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感受文章的内涵之美

时间:2022-03-25 06:43:29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感受文章的内涵之美

每当语文老师在一起交流工作感受时,经常听语文老师发出这样的感慨:“唉,现在学生的理解能力太差了,读文章做到不加字、不减字、读流利他们就认为是很好了,完整表达出文章说了一件什么事就更觉得了不起了,至于理解课文内涵,那就靠参考书和老师点拨总结了。”我听后陷入了沉思。我刚开始教语文的时候不也是这样吗?一篇文章讲到结束的时候总要给学生抄中心思想,抄完自己也觉得学生已经理解了文章的内涵。其实不然,抄写的中心思想背会也不见得已理解了,导致抄一次算懂一次,再读还不懂。在这种情况下,我想一定得化机械为灵活,化背记装懂为能力提升才行。于是,我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试想一下,学生都不爱阅读,读课文只是瞟两眼知道大概说什么就想合上书,还谈什么深刻理解呢?但是,阅读也不是你要求学生阅读他们就乐意认真阅读的,还有个兴趣和循序渐进的问题。我的做法是提前下工夫挑选准备阅读的文章材料,一是不挑选生字生词过多的文章,也不挑选句子非常复杂的文章。因为学生边读边查字典就导致了句子经常中断,读完了也忘完了,兴趣也完了。我首先让学生阅读的是《皇帝的新装》和《春》,虽然有长的有短的,但是学生能流畅地读下来,有兴趣就算走到了阅读的大门口。二是我挑选的阅读材料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并且有一定的趣味性,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奇妙的克隆》《孤独之旅》,这就比刚入门提高了一个层次。在这两个台阶上站稳了,我就不动声色地加大难度,读《敬畏自然》、读《心声》,逐步学会在阅读中看到有的是两条线索并排往前走,如《心声》,有的在奋进中透露着沧桑。在这些浅显易懂的文章中,学生理解了春天生机勃勃的美,自己战胜自己的美,和科技发展之美

二、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前甚至现在,我总在担心学生学不会,非得讲个没完没了,我也发现了学生听得不耐烦又无可奈何的样子。有一次,我讲《海燕》前,我就在想,外国文章必须要好好讲。不巧学校要开个紧急会议,我就让学生自己先学。谁知开完会回来,课堂气氛都变得生机勃勃了,我设计的问题孩子不但答得圆圆满满,而且还争相发言谈感受:“老师,我们知道了文章不只是写海燕,而是想写人的思想”。“老师,这篇文章我们懂了,你肯定也想鼓励我们勇敢奋进,对吧!”听到这些话,我觉得孩子们的思维打开了,理解能力确实增强了。从这以后,我就把学习的自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让学生从“靠老师教”变成“我自己学”。在学的过程中自然发现了文章的内在美。

三、教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学会分析与综合

学生都很崇拜诸葛亮,我就以此为契机,告诉孩子们,诸葛亮并不是天生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是他日积月累了丰富的知识,并学会了分析与综合,我们要先从理解文章做起。因为我知道,到初三年级,文言文就要在中招考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起着决定命运的作用,不逐渐理解文章可真不行。从《论语》《木兰诗》《孙权劝学》到《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再到《陈涉世家》《邹忌讽齐王纳谏》,不积累知识,不学会分析,光凭到初三下工夫是不行的。渐渐地,在积累和分析的反复锤炼下,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了。到初三快结束时,学生知道了人应该具有心地宽广的美,应该具有知恩图报的美。

四、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走向社会

学生积极投身生活,投身自然,生活的色彩无疑会影响并感染学生。无论是崇高的、悲壮的,还是卑鄙的、丑陋的,都会引发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形成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基本看法。学生长期贮藏这些基本的看法、观念,不断思考就有了自己独特的视角。当学生在一定环境下把自己感受到的经验和观点向他人倾诉时,就会文思泉涌,情真意切。所以,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社会活动。我曾组织学生进行过市场调查、访问过英雄人物,和学生一起关注社会热点等。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当学生带着情感去认识事物时,被认识的事物必然受到情感的影响:平凡的变神奇了,呆板的变活跃了,抽象的变具体了,无情的变有情了,无生命的变得有生命了等等。这些不仅帮助学生开阔了视野,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和认识水平,再回到课堂,理解能力提高了,对美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了。

(作者单位 河南省沁阳市常平中学)

上一篇:以范例促教学 以能力促发展 下一篇:怎样指导学生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