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教育思想对科技馆科普教育的借鉴意义

时间:2022-03-26 09:02:04

儒家教育思想对科技馆科普教育的借鉴意义

摘 要: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当今,科技馆业界逐渐重视科普教育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基础,在此背景下,笔者通过长期的实践,经过反复的比较、思考,得到较为明晰的观点,儒家教育思想对科普教育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业界应对儒家教育思想进行客观、辩证的分析和理解并将其内化为科普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

关键词:儒家教育思想 科技馆 科普教育 借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087-01

1 为什么要借鉴儒家教育思想

通常,人们依据一定的教育思想从事教育实践。科技馆做为新兴的社会教育阵地,是以展览教育、培训教育、体验教育等科普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综合体,目前,展览教育作为科技馆的核心功能和主要教育形式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广泛的应用。但是,许多科技馆馆还固守着“以展品为中心”的展览设计思路和“重展轻教”的展教理念,不重视教育教学质量,不考虑受众的心理需求,致使展览和科普教育活动脱离参观者,忽视了对于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传播,忽视了对于人与自然、科技与社会关系的揭示。因此,笔者认为科普教育的发展需要系统教育思想的指导。自先秦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始终占据着中国教育思想的主导地位,儒家教育思想反复论述于《论语》《礼记・学记》以及《大学》等儒家典籍之中,其中育人为中心、乐学的教育思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学相长”中“教”与“学”辩证的统一关系;“格物致知”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的教学经验,因此,笔者认为,儒家教育思想、教学经验和方法,符合科普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将儒家教育思想融入科普教育中,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的恢复,更是科技馆科普教育理念的一次飞跃。

2 儒家育人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对科普教育理念的借鉴意义

在世界博物馆3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早期博物馆是以物(藏品、展品)为中心,到了20世纪,以人(参观者)为中心的观念逐渐成为科技类博物馆的共识。近年来,以人(参观者)为中心的观念在科技馆得到进一步贯彻,由展品中心改为观众中心,笔者认为这是是科技馆科普教育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也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

孔子,儒家教育思想的创始人,主张通过个人刻苦的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的道德情操与人格,成为君子。仅“君子”一词在《论语》中曾出现过107次,因此,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培养继志宏道的君子,即以育人为中心。笔者认为将以人(参观者)为中心上升为以育人为中心将是科技馆业界又一次理论创新,也是在以人(参观者)为中心基础上的一次飞跃。以育人为中心就是科技馆要以参观者为教育主体,为每个参观者提供公平的接收科普教育的机会,以满足每个参观者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充分挖掘和发挥每个参观者的学习潜能,从而提高参观者的科学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 儒家“乐学”的教育思想对科普教育形式的借鉴意义

儒家虽然非常强调学习,但在《论语》中,没有一个“苦”字,而“乐”字却出现了二十多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表明儒家认为认知内驱力这种潜在的动机力量,与意志和情感有关,并且按认知内驱力大小把学习的心理境界分成三个层次:知之、好之、乐之。其中“乐学”是最高层次,可以产生最大的认知内驱力。因此,学海无涯苦作舟并不是必然的,学生之所以会在学的过程中感到苦,原因并不在于学的本身,而在于教育的形式。儒家“乐学”的教育思想与我们科普教育所提倡的寓教于乐是一致的,但在以往的科普教育实践中,我们缺乏对于休闲娱乐功能的认识,许多科技馆尚未充分采用“玩中学”的科普教育方式,采取的主要是以灌输为主的讲解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不仅难以提起参观者学习的兴趣,而且“教科书”式的严肃说教,还易于引发参观者的厌学情绪。

4 儒家教学方法对提高展教辅导水平的借鉴意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按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可见,“愤”是参观者对某科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明了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辅导员应对参观者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其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参观者对某科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辅导员应帮助其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笔者认为辅导员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引导参观者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判断和理解。

教学相长,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我国科技馆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由来已久,从业人员普遍存在专业素质不高、知识结构老化等问题。业界强调要通过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和进修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培养科技馆所需的专业人才,这是通过学习,才能让科普从业人员发现自己不懂的事情很多,也就是“学然后知不足”;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上业界还应着重培养理论与科普教育实践相结合的适用人才。因为在现实情况下,学科划分越来越精细,专业人才无论是通过正规教育还是在职培训都不可能通晓所有学科,在科普教育实践中辅导非本学科内容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专业人才只有经过科普教育实践的洗礼才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也就是“教然后知困”。只有这两方面都具备了我们的科普从业人员才能“自反、自强”,不断积累科普教育技巧从而走出“教之困”达到“知类通达”的程度。

因材施教,源自宋代朱熹《论语集注》“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把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作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四类重点人群。笔者认为科技馆不能像麦当劳一样,用同样的菜单,招待这四类重点人群,而是要求我们要在实践中根据不同人群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有针对性的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比如,对待未成年人,可以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对待农民,可以开展科普大篷车县县通等多种形式的科技下乡活动;对待城镇劳动人口,可以作好各类职业培训。对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可以举办讲座、报告会等科普活动,向他们介绍现代科技知识及发展趋势。

5 结语

儒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只有将其融入的科技馆教育实践中,在科普教育理念和方式上不断的进行探索和创新,才能将其内化为科技馆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从而达到提升科技馆文化软实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徐善衍.关于科技馆发展趋势和特点的思考[J].科普研究,2007(4):15-20.

[2] 宋安国.儒家教育管理思想及其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借鉴意义[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1):89-91.

上一篇:谈提高高职学生计算机学习能力的方法 下一篇:谈中职数学数控教学模式改革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