛,从而走向成人。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多样化电子媒体的盛行打破了过去印刷时代成人自身对知识的垄断,也摧毁了成人的秘密空间,从而使成人和儿童之间的界限再度变得模糊,相对于中世纪的成人化儿童的重新出现,人们更倾向于用“童年的消逝”、“或儿童之死”来描述这个时代。

自当今时代开始,“小大人”这一通俗的说法开始进入到人们的意识中。这一说法的书面解释也就是儿童成人化。儿童的成人化现象随着新的信息时代的到来,再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二)“小大人”在当今社会中的表现

笔者主要从“小大人”的内心和外部表现两方面对“小大人”这一特殊群体加以解释。

1.心理成人化

儿童受其思维发展的限制,往往表现出很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志,很难真正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导致儿童的情感难以延伸至其他人和物,行动缺乏意义性和意志力,不顾其造成的社会性后果。但是,现在很多儿童就像个“小大人”一样,很早的在学校和家庭中就成了老师和家长的“贴心小棉袄”,学会察言观色,知道怎样去迎合成人的心意做事,从而给人以早熟的感受。

2.衣着成人化

随着儿童成人化的发展,从幼儿阶段开始,孩子的穿着就显出了明显的社会性。进入小学、中学后,儿童在服装的价格和款式上逐步出现了攀比心理,儿童的服饰表现出愈来愈明显的成人化和社会化的趋势。我们在学校或社会上常会看到一种现象,在小学生的世界里,小女孩们打扮得花枝招展,“哈日”“哈韩”也同样成了她们的时尚坐标;再走进童装店,有的童装款式“前卫”的令人瞠目结舌:T恤缝饰着各式各样的亮片,牛仔裤的腰前搭配条铁链子,膝盖处打个破洞,有的甚至还印着骷髅等象征暴力和恐怖的图案,而年轻的父母们也越来越倾向于把孩子打扮得时尚,引人注目。

3.话语成人化

儿童话语的成人化主要表现为在学校教育中,儿童在参与课堂互动或阐述其观点时,口语上的书面化,作文中的过渡渲染、空话、套话等。另外一种现象是“背话”,在学校教育中,包括笔者童年时的学校教育,学校组织的即兴演讲比赛,多数是教师提前给出学生的演讲话题,然后进行准备,再进行正式的演讲比赛,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儿童放弃自然的说话而训练和追求不真实的“出口成章”,从而从小就养成功利性的一种心态,而不是去真正锻炼自己的思维和即兴组织语言的能力。

二、“小大人”现象形成的原因

“小大人”这一现象违背了儿童自然发展的原则,这一结果是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因素形成的。

在实际的教育中,很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常常不顾及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及儿童的实际接受能力,一味扩大学习内容,强迫儿童学习,究其原因,首先就是成人们不自觉的把儿童当成一个受教育的“小大人”。其次,家长在孩子面前不注意措词和言行,对于一些成人的秘密不加保留的在儿童面前展露,致使儿童思维和行动上消极的模仿,儿童成人化逐渐形成。比如家长在儿童面前看一些相亲类的电视节目,致使孩子过于早熟等。

学校在教学中,教师经常性地使用成人语言,而不是从儿童的角度去讲解和看待问题。有些幼儿园,在科学教育中,学校不顾及儿童的兴趣爱好,将成人感兴趣的所谓的科学知识强行灌输给儿童,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教育观极大的摧毁了儿童在现阶段本该有的懵懂和天真。教育者片面强调科学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儿童兴趣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应试教育过于重视结果,往往忽视过程,导致儿童从小养成惟结果为尊的心态,所以才会有上文所说的即兴演讲变为“背话”这一现象。

社会上各种辅导机构的成立,使家长在接受完学校教育之后纷纷为孩子报名,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各种教育机构的成立,在提高孩子成绩的基础上,更大的目的在于盈利,所以,越来越多的培训机构竞相成立。越来越多的孩子也就被剥夺了兴趣的选择。社会日趋的功利化等等都会影响儿童的成人化的养成。

三、儿童教育应该采取的教育观

让・雅克・卢梭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资产阶级启蒙教育思想家,西方教育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教育著作《爱弥儿》一书。在这部书中,卢梭提出一种全新的儿童教育观――自然的教育。卢梭阐述了一系列重要的教育理论:教育要适应儿童天性的发展: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自然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施加不同内容的教育,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这些观点对我国当前的儿童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上一篇:进行美术教育,促进幼儿发展之我见 下一篇:巧设专题,让信息课堂走进学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