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语文教学研究之魂

时间:2022-03-26 09:05:34

人文素养――语文教学研究之魂

新《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指出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要求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使学生“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语文学科的性质使得其对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显得不言而喻。

那么,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语文教学应研究些什么呢?

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在指导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之中,是与培养语文能力同步进行的。我们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一、研究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打造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

人文环境是浸透着人性和人情的文化环境,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教师要从神圣的三尺讲台上走下来,到学生中去,做学生的朋友,让学生卸下心理上的包袱,迸发出创造的潜能。教师要能从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宰者的位置上退下来,改变无视学生独立人格,忽视学生个性差异的做法,把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如果课堂上老师的教学很投入,充满和蔼态度与激情,每节课都有一半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或讨论,或发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学生多鼓励,多肯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这样的课堂,就是人文的课堂。我们应站在学生健康发展的高度,努力搭建民主、平等的平台,让学生在平等的氛围中感受尊重,获得人文素养。

二、研究语文教材,感悟文本,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选入语文教材的文章,绝大部分都是文质兼美的。运用文本中的人文素养,滋养学生的心灵,使阅读教学的过程成为人的意识、精神的培育过程。如在《我与地坛》一课中,可以体味作者对生与死的生命价值的思考,学会对生命的尊重;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一课中,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下层人们身上依然闪烁着舍己为人的人性的光辉;阅读《论语》、《孟子》,可以让学生懂得仁爱、诚信和礼义廉耻等等。可以说每篇课文都包含着不同层面的人文素养,关键是我们要研究如何去挖掘利用,给学生以滋养。

三、研究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人文素养

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研究如何让学生在文本的阅读中感受到生命的珍贵及对生命的尊重,建立他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世界。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不是抽象而空洞的说教。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更“注重情感体验”,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比如“读”,是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高尔基说:“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笛卡尔也说:“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一定量的、多形式的诵读,能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课文,并获得不同的心灵感悟。再如体验式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也具有重要地位和多重教育功能。我们在教学中要研究如何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和生活体验,去感悟种种人生哲理。

四、研究语文学习活动的开展,丰厚学生的人文内蕴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受到的文学作品的熏陶,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我们一是要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课外的时间,积极引导组织学生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感受中外优秀的作品,从中受到感染与教育;二是要积极开展语文活动,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如文学社团活动,如辩论赛、演讲比赛、作文大赛、课本剧大赛、语文知识竞赛、中华经典诵读比赛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自我、珍惜自我,让他们的才能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尊和自信,真正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五、研究适合的教学评价,体现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关照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评价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体评价,应该关注学生的整个语文学习的过程与各个方面。成绩报告单上除了期中、期末成绩之外,还应给学生打一个学期成绩。学期成绩也不是简单的期中考试的40%加期末考试的60%,而是把学生平时的作文、周记、阅读、演讲、语文作业、上课发言、参加语文活动等统统按比例折算,合成总分,这就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参与语文活动的热情,促进他们人文素质的养成。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在课堂现场生成的资源进行人文性的评价,如在朗读课文或发言后,及时给予实事求是的激励性评价,这无疑是学生兴趣的催化剂,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更是师生之间感情的营养剂。

总之,离开了人文性,语文教育将会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活的灵魂,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语文教学研究之魂

作者单位:江苏丹阳高级中学。

上一篇:“高效课堂”应注重实效 下一篇:高三写作教学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