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疗效

时间:2022-03-27 11:15:21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 分析血液病患者采用血小板输注治疗的临床有效性。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5年9月收治的108例血液病患者,均采用血小板输注进行治疗,观察本组研究对象血小板输注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血液病患者完成血小板输注后,输注有效率为72.22%,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3.24±6.82)×109/L、(37.31±7.26)×109/L,与输注前对比有明显差别(P

关键词:血液病;血小板输注;治疗效果

血小板输注主要是对各种血小板功能障碍或者减少造成出血症状进行治疗、预防,其有着其他药物无可比拟的效果[1]。为了对血小板制品的输注效果进行分析,本文对我院收治的血液病患者采用血小板输注方式进行治疗,获得的血小板输注效果更为明显,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的临床数据均来自2012年1月~2015年9月到我院血液科接受治疗的血液病患者108例,男患者68例,女患者40例,年龄15岁~88岁,平均年龄为(49.32±16.3)岁。

1.2血小板来源 本组研究对象所采用的血小板均通过我市中心血站供应。单采血小板1个治疗量为≥2.5×1011/L。

1.3血小板输注指征 若患者体表存在瘀斑以及紫癜、牙龈出血、鼻出血、阴道出血、消化道出血、血尿、PLT低于20×109/L,则进行输注血小板治疗。本组研究对象在接受本次研究之前排除曾经接受血小板输注治疗的,在输注时进行单采1单位血小板单采操作,在输注治疗前对患者的Rh血型、ABO血型进行复查,同型血小板进行交叉配血实验,采用地塞米松进行静脉注射,防止出现输血反应,如果在输注时没有白细胞滤器,通过分析患者血小板计数以及临床症状合理的选择输注时机,以患者耐受情况作为基础,在较快的时间内完成血小板输注治疗。

1.4血小板输注效果判定[2] 分别在输注前24h、输注后24h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外周血小板计数,通过血小板回收率(PPR)、输注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来对输注效果进行判定。若患者在血小板输注治疗24h后CCI>4.5×109/L或者PPR>20%,则表示血小板输注有效;若不能达到上述要求,则代表血小板输注为无效。CCI=[血小板增加值(×109/L)×体表面积(m2)]/输注的血小板总数(×1011个)×100%;PPR=[血小板增加值(×109/L)×血容量(L)]/输注的血小板总数(×1011个)×100%;体表面积=0.006 1身高(cm)+0.012 8体重(kg)-0.152 9;其中输注后血小板计数值-输注前血小板计数值=血小板增加值。

1.5统计学分析 所有临床数据均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通过率(%)表示计数数据,以χ2检验,若P

2结果

本组研究对象采取血小板输注治疗后,输注有效78例,有效率为72.22%,输注无效为27.77%;输注前血小板计数前(13.24±6.82)×109/L,输注后血小板计数为(37.31±7.26)×109/L,输注前后数据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单采血小板具有供者单一、红细胞与白细胞混入少、高纯度、高浓度等优势,临床医生应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血小板输注方式,从根本上降低不良反应、输血同种免疫反应的发生率[3]。最近几年,血液病患者临床治疗中逐渐采用血小板输注治疗,但由于大部分血液疾病患者需要大量输血或者多次反复输注血小板,容易出现输血不良反应以及血小板输注无效等情况,因此,临床医生在选择血小板输注方法时,应该对输注效果进行考虑,严格筛选血小板供者对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4]。血小板是否能有效的输注主要是通过PPR值、CCI值来有效判定。据分析本组研究结果显示,本组研究对象输注有效率为72.22%,输注后血小板计数为(37.31±7.26)×109/L,与输注前对比有明显差别(P

通过分析血小板输注的治疗效果得知,血小板输注具有不良反应低、治疗效果理想等优势,若条件允许,血液病患者应尽量选择血小板输注进行治疗。临床医生需要对血小板输注指征进行严格掌握,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给予正确评价,以期能更有效、合理的使用血小板。

参考文献:

[1]熊婷,周小玉,汪承亚.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临床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版),2013,01(09):73-75.

[2]夏世勤,苏莉,刘秋洪,等.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及其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22(12):82-84,86.

[3]马光丽,方炳木,曲志刚,等.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临床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4,10(08):1540-1542,1574.

[4]吴擘F,唐群业,姚顶根,等.部分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原因分析与预防[J].中国输血杂志,2010,08(24):584-586.

上一篇:部分参评经销商展示 下一篇:踏准B端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