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中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路

时间:2022-03-30 09:12:44

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中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和机遇。农村问题历来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农民的教育问题,又是农村工作中的关键性问题。而要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目标,就必须在农村中造就相当数量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一代新型农民。在党和国家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政策推动下,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和在非农行业的就业。但是,在新型农民的教育和培养上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必须认真对待,予以妥善解决。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型农民培养的关系问题

我国现有农业人口大约有8亿人左右,农业劳动力为4.61亿人。按照18亿亩农业可耕地来计算,每农业劳动力拥有可耕地也就3.9亩,如果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逐渐转移出50%的农业劳动力,一个农业劳动者经营8亩左右的土地,这既可以提高农民的个人收入,也可以促进农业的适度规模发展,更能使农业人口也将随之下降50%,从而使城镇化程度提高到70%左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江苏省人多地少,2659.3万的农业劳动力,截止2006年已经转移出了1608.9万人,有力地支持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并计划在“十一五”的后几年内再转移出来200多万人,这对于实现江苏的“两个率先”是必备条件。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农业效率下降,主要农产品产量徘徊不前,有的年份还出现负增长,而农民的经营成本却是在持续攀升,农民的农业收入增长艰难。江苏大丰市是全国著名的产棉区,尽管棉花价格不错,但因农田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旱渍不匀,墒情不好,导致棉花欠收。又因信息不灵,经济作物也是因销路不畅而蒙受损失。究其根本原因仍是农民的小生产意识和传统的种植方式以及失真的经营思路导致的。目前在农业第一线的劳动者几乎都是50岁以上的人了,有一点文化也都是“”期间接受的教育,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留在农村务农的已经很少,至于“70后”“80后”的几乎没有了,农业生产失去了生力军,劳动力出现了断档,面临后继乏人的尴尬局面。

1.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新型农民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考虑。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培养新型农民的问题更为突出,更值得我们引起重视。这几年通过大力发展中职和高职教育,江苏的初中毕业生凡是没有升入普通高中的,只要愿意都进入了职业学校学习。而高中毕业生的80%也进入了各类高校深造。但是,另一方面,几乎没有返回农村直接服务于农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江苏省出于对现代化农业建设的考虑,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注重扶持农业院校的建设,并于1996年启动了“现代农业类专业现代化建设试点方案”,重视了对农业人才的培养。

2.认真落实惠农政策,提高人们务农支农的积极性。不管我国的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农业的基础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中央已经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帮助农村的新的发展战略,这就要求社会的相关部门努力做到:一是国家用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一定要不折不扣地使用到位;二是真心实意地为农民的幸福富裕着想,对农民进行实实在在的技能培训;三是保持农业生产资料的正常优质优价供给,制止有人哄抬农资商品价格;四是加强农业科研的投入和管理,鼓励实用技术向农村推广转移;五是国家对关系国计民生的主要农产品实行财政补贴或保价存贮。吸引资金投资农业,推动农业的产业化建设和适度规模的发展。引导新一代有志青年投身于农村这一广阔天地,建功立业。

3.创新新型农民的培养模式,试行公费培养。国家可以参照“国防生”和“师范生”的培养模式,鼓励青年学生报考农业院校和涉农专业。实行协议招生、公费培养、定向服务,毕业后到农村自主择业创业。对于投身农村农业生产经营的大中专毕业生实行创业优惠,并由县乡实行职工式管理,进行跟踪指导和重点帮扶。

二、农民教育的迫切需求与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能力薄弱的问题

在农村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中,目前农民最需要的是市场信息获取的路径,种植结构的指导,养殖方面的点拨,实用种养贮运的技术培训,新管理知识的普及,文化生活的关心,村民自治价值理念的界定等等。然而,由于农村农民教育体制的不全、不顺、不落实,教育人才骨干的缺乏和教育培训内容的欠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教育和培训。

1.切实健全乡镇和村的成人教育体制,强化功能,发挥农民教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江苏省较早提出为新农村服务的社会教育,在发挥县级职教中心辐射功能的基础上,形成以县级职教中心为龙头、乡镇社区教育中心(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为骨干、村文化技术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等为基础的农村社区教育网络。目前,这一网络已经基本形成。但据调查,苏北有的乡镇尚未建立成人教育中心校,或者是有校无活动,村文化技术学校的普及率也不高。对此,农村的党政部门责无旁贷。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要有一名乡镇领导具体负责,建立专门班子,负责制定教育培训计划,落实具体措施,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并负责村级文化技术学校工作的统筹指导。村文化技术学校应纳入村委会的工作日程,生动活泼地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和结合本村生产经营所需的培训活动,同时配合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落实教育培训计划。

2.重视农民教育专业知识体系的建设。乡镇领导要统筹乡镇的农工商服务部门的管理人员、科技人才、中小学教师等人力资源,根据本地区农工商生产经营的特点,就国家的农业发展战略、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地方的产业政策、农林牧副渔的生产结构和主要农产品的增效增产展开研究。针对粮棉油果蔬茶鱼肉蛋的生产、地方特色经济品种的培养、良种的筛选培育、种养技巧、防灾植保技术、病虫害防治、农田墒情管理、园林工艺、农产品加工技术、市场信息管理、销售经营知识、气候气象、自然条件的运用等等,梳篦整理成教育培训的内容,确定具体项目,编列详细科目,编写相应的讲义讲稿和教材。建立起开放的、与时俱进的农民成人教育的专业知识体系。重点建设几个具有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现代化特色专业。

3.实施自聘和外请相结合的方法,建设和储备热心农民教育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应以兼职为主,由乡镇人民政府署名聘任。成份应有党政领导、专门工作人员、农工商科学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大中专院校专业教师、本地的中小学教师等适应性人才组成,由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统一管理。村文化技术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聘请种田能手、养殖高手、名匠师傅等专业人员当教师。一般情况下由乡镇中心校调度安排教师授课。

4.切实实行“职成普”三教统筹,实现社会资源共享。乡镇中学和村小学的教学设施目前都有不同程度的过剩,完全可以用来为成人教育服务。江苏省规定以农村人口每人0.50元的标准,由政府部门筹集农村成人教育经费,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提高到每人1.00元。这样,农民教育的基地、场地、师资问题解决了,受教育农民适当承担教

材和资料的少量费用,一般是可以承受的。

三、农民教育管理体制正常有效的运行问题

就江苏而言,各县和县级市的职业教育中心都已经建设完成,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适龄人口就业前培训的重要基地。但各地的农民教育则很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比欠发达地区要好。事实是越是需要教育农民的地方,偏偏农民教育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偏偏是“文化人”进不来,那里的农民就越是走不出“落后――贫穷”的怪圈。

1.防止责任不明无人问津。由于农民生产的分散性,农村基层的动员机制已经不甚灵敏,所以农村办事难度较大,面向农民办教育也不容易。我们认为这还是个领导问题,是一个对农民的感情问题。只要领导真正能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农民群众是会拥护的。张家港市的杨舍镇,为了贯彻实施“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的新农村建设战略,明确提出对农民的教育是镇党委、政府和广大基层干部的一项政治职责,纳入考核范围。规定实施农民教育是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第一责任,效果也就好,预期到今年年末,全镇各级各类培训总量达16万人次。

2.防止借机敛财失信于民。农民常遭遇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的坑害,戒备心理比较重。由于农民处于经济和社会地位上的弱势,在各种交往关系中的不对称性,往往导致他们付出的多回报的少。所以在农民教育这一问题上政府或社会组织者只能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帮助农村”的大政策下,全心全意地为农民兄弟服务,真心诚意地去为农民做好事办实事。

3.防止形式主义走过场。任何针对“三农”问题的方针政策,农民都寄予极大的期望,但害怕搞花架子,搞形式主义走过场。简单易行、实惠有效是农民们最喜欢的活动。对于后进农村不富裕的农民来说,第一位的就是怎样让他们增加收入。所以,我们的农民教育,必须根据当地农民的经济生活状况来制定农民教育的实施计划和传授的知识内容及其方式方法。譬如江苏的苏锡常地区,他们就有条件进行比较高层次的市民化的社会生活教育、村民的公民意识教育和文明礼貌教育。而相对落后的苏北地区,首先是结合具体项目进行实用性技术培训。

4.防止经费不到位。在农民教育活动中,本着勤俭办事的原则是第一位的,但购置必要的教学实验设备、创新教学手段也是培养现代农民不可或缺的,参照当地工资待遇支付教师劳务费用也是应该的。但是,现在有的地方确实存在着种种困难,这笔费用可能会打折扣或根本到不了位,这考验着我们的战略眼光和对新农村建设的真实态度了。按照江苏省人民政府规定的投入标准,笔者认为,只要经费真正到位就可以做出一番事业,加上地方政府倡导捐资助教,发动工企贸单位合作办学,利用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现有的设备条件统筹办学,我们坚信,农民教育的前途是光明的。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职业教育行动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06SJB880013)。

(作者单位: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女性学”课程设置初探 下一篇:湖北省体育教研员继续教育必要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