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人文精神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关系

时间:2022-05-20 02:21:15

论儒家人文精神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关系

摘要:“钱学森之问”的提出引发了教育界有关“人才培养”的讨论。国家发展靠人才,创建新型国家更需要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面对拔尖创新人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翻阅两千年的儒家人文精神,但终有一些品质是需要永久传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儒家人文精神的内在关系值得我们去思考。

关键字:儒家人文精神 拔尖创新人才 内在关系

我国正在处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时期,国家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寄予厚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人文是中国各家各派文化现象中所蕴涵的基本文化精神。中国文化中的“文”以人为本体,“人”以“文”为本性或自性。通过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和人自身心灵的诸多关系合乎中节的协调,以教化天下。人文精神,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性或终级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而儒家精神的核心思想是儒家的“仁人之学”或“君子之学”及与之关联的人格理论和修养理论。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文化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儒家人文精神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实际上是文化和人才培养的关系,把握儒家人文精神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就要首先明确文化和人才培养的关系。文化和人才培养存在辩证的统一关系,两者相辅相成,双向互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本身蕴含教育功能

文化不是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人类的进步而进步。在我国,“文化”一词源自《周易》,为“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西方,文化一词原意为“耕作土地”,后来引申为“培养人、教化人”。自古至今,人们对“文化”的概念界定不同,但大体上可规划为两者: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包括:政治、思想、宗教、法律等意识领域。而广义的文化则是指“人化,指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物质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1】由文化概念可以看来,文化本身就具有教育的功能,而具体的教育功能又体现在价值导向、行为约束上。

(1)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

一种文化代表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念,它体现了一个民族和国家在价值观念上的一种合力。以天主教文化为例,它传承了一种上帝存在、众生平等的价值观,这与天主教本身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吻合,引领信教人士“全心、全灵、全意、全力爱天主在万有之上”及“爱人如己”。这样以来,天主教的文化价值就对教徒起到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并占据其教徒的信仰地位,完成对上帝、对前世今生、对爱人如己的信服。

(2)文化的行为约束作用

另一方面,文化对人才培养也起到行为习惯的约束作用,“文化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通过知识体系、行为方式等规范人的行为,使人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成为社会的人”【2】。同样以天主教为例,天主教教规虽不同于法律、法规对人的强制作用,但它作为一种“柔性”规则也时刻约束着教徒的行为,比如:饭前祈祷、路不拾遗、不杀生等。

1.人才的培养又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人才培养本身就是一种“人文化成”的过程,简单来说,人才培养就是一种使人“文化”的过程。于是,可以看来:人化是人才培养的母体,人才培养过程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从人才培养的内容看,智力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美学教育登内容都是对文化的借鉴、创新和传承。人才培养对文化的作用表现在:人才培养是对文化的传承、发展,人才培养也是提升文化品质的一种手段。

(1)人才培养对文化的传承、发展

文化的传承需要不断的发展、创新。文化之所以能够同人类历史并行,在于它的可逆性。儒家人文精神作为一种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并能在传承的过程中发扬光大,也在于它的可逆性。儒家人文精神作为教育的内容之一,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此期间,随着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不断变换自己的理论形态:如两汉经学儒学、魏晋玄学儒学、隋唐注疏儒学、宋元明清理学儒学、近代的新儒学等,使儒学显现出绚丽多姿的形态。

(2)人才培养是一种提升文化品质的途径

文化品质是一种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重要因素,它象征着一种文化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文化品质的提示需要诉诸于人才培养方式、理念、内容等方面的优化来实现。首先人才培养的过程本身是一种对文化起到鉴别、分类的作用,哪些文化对特定一种人才培养具有积极作用,这种文化就能够被传承,与此同时这种文化在删选、鉴别的过程中也得到了优化,而那种不利于人才培养的糟粕文化则被去除。

二、儒家人文精神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关系

1.人文精神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根基

在哈佛大学的校园里,有一座铜像,在它的右侧,上面刻着三本书,有两本书是翻开的,而另一本则没有打开。这种设计是有独特寓意的,它象征着在人类知识领域中,有一些真理是不能靠理智获得的,但是这些真理却非常重要。哈佛的校训是“真理”。有些真理是我吗可以把握的,但是有些真理我们却没有办法通过一般科学实证掌握,那就是人文领域的真理。比如:人生的意义在哪?人的终极理想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与自然科学领域的问题相比显得虚无缥缈,但是任何一个对科学研究作出贡献的学者都会进行一番类似的思考。

可能在一些自然科学领域中有关实证研究的课题中不会涉及有关人生意义的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中人生问题没有价值。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对人才的培养培养固然重要,但如果其基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偏颇,那人才的培养也不能算成功,这样的人才培养也是不完整的,甚至可以认为这样的教育史肤浅的。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塑造起到和核心作用。儒学是由以“和合”为追求的人道文化,以“仁义礼”为核心的政治文化和以“内圣外王”为标准的君子文化所构成的理论体系。可以见得,儒学到处充满着人文精神,包含并体现着以下主要方面:仁义至上的道德操守;“当仁不让”的独立思考精神;身任天下的忧患意识;自强不息的力行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等等。儒家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积淀,至今为世人所传承和景仰。正如1988年,诺贝尔得主们在《巴黎宣言》中所道:“人类如果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在重物质轻精神、重科技轻人文的当下,儒家人文精神对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更为鲜明的意义。

2.儒家人文精神促使拔尖创新人才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理论基础。全面发展的观的“全面”是指“德、智、体、美”,而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途径则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即要求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劳动从中获得发展。对马克思全面发展观认为“体育”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拥有了良好的体质才能谈其它方面的教育,“德育”和“智育”是教育的两种基本手段,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而“美育”则是对人的教育的高层次阶段,是“德育”和“智育”的升华。

翻阅儒家人文教育理念,儒家对于人的教育内容涉及《诗》、《书》、《礼》、《乐》,其中《孟子题词》中道:“治儒术之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朱熹在《朱子语录》中也强调初学者所读书必是《六经》《语》《孟》,认为《大学》《语》《孟》“最是圣贤为人切要处”。儒家很注重“诗书礼乐”的学习。古人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说法,即学习《诗》能够激发人的学习兴趣,对人有启发作用,然后人通过《礼》的学习端正品行、操守,成为守礼的人,而《乐》则是最后能让人净化心灵,实现优秀品质内化的过程。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由了解――学习――内化的过程。把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的“德智体美”和儒家“诗书礼乐”放在一起谈论,不是为了一定要做到“一一对应”,实现“绝对等同”的目的,而是传达一种“全面”发展的观点。

如果说《诗》、《书》、《礼》、《乐》是儒家对于人的教育内容上的的“全面”,而对于人的自身修养与国家责任的“全面”阐释则是体现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即推理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多指对于理科的学习,也是人在学习的最初始阶段。“诚意、正心”则是要意念诚实,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这是在了解了客观世界的基础上对人自身在修养的要求。“起家、治国、平天下”则是对人要履行的责任的期望。以此看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将人的全面素质和以致要履行的社会责任的一种联系。

3.功利主义驱使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更需要儒家人文精神的支撑

2005年7月30日,钱学森曾向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办学模式能够培养出杰出人才来?上个世纪30年代钱老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所接受的教育,就是这样一种模式。“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钱学森之问”的提出引发了教育界有关“人才培养”的讨论。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要跟踪国际学术发展前沿,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1]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富集型的大国,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创新人才,这也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备条件。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是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的重点,目标是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一经提出,教育界对其概念有各种解释,但对于其基本素质可归纳为:精深的专业造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勇于批判和变革的勇气。

不能否认,当前存在着一种趋势:各国及各领域都在拼命追求国家的利润,国家教育也不例外。照这种趋势下去,世界各国很快就会生产处一代代有用的机器,而不能造就完全的人才――他们能独立思考,能批判传统,能理解他人苦难和成就的意义。[2]避免这种功利主义的恶化,人文精神的注入是不可或缺的选择。作为具有几千年的儒家文化具有涵盖性的人文精神,它可以为文明对话提供丰富的人文资源。如果说科学技术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的是动力资源,那人文精神则是带动人才培养的机器。儒家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则犹如一部历经沧桑的发动机,擦拭去历史的尘埃,它还是会崭新如故,并蓄意待发随时为人才培养发起动力。

儒家人文精神作为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其人本精神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人文精神方面主要的理论支撑。人本精神,顾名思义,就是指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需求等。作为儒家人文精神根本内容的人本思想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强调人的作用,勿信鬼神。《论语.述而》

记载:季路问孔子:“子不语怪、力、乱、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弟子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也。”可见,在孔子看来人比鬼神更重要,这种思想在祭祀、占卜、鬼神之说盛行的封建社会显得难能可贵。当然,孔子也讲“天命”他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这里的“天命”不是信奉上天给自己安排好命运,而是说自己到了五十岁已经看透了一切规律、法则,可以把各种法则内化为自己的人生定律去生活。《中庸》也讲:“尽人事,知天命”。告知人们在遵循自然法则的基础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事。这对当今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启示便是:不要把希望寄托于外界,自身的内省与内化才是成长、成才的根本。任何规律法则都是对人行为举止一种约束,什么时候这种法则内化到自身的言行举止中,那才是达到了“有法则胜于无法则”。

参考文献:

[1]国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观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论文

[2]【美】玛莎・努斯鲍姆.告别功利[M].新华出版社:2010.11(1)

参考文献:

[1]石书臣.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的内在联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2(2)

[2]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下)[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4:704

崔华平,(1988- )河北故城人,河北科技大学2012级高等教育学研究生

上一篇:让生命之花在技能赛场上绚丽绽放 下一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小组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