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中要让学生自主做到“三思”

时间:2022-08-03 04:10:48

语文学习中要让学生自主做到“三思”

[摘 要]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效质疑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探究能力。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做到“三思”:课前思考;课堂思考;课后思考。

[关键词]自主 阅读 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4-005

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要培养学生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质疑能改变学生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激疑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在语文学习中,我们要让学生自主做到“三思”。

一、课前思考

课前预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成功与否,是要看学生最终能否离开教师自己读书、作文,掌握语文这一工具性学科。有些学生对于教师在讲台上绘声绘色、生动感人的讲解不知所云。这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做好课前的预习,因此听课效果极差。相反,有些学生课前预习做得好,在课堂上就能质疑问难,大胆发言,

课前自主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因素。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听课时就能达到最佳状态。预习课文已引起了越来越多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学生在预习中不仅要动口、动脑,还要动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那么,三年级学生如何自己预习课文呢?下面就这一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1.学生字

认读一类生字表中的生字时要读准字音,分析并记住字形;二类生字表中的生字不要求学生掌握,故学生会读、会写就可以了;课文中出现的多音字,学生则要通过查字典掌握其读音并能组词。

2.初读课文

扫除生字这一障碍后学生就要通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新词,并联系上下文或对照字典理解这些新词的意思。如有时间,学生还可用生字进行扩词或思考它们的反义词和近义词,并尝试着用这些词造句。

3.再读课文

解决了词语障碍后,学生要将课文再多读几遍,直到读通顺和读正确为止,并用“?”画出疑难的词句,用“■”画出好词佳句。

4.提问

如预习《做一片美的叶子》这一课,学生读熟课文之后就可以试着思考下面几个问题:(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3)课文可以分几段?哪一段是重点段?它主要讲了什么?由于三年级的学生还没有掌握分段、概括段意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所以刚开始时他们可借助参考资料来解答。

5.深入阅读

深入阅读课文时学生要尽量带着问题去阅读,因为这样可以提高预习效率。因此,学生预习时,在深入阅读环节,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先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再针对这些问题去深入思考。

6.练习

深入阅读课文后学生要独自完成课后的习题。在做课后练习题时学生可能会发现更多自己不能解答的问题,因此听讲时就会将这部分内容作为识记重点。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掌握预习的方法,教师还可以把如下预习顺口溜教给学生。

“遇到生字查字典,读准字音很关键,分清字形组词练;联系上下文,词义就出现,动手写几遍,字形字义都得练;先将课文读一遍,心中有底中心现,再将课文读几遍,每节一句概括要全面;内容相同合一段,掌握规律学分段;学会提问也关键,课后练习很全面,仔细解答学才干;读、画、批、注好办法,不动笔墨不读书。”

二、课堂思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解读新课标,我深切地体会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切实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体,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语文的习惯,使学生不仅在课内学得主动,而且在离开教师、离开课堂的情况下,也能主动地探究学习,从而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就是说,我们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如《庐山的云雾》一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设计以下一些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学习

开课后,学生根据题目提一些相关的问题,教师归纳总结出两个,并启发学生自己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一找、二画、三品、四读”学习法

“一找”:找中心句,找概括云雾特点的词句;“二画”:用“■”画出中心句,“■”画出比喻句,“”画出关键词;“三品”:品味用词的准确生动;“四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在教《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之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庐山的资料,内容不限,只要是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的,只要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搜集来的资料,我都予以肯定。当然,我还教给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可以到图书馆里找介绍庐山的有关图片,可以通过电脑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可以询问别人得到信息……学生在查找信息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也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导学设计在课文之中或课文之后,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泡泡框的形式,提出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使学生逐渐领悟到读书的时候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材课后练习的设计,不仅继承了低年段课后习题形式的多样性,还注意了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后练多是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谈感受、展示学习成果的,教师可鼓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探究发现,尽量自己解决问题,或启发学生提出不懂的、感兴趣的问题和大家讨论、交流。

三、课后思考

教师在教学中从整体出发,课后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或技能,还有哪些知识或技能没有掌握。这就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以“自主”为核心,使学生能够紧扣学习进程,进行阶段性自主复习。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比较简单,这是他们自主学习的开始,我们要耐心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如有学生提出独到的、有新意的问题,教师要给予他们充分地肯定和鼓励,并对学生的提问进行筛选,组织讨论。这样多方交流,相互启发,将大大锻炼学生的动脑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时,首先就指名读,并请全班学生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然后让学生自由读,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想象“热闹”的景象,怎样读才能让人也好像看到这些景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打比方的句子:“榛子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在学生有所感知后,让学生单个诵读,并进行挑战,看谁读得最好,再由读得最好的学生领读,最后大家齐读。经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后,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而且大多数学生都能饶有兴趣地背诵了。学生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了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到了景色和优美语言,初步领悟了文章的表达方法。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独立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不信书、不信师、敢想、敢说的自主创新意识,使他们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总之,课堂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上一篇:传承经典,品味古韵 下一篇:阅读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