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课程隐性资源 突破教学重难点

时间:2022-03-29 10:34:22

【前言】开发课程隐性资源 突破教学重难点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请学生在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和对情节的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整合相关的信息,形成你对杨志的初步印象,并思考: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武艺高强,精明能干,且又有过失陷花石纲的惨痛教训,这一次押送生辰纲他更是如此谨慎行事,精心安排。为何最后还是失败。 这一问学...

开发课程隐性资源 突破教学重难点

课程隐性资源包括在课堂教学不断推进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生成性资源,如师生、生生交流过程中的疑惑、困难、错误或正确的认识、学生的错误和差异等。此外,还有文本的创作主体身上所隐含的资源因素,如作者的经历,作者的性格、人生观价值观等。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说:“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这里本人将从人的资源因素和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这两个方面谈谈教学实践中如何开发隐性课程资源突破教学难点

一、生生差异产生的动态资源

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如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的差异,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的差异,学习动机、态度的差异等等。这些差异我们教师应承认并尊重它,把它作为一种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帮助我们解决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的一个片段:

请学生在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和对情节的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整合相关的信息,形成你对杨志的初步印象,并思考: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武艺高强,精明能干,且又有过失陷花石纲的惨痛教训,这一次押送生辰纲他更是如此谨慎行事,精心安排。为何最后还是失败。

这一问学生立即活跃起来,纷纷起来表达各自的观点。

有学生认为这是杨志没有得力的助手。军将们不但没有什么谋略而且还怕吃苦受累,更不会领会他们主将的意图,从而导致失败。有学生认为杨志权力受到牵制导致失败。老都管与杨志虽同路而不同心,非但不能帮助其行事,反而站在另一边,这样牵制了杨志的权力,使得杨志作为主将却无法行驶主将的权力,其权威性受到削弱。有学生认为团队矛盾导致失败。这个团队各自为政,内部不和,这给对手可乘之机……

学生各抒己见,谁都无法说服对方,各自都有各自的道理。这时教师无需给出一个“标准而唯一”的答案,而是要求学生继续研读文本,讨论大家的发言,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观点。在这里教师充分挖掘,共享差异性的动态资源,使得课堂形成了一个互助学习、共享资源的氛围。在活动中他们取长补短、互相影响,共同实现跨越式发展。学生在差异性的动态资源中生成智慧,解决课堂的重难点。

二、对比设疑生成动态性资源

在充满了师生、生生多维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出神入化地驾驭教学进程的教学行为,往往表现在巧妙、及时地捕捉某些瞬间的行为或细节,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引导,从而化腐朽为神奇、化平淡为精彩。

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执教周敦颐的《爱莲说》时的一个片段:

师:作者列举了哪些花?作者认为世人最爱什么花?为什么爱它?作者爱什么?为什么?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交流,最后教师引入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入荷花别样红”,让学生对比两位作者写荷花的差异。

师:(引出问题)作者似乎少写了一点什么呢?教师同时在“碧”“红”二字下面加点以作提示。学生一下子明白了答案:少写了颜色。教师继续追问:是周敦颐忘记了写还是故意不写。

生:“非君子”注重外表;作者写的是“白莲”,所以没有写颜色……

师:再读课文,思考是作者忘了写还是故意不写,为何如此鲜明的色彩作者却一字未提。

生:周敦颐喜欢朴素;作者为了突出莲的品质不是色彩鲜美。

师:那么作者的这几句话突出莲的什么品质?生……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由浅入深,渐入佳境,抓住作者忽略了“色”是本意还是故意这个细节,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在对比设疑中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阅读体验。

这个案列中教师的对比设疑,深度挖掘了文本以外的隐性资源,营造了适合于学生“内在条件”的“外部环境”,从而引导学生的学习进入最佳状态。

三、学生错误生成的动态资源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每个学生思考问题时常会有其局限性,这是与其成长背景、已有经验、思维水平、认知特点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面对学生回答问题关注的是正确答案,这样就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体验,阻碍了学生迈向“对”的脚步。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评价应该改变过于侧重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智慧,有效把握学生的每一次回答(正确的或者错误的),使得课堂出现“难以预约的精彩”。

下面列举一位教师在《枣核》公开课上的一个片段:

师引入: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朋友身居美国物质上有好的生活条件,精神上有家乡味的后花园寄托思乡情思,他满意了吗?文中怎么说的(生读出来)(“可是我心头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他为何还要枣核?(师提示:枣核从哪里来,那些又来自哪里)

生:寄托他的思乡之情

师:他的后花园的一切不可以寄托吗?也可以的啊,为何朋友非要这几颗枣核呢?这几颗枣核和后花园的一切有何根本不同之处,从文章寻找依据。

生:那些都从美国旧金山买的,而枣核是来自自己的故乡……

师结:朋友的后花园有家乡味,也仅仅是那么点味道而已,毕竟那一切都不是来自自己的家乡,只有枣核来自故乡、故土。

……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对学生第一次不准确的回答没有直接否定,而是运用学生的答案又设置了一个问题“他的后花园的一切不可以寄托吗?也可以的啊,为何朋友非要这几颗枣核呢?”使得学生将文本读透,明白了这几颗枣核的真正内涵,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课堂教学中的隐性资源还有很多,比如作家的经历生平,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环境,与作品间接相关的新闻、视频等,这都需要我们平时在教学实践中有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资源的意识,善于利用,勇于挖掘。从某种意义上说,捕捉和巧用生成性资源,是一个教师教学艺术和智慧的重要体现。

作者单位:江苏高邮市天山镇初级中学 225653)

上一篇:农村初中语文名著有效教学浅析 下一篇:如何指导中学生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