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应追求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时间:2022-03-30 03:35:28

数学课堂应追求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增强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追求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使之从形式走向实质,切实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组织策略 优势互补 学习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4-023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增强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因而备受广大教师的青睐。但在实际教学中,尤其在一些公开课和研讨课上,有的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没有真正理解,往往追求表面的热闹非凡,实则走过场,流于形式,课堂效果可想而知。所以,笔者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追求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使之从形式走向实质,切实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一、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实现优势互补

教师在课前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在掌握学生知识背景、思维特点、能力特长、个性特征等学情的基础上,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常每一小组由4~6人组成,其中包括优等生1~2名、中等生2~3名和学困生1名,这当然不是绝对的数字。这种异质分组是目前合作学习活动中最主要、最常用的一种方式,能够实现生生之间的优势互补与能力互助,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由于学生经验背景的不同,所以他们对问题理解的角度和思路也不尽相同,而正是这种差异为学生的合作探究生成了鲜活的学习资源。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学习资源,通过组际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的反思,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的学生学习能力。

二、明确学习目标和责任分工,确保学生合作参与的效度

小组合作学习开展之前,教师务必要让学生明确合作探究的目标,因为只有明确了目标,才不会导致合作学习陷入盲目状态,做到有的放矢。为确保合作学习的效度,各小组成成员还要有明确的分工,做到责任到人、全员参与,使各小组成员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一般来说,每个学习小组内要由一名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当组长,负责管理、调控小组合作活动的开展与推进;由一名书写速度较快的学生当记录员,负责记录各位组员的意见。同时,这位记录员还要具备一定的概括、归纳和表达能力,可以作为小组代表面向全班同学发言。小组合作学了要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外,还要建立一个好的运行机制,以保证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都享有平等发言的机会,使组际之间的交流能够顺利推进。为此,对合作学习小组,可以采取小组长轮换制和发言代表轮换制。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分工及良性的运行机制后,学生的合作学习就会有序、有效地开展,小组成员也能够为达成个人目标而努力,实现预期的合作学习目标。

在制定合作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安排学生合作探究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有一定的探索价值。如数学教材中的一些知识可以采用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像自然数、直线、射线、计量单位等,这些知识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相应的概念;而关于一些数学技巧的培养,如计算、计量单位间的换算等可采用练习的方式;像定律、公式、法则、性质、规律等内容,则适合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

三、提供充足的思考时空,为合作交流奠定基础

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前提,所以合作学习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徐州市教育局推行的“学讲计划”教改方案,尤其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环节,将其作为“学讲”(即学进去,讲出来)的基础。

例如,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教师首先出示以下一组数:①4.8;②5.333……③4.8282……④8.97575;⑤6.9696……⑥8.5303207……⑦3.1415926……⑧6.333……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哪些数具有相同的特征。两分钟时间未到,教师让学生停止讨论,开始提问。有的学生说第①个数和第④个数后面没有省略号,剩下的数的后面都有省略号;有的学生说第②个数和第⑧个数的后面都是3……而教师期望得到的答案,学生却没有提及。最后,教师只得缩小观察范围,让学生观察③~⑤三个数,发现它们存在怎样的共同特点,其最终目的是指向循环小数。因此,在合作交流前,教师必须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的过程。如上述案例中,学生要从这八个数中找出哪些数具有相同的特征,必然要有充足的观察、比较的时间。如果给予学生观察的时间很短暂,结果往往是反应快的学生能够有所发现,而反应慢的学生未来得及思考,就已经听到了同学的发言。这里,教师让学生从一组数中找出几个数之间共同的特征,但给予学生观察、比较的时间很少,在学生来不及观察、思考就安排他们去讨论,结果可想而知。这样教学,实质上仅仅给反应快的学生提供了机会,这些学生能够很快地说出答案,而反应慢的学生却因此失去了自主观察和归纳的机会,直接从优等生的回答中获取了所谓的“答案”,可这样的答案对于促进这类学生的进步有何意义呢?这样组织开展合作学习,只能让中等生或后进生的思维变得越来越麻木,惰性越来越强。

四、给予适时的点拨指导,保证合作学习有效推进

交流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手段。在交流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思维,相互启发,使思维得以碰撞、情感得以融合,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但在学生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能袖手旁观、无动于衷,相反,要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投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进行细致的观察和适时的介入,准确掌握学生合作探究的情况,及时给予有效的点拨、指导,并鼓励学生就自主探索后的收获进行交流与分享。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交流活动步步深入,顺利有效地达成预期的目标。同时,教师的点拨、指导应贯穿学生合作活动的始终,要求学生倾听他人的意见并从中发现问题,或从同伴的发言中产生自己的想法,最后敢于大胆地讲出来。

例如,教学“小数的除法”练习课时,教师首先安排学生做几道小数除法的练习题,从反馈的情况看,学生做得很熟练,正确率高。接着,教师让学生看大屏幕上的思考题:“已知÷=口,+=,-=,口++=11.4。求=?”学生对这道题颇感兴趣,积极动脑思考,但仍有一些学生一筹莫展,找不到解题方法。教师看到这种情况,知道学生独立解决这道题有难度,于是先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从已知条件逐项进行分析,看看能不能从已知条件中得出一些结论,再把得出的结论写下来思考。教师组织学生分4人小组进行讨论,学生有了教师的提示,思维就有了方向,探究的氛围浓厚,而教师则来回巡视,并适时进行引导、调控。如教师在巡视中发现部分小组的学生将得出的结论放在一起进行分析,就及时加以鼓励并建议其他小组也可以这样做;发现少数学生没有发表意见时,教师就适当进行指导、启发。在学生小组充分讨论后,教师请小组代表进行汇报。最后,教师总结道:“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我们解决了这道思考题,而且每个同学都有了各自的收获,这充分说明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我们要学会与他人合作,通过集体的智慧来解决各种难题。”……

总之,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扮演好引导者与促进者这两种角色,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研讨氛围,并有效运用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调动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同时,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以此作为依据来组织、指导和促进生生之间及组际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上一篇:自主作文的培养策略 下一篇:学数学教学评价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