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和教育

时间:2022-03-28 03:54:00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和教育

“留守儿童”即是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有近2000万人,且呈增长的趋势。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大规模农村劳动力临时向城市转移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由于留守儿童的特殊处境,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和教育困难,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最终将演变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据调查,县1999年至2002年未成年人犯罪354人,占刑事罪犯人数的15%,在未成年人罪犯中,其中45%曾经是留守儿童。如何探索一条留守儿童监护和教育的新路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和教育现状

家庭对每个人来说,是人生起点,生活和休息的港湾。每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养育、教导和关爱,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大量的事件和数据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表现为:自卑、孤独、人格不健全、行为偏激、为所欲为、敌对心强等,更有甚者对社会产生仇视心理,认为社会是不公平的。

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引发系列社会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转型,引发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大转移,这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体现,但也使农村在家留守人员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留守人员变成了“386199”部队(38,三八妇女节,妇女;61,六一儿童节,儿童;99,重阳节,老人)。仅合川市外出务工农民就达30余万,占农村人口的40%。这种农村留守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造成大量家庭成员缺位,引发农村老无所养,幼无所教,妇无所扶等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由于成员缺位,缺少家庭应有的温暖和关心,他们心情忧郁、精神空虚,为了在社会上寻找相应的慰藉,很容易沉溺于黄色书刊、录像以及网络中,甚至吸毒、酗酒、性放纵等,家庭成员的缺位造成家庭教育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潜伏着使留守儿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险,也成了违法犯罪团伙利用和侵害的对象。

二是监护人无力履行监护义务,致使留守儿童违法犯罪增多。父母没有履行好法定的监护义务,关心子女不够,只注重物质满足,不注重精神护慰,留守儿童在这种不良的家庭环境长期生活,使他们产生孤独、自卑、怨恨、狂妄等心理倾向,容易被坏人利用,走上犯罪的道路。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或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精力有限,使隔代监护和临时监护基本没有能力监督留守儿童的日常行为。由于隔代监护和临时监护在监管中过分溺爱和不懂得科学的教育管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具体表现为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滑,发生迟到、逃学不交作业、不听话、不爱学习、喜欢乱翻爬、爱上网、好打架、不团结同学、辍学、违法犯罪等方面。留守儿童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外出,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性和越轨行为得不到监护人的及时纠正,致使他们逐渐养成许多不良行为,有的沉迷上网无法自拔;有的好吃懒做、小偷小摸;有的时常不回家,打架斗殴;有的追求时尚,抽烟喝酒,时间一长形成了恶习,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可见,留守儿童问题已逐步演变成社会问题。从****县2005年青少年犯罪案件104件230人看,农村青少年占98%,这些青少年中90%的父母在外务工。如***镇的潘某、蒋某、付某等6人团伙抢劫案中,其中5人曾经是留守儿童,他们多次到学校采取持刀威胁、收身、殴打等手段对学生下暴。

三是监护人的教育管理能力较差,造成留守儿童厌学、逃学、辍学。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而****县留守儿童辍学占全市辍学人数的92%,由于监护人要承担繁重的农业劳动,还要承担繁琐的家务劳动,他们90%系文盲或半文盲,不具备教育、管理、引导和辅导留守儿童的能力。监护人的自身素质、教育模式与社会发展、留守儿童的心理承受不相适应,存在明显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他们把孩子当“小皇帝”、“小公主”看待,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产生厌学、逃学、辍学。

四是监护人自防能力差,造成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断层。由于农村治安防范网络不健全,留守人员结构不合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自防能力极差,留守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弱,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一些不法分子将侵害目标锁定在农村治安防范弱势群体年老体弱的留守人员,部分农村留守人员和留守儿童面对不法侵害无能为力,自身遭遇的不法侵害和周遍感受的不法侵害,使留守儿童安全感极差,这样的生存环境造成了留守儿童的生理健康和思想品行的断层,给留守儿童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致使留守儿童对社会的认可错位,形成仇视社会、报复社会心理。

二、关注留守儿童的监护和教育,共建和谐社会

关爱留守儿童是一件了不起的民心工程、阳光工程、雨露工程、未来工程、德政工程,所以,建立家庭、学校与社会互动的“三道”防线,通过法律的形式调动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法制观念,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保证留守儿童在家庭中受到家长的呵护,在学校和社会随时得到关心和关注,使留守儿童随时都处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全方位监控之下,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一)加强“农民工”的教育,增强家庭责任心

目前农民工教育基本处于“三不管”状态:一是农民工离开家外出打工,时间长,距离远,无法对外出农民工进行教育;二是农民工务工机动性大,务工地的社区、教育、计生等部门无资料档案可查,很难找到他们进行教育;三是农民工的用工单位追求的经济效益为主的劳动方式决定了他们不会进行教育。所以,农民工接受教育实际是空白,这对农民工不公平,对留守儿童也不公平。由于农民工不能把握好和孩子融洽沟通的方式及采取好的教育措施,这是造成留守儿童辍学率高、犯罪率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机制,有关部门利用节假日或回家探亲期间,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对外出农民工的培训工作;具备条件的,也可在农民工聚居地和单位建立临时党支部、团支部,充分发挥流动党员、团员在做好农民工帮助教育工作中的作用;积极吸收农民工加入流入地的工会和妇联组织,增强农民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保护的能力。通过学习要让他们掌握一些青少年心理知识,了解、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掌握正确的教育常识和方法;要让他们尊重孩子的人格,对有生理缺陷、曾犯过错误的孩子不要揭短,注意给孩子留面子,多鼓励提高孩子的上进心、自信心;要让他们注意孩子在社会受到的不良影响,在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时,更要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修养。通过农民工自身素质的提高,切实发挥数以千万农民工的作用,增强农民工的责任心和义务感,无形中对抑制、预防留守儿童违法犯罪将起到重要作用。

(二)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的个人档案,整合社会资源,形成社会监护教育合力。

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是有效实施对留守儿童进行社会监护和教育的基础。一要充分发挥流出地政府政策导向作用,利用综治、计生、妇联、教育、民政等部门,在充分发挥自身职能的基础上,准确掌握本地区外出农民工的数量、去向和往返规律,切实督促外出民工履行监护教育留守儿童的义务;二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作用,社区居委会、村社干部,要对本辖区的留守儿童进行全面排查,建立留守儿童信息档案,在作到底数清,情况明的基础上,还要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掌握他们的生活、学习、思想情况,及时向外出农民工取得联系,研究管理留守儿童办法;三要整合社会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基层组织及社会各界根据具体情况,动员一批自愿者,采用结对子的方式进行定期了解、帮助留守儿童,使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始终在我们的关心、监督下;四要建立留守儿童管理长效机制。当地党委政府要将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纳入基层干部为民干实事范畴,通过关心、帮助留守儿童融洽干群关系,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同时,将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同部署、同考核,进一步明确关注留守儿童是党委、政府的职责和义务,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三)强化学校教育管理,树立留守儿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学校是留守儿童活动时间最长、依赖性最强、生活最有规律、行为最规范的地方,教师、同学又是最了解留守儿童的人,因此,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帮助留守儿童主阵地作用,是树立留守儿童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一是学校要针对留守儿童的个性差异和性格特点,坚持启发、引导、疏导原则,强化留守儿童行为规范的训练;二是学校要注意遵循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道德认识发展水平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组织留守儿童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留守儿童对社会、对父母的了解、理解和认同,培养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的能力;三是学校要针对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和表现情况,对留守儿童进行理想、道德、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四是学校要在教学中要加强德育的渗透,教育留守儿童遵守国家法纪和社会公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进一步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五要学校要对已有不良行为的留守儿童,动员一切力量,采取积极的办法进行教育、帮助、引导和矫治,促使其转变。

上一篇:针灸法对免疫调节的作用论文 下一篇:中医药对日本和朝鲜的医学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