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学”课程设置初探

时间:2022-05-13 01:11:37

“女性学”课程设置初探

“女性学”作为一门学科源于西方,形成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后,基于社会改革开放和女性发展的需要,得以迅速发展。在短短的20年中,在众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女性学”学科建设从无到有,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构成以及组织机构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女性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目前在我国教学机构和学术领域尚属初创阶段,至今未能进入学术殿堂的主流,特别是在课程体系、教育内容等方面缺乏系统化和科学化。如何加强“女性学”课程建设,推动“女性学”学科发展,为社会培养和输送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复合型女性人才,不仅成为女子院校日趋紧迫而又不可推卸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且对创办特色学校,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促进妇女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一、“女性学”课程设置的性质

“女性学”课程在整体课程设置中具有独立价值和功能。它与其他课程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女性学”课程关注女性自身生活,关注女性未来发展,培养女性具有独立人格的新时代女性品质。通过“女性学”课程的开设,把形成的女性个性品质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当中,从而促进各学科的学习。同时,“女性学”课程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的实践机会和发挥能力的空间,这将促进理论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科学习的自主化。从“女性学”的培养目标来看,本课程应该是以品质教育为目标的综合活动课程。

二、“女性学”课程设置特点

“女性学”课程研究视角是一种科学的人文视角,它不仅是从女性的角度对女性的再认识,更是从人的角度对女性的重新诠释。它既注重性别分析与论证,又试图通过全方位地补写女性文化,来重新审视人类文明。这是一种科学的思考方式,也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

“女性学”课程研究要以“男性”作参照,以“女性”作焦点。因为女性是作为人的女性,女性的存在与发展,是人的存在与发展的一种形态。而人是由具体的男人和女人构成的。男女两性既相互依存,又互相制约。然而,承认女性存在是人的存在,并受到男性的制约,这并不意味着否定女性存在的特殊性,因而,要在考察人的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构成与完整历程,考察女性与男性存在的同一性,并始终把男性作为参照系统加以观照的同时,着力探寻女性存在与发展的特殊性,发现并揭示女性作为一个独特存在的生成过程及其发展规律,这是“女性学”研究的根本与宗旨。

“女性学”课程研究,还要注重把握“自律”与“他律”的辩证统一。“女性学”课程既要注重对女性本体内在因素的探讨:从生理、心理到意识、情感,再到存在与发展;同时,又要把这些因素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种族、地域、男性等因素结合起来论证。女性的生存进步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同时又受到人类社会演变规律的制约,这两个规律在本质上是互为表里的。

三、“女性学”课程设置的研究方法

1.学术研究和课程建设相结合。“女性学”研究和课程建设互相依存,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女性学”课程建设以女性研究为基础,女性研究愈深入、愈广泛,“女性学”课程设置就愈科学,深入的学术研究为课程建设发展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而“女性学”课程建设又为教师从事研究和教学创造了条件,把研究引向更深层次,使二者有机结合,向纵深发展。学术研究和“女性学”课程建设的关系是辩证的,作用是双向的,以学术研究促进课程建设,以课程建设推进学术研究。

2.发挥群体的“合力”作用。“女性学”是一门跨学科的新兴学科,其课程体系建设决不是那一个学科的教师,或者少数人所能完成的,它不仅需要学校内部各学科间的通力合作,而且需要校际之间的合作,需要学校与妇女组织、社科研究部门以及地方行政部门之间的协作,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需要群体的合力。在协作过程中,教师之间、专业之间、校际之间、部门之间相互学习,互通有无,共同推动“女性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3.借鉴和吸收各方面研究成果。“女性学”既然是一门跨学科的新兴学科,那么它的发展就要博采众家之长,积极吸收其他学科已有的研究精华和成果,学习和借鉴国外特别是西方“女性学”学科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经验,为我们提供一个比较视角,取长补短,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女性学”学科,建立指导性与适用性为一体的“女性学”课程体系。

四、“女性学”课程设置的具体内容

1.全校公共必修课

(1)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该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阐述妇女理论的学科体系及研究方法,揭示妇女问题产生的实质和妇女地位演变的规律,分析女性教育、女性就业、女性发展等问题。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的基本观点,提高学生对性别歧视的认识,从人的发展角度强化女性的人格独立和对不平等现象的理性分析,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供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

(2)社会性别与成才。该课程运用性别视角认识和分析成才问题,探索和揭示女性智力发展特征及女性成才的各种主客观因素,优化成才环境,提高女性竞争实力和“四自”精神,对女性进行人生指导和成长设计,使其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勇于开拓成功之路。课程教学特点:在讲授知识要点的基础上,介绍成功女性个案,从中分析其成功经验,使学生“立志有方向,奋斗有目标,发展有楷模,成才有榜样”。

(3)女性心理与自我认知。分析女性心理及生理特征,探索女性心理发展规律,培养女性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增强其应对挑战和竞争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增强敢于竞争和勇于拼搏的勇气,正视自身,摆脱自卑,平等地参与社会竞争。课程教学特点:以学生需求为中心,采取讲课和课堂交流讨论的方法,使学生从生理和心理层面上了解女性的特点,培养良好心理素质,树立“自尊才有品格,自信才有希望,自立才有地位,自强才有机会”的信念,珍视自身的尊严和价值,相信自身的力量、潜能和优势。

(4)女性形象设计与训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训性紧密结合的课程,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从内外结合的层面上提高学生的品德、品格和品位,塑造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在美和外形美相统一的女性形象。授课特点:教师讲授、示范和学生模拟、实践相结合。

(5)女性卫生与保健。在我国学校教育中卫生及性教育历来是个薄弱环节,学生对这一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因此,在女子学院开设女性卫生与保健课程,不仅有利于女性身心健康和人格完善,而且对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提高人口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课程内容包括女性生理与生命周期、性别生理差异、女性保健知识等。

2.全校公共选修课

学校对“女性学”课程除设有必修课外,还应设有选修课和讲座课,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培养需求,不断开拓和调整课程内容,常设课程有:社会性别意识、女子礼仪、中外妇女比较研究、女性文学欣赏、女性与发展、女性就业与社会参与、女性与美学等。

3.各专业中的“女性学”课程

在开设全校“女性学”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基础上,各专业可根据其专业特点开设相关“女性学”课程。如:文秘专业可设女性商务谈判、女性与公关;社会工作专业开设妇女发展史、妇女工作管理、家庭社会学;法律事务专业开设妇女权益与社会保障、女性法律案例分析等。各专业开设“女性学”课程,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女性的性别意识,为女性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女性的自由发展以及性别平等社会环境的构建创造良好条件。

“女性学”学科建设尚处在初级阶段,虽然学科框架已基本形成,但基础建设还需加强,而且,开设“女性学”课程的学校有限,所开课程也各不相同。因此,各个学校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不可苟同某种模式,盲目追求统一化,而应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学生需求,设置专业,开设课程。只要学生需求、社会需要,只要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有利于学生发展,即可大胆开设“女性学”课程。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资助项目(No.O8030135)

(作者单位: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高职学生暑期社会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 下一篇: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中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