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报纸对抑郁症患者的形象呈现研究

时间:2022-03-24 12:34:44

国内报纸对抑郁症患者的形象呈现研究

【摘要】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目前抑郁症患者达3000万。到2020年,就疾病负担(GBD)而言,抑郁症将成为中国继心脏血管病后的第二大疾病。①大众传媒作为一种健康传播渠道,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受众对疾病本身或者对患者的认知和态度。笔者对《人民日报》、《新京报》、《健康报》三份报纸关于抑郁症患者的报道作分析,考察国内媒体近年来对抑郁症患者的形象呈现状况。

【关键词】抑郁症患者 形象呈现 报纸

一、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04年―2009年的《人民日报》(全国版)、《新京报》、《健康报》。《人民日报》是中央机关报,《新京报》是市场化报纸,《健康报》是全国性卫生行业报。三份报纸涉及抑郁症的主题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以疾病为主;一种以抑郁症患者为主。后者为本文研究对象。

《人民日报》近年来涉及抑郁症患者形象较多的仅3篇,《新京报》的研究样本为个案报道,个案数量多并直接涉及到患者形象,而《健康报》很少有专门以个案为主题的报道,多以疾病为主题,因此笔者选取新闻报道中描述患者较多的部分进行分析。《人民日报》和《新京报》的研究样本通过网站全文检索系统获得, 《健康报》的样本来自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的高级检索系统。经过筛选,最终确定151篇样本,其中《人民日报》3篇,《新京报》119篇,《健康报》29篇。

总体而言,三家报纸所呈现的抑郁症患者的形象为:负面形象、正面形象、受难形象和混合形象,其中混合形象包括“受难与正面”、“受难与负面”及其“受难与值得爱护”。如下图所示。负面形象集中出现在《新京报》上,共76篇,超过了总报道量的一半;受难形象为50篇,集中在《新京报》和《健康报》上,占总报道量的近三分之一;抑郁症患者的正面、“受难与正面”和“受难与值得爱护”形象分别只有4篇、5篇和3篇。

抑郁症患者的形象呈现

二、抑郁症患者的不同形象

1、抑郁症患者的单一形象

形象一:抑郁症患者为负面行为实施者(自杀者、肇事肇祸者)

抑郁症患者的单一负面形象多出现在都市报《新京报》的社会新闻版中,其对应的叙事主题为自杀、犯罪(如杀人、伤人、抢劫等)及其古怪行为。其中,自杀主题报道数量最多,为50篇;犯罪主题为12篇,行为怪异主题为5篇。抑郁症患者自杀的典型例子有:《一女子跳地铁受轻伤》(2004-11-4A10北京新闻・社会)、《不堪工作压力女子跳楼身亡》(2004-11-21A6北京新闻・社会)等,自杀的方式明确出现在标题中,如跳地铁、上吊、跳楼等;抑郁症患者犯罪的典型例子有:患者病情发作时伤害自己的亲人,如《抑郁症母亲为子注射敌敌畏》(2009-11-20A16北京新闻・社会)、《干女儿捆干爸诱发致命肺炎》(2006-10-20A15北京新闻・社会);患者实施抢劫行为,如《抢银行学生精神鉴定异常》(2009-11-19A13北京新闻・社会)等;行为怪异的典型事例包括离家出走、盲目迷恋明星等。

形象二:抑郁症患者的受难形象

这一类型多是围绕着抑郁症患者病痛展开。“受难形象”多出现在《新京报》和《健康报》中。需要指出的是,《健康报》报道多属于疾病讲解范畴,虽然描述病症的语言涉及到抑郁症患者的古怪行为,但笔者认为,如因此把《健康报》对抑郁症患者的形象建构定位为负面,显然是不公允的,毕竟专业人士对疾病的介绍是相对专业和全面的,而且在专家叙事下,人们也会了解这些负面行为只是发病的表现。因此,笔者把《健康报》上的抑郁症患者归类为饱受身心双重折磨的受难者。

《新京报》中的受难形象表现为:发病时暂时失忆找不到回家的路,如《抑郁老人独自出游露宿五日》)2006-10-10A15北京新闻・社区);同时在转载国外媒体的一些报道中,有一些患者自述,如“抑郁症袭来时你就会感觉绝望,找不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吉姆・凯瑞自曝患抑郁症》2005.11.23C56娱乐新闻・综合)。《健康报》中的文章作者很多是医学界专家。报道中涉及到一些患者古怪行为:“半年来情绪变得怪异,自闭家门,不肯外出,觉得活着没啥意思,想寻短见”(《以情胜情抗抑郁》2007-4-12 第004版临床・学术)。又如对工作生活的消极影响“一向思维敏捷的科技人员或白领人士患抑郁症后,常感到自己思维迟钝、记忆力下降、注意力涣散、思考困难,很难胜任日常工作,更谈不上有创造性”(《关注“世界上最悲伤的人”》2006-2-10第004版・心理导刊)

形象三:抑郁症患者的单一正面形象

反映抑郁症患者的单一正面形象很少,151篇样本中只有4篇报道属于此类,多集中在《新京报》的文娱体育版面,主人公均为明星。如:球星代斯勒接受抑郁症治疗后重返球场,重拾信心,表现不俗。4篇文章中,3篇关于代斯勒,但文章没有反映出戴斯勒得抑郁症时的状况,只在新闻中表现出其状态不错、发挥良好的正面形象。

2、抑郁症患者的混合形象

(1)受难和负面

“受难和负面”的双重叙事多出现在都市报上。上述单一受难形象以抑郁症患者的病痛为主,而这里的受难形象多涉及到抑郁症患者的致病原因。如:受到某种外界伤害――得了抑郁症――自杀、犯罪、行为异常。如韩国明星饱受谣言伤害身患抑郁症最终自杀,为儿子落户不成杀子等。在这种混合叙事中,《新京报》在不同身份的患者形象呈现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普通患者报道多放在社会新闻版面,以短消息为主,很少对抑郁症患者发病的原因作探讨,大多采用的客观叙事方式。

而对明星患抑郁症自杀,《新京报》采取了不同形象构建方式,不仅跟踪报道,在报道体裁、报道深度上也有不同。叙事方式较为感性,从标题到内容都散发着一种遗憾和伤感。如陈琳自杀后,《新京报》刊登了5000多字的长篇通讯,回忆了陈琳的生平、成就及其情感经历。在记者的笔下,陈琳被描述为一个为音乐、为爱情奋斗但遭遇失意的女子;2008年韩国明星接连自杀,《新京报》于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这天,娱乐版用了三个版面追忆自杀的韩星,图文并茂,介绍了这些韩星生前代表作,并从事业、恋爱婚姻、社会等不同角度剖析韩星的自杀原因。这样明星患者除了是“受难者”和“负面行为实施者”外,与多数普通患者相比,又多了一个形象,即“受同情者”。

(2)受难和正面

以“受难和正面”、“受难和值得关爱”形象出现的报道分别有5篇和3篇。如《新京报》表现“受难和正面”形象的例子:主人公因照顾捡来的脑瘫儿压力过大而患病,发病严重时,“晚上只能依赖大量的安定睡觉”,但依然对脑瘫儿不离不弃(《捡来脑瘫儿 呵护12年》2007-11-20A15);或是抑郁症患者通过某些方式战胜抑郁等。

《人民日报》3份样本中有2份属于“受难和正面”形象,其对抑郁症患者的形象呈现采取了很慎重的态度,从标题就可以看出鲜明的倾向性,突出战胜病魔的信念,突出社会的温暖。与都市报相比,《人民日报》呈现的混合形象更为丰富,新闻中的主人公除了是受难者外,同时还是“战胜病魔的胜利者”和“帮助他人、回报社会”的人。

如在《战胜抑郁》中,重度抑郁症患者在病情发作时,“没有一天开心过,没有一天不在压抑中度过。”在经过治疗后,“忽然觉得夕阳那么的美,很多年没有看过那样的太阳了。”很多抑郁症患者视疾病为隐私,怕别人知道,主人公在接受采访时却称:“我觉得我可以通过我的经历来帮助其他人。”专家认为:“抑郁症跟其它疾病一样,有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只要治疗及时科学,是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前景的。”(《战胜抑郁》2008-11-25第014版〈社会观察〉)。这就让受众明白抑郁症只是众多疾病中的一种,这种病同样可以预防和治疗,因而不应该对抑郁症患者产生歧视。

另一篇《走出抑郁又见阳光》(《人民日报》2007-6-21第015版 科教周刊・医药卫版)在角色安排、叙事情节上跟《战胜抑郁》较为相似。患者得病时,“觉得自己像个木头人,没有思想,更没有快乐”,但当受治疗病愈出院后,成了一名抑郁症义务宣传员。在这篇报道中,还穿插专家观点,使公众加深了对抑郁症的认识。

《人民日报》这两篇文章的消息来源都取自抑郁症患者本人或者专家,对抑郁症患者的形象呈现也较为一致,即患者饱受病痛折磨甚至一度想结束生命,是受难者的形象;后来抛开世俗偏见接受治疗后,战胜了病魔,并用自己的经历来增强受众对抑郁症的认识,消除受众对抑郁症患者的偏见。

(3)“受难者”和“应受爱护者”

“受难者”和“应受爱护者”这种混合形象多出现在《新京报》和《人民日报》的评论中。表现为呼吁社会关注抑郁症患者群体,呼吁人们应该“勇于伸出援助之手”(《人民日报》《给抑郁症患者一个温暖的怀抱》,2008-12-25第014版〈社会观察〉);或呼吁社会和有关部门保护一些具有特殊身份的患者如明星等。

结 语

我国报纸对抑郁症患者这一群体的形象呈现以负面和受难形象为主,正面和受爱护形象则严重缺失。这种状况很容易使受众对抑郁症患者形成刻板成见。同时,有关抑郁症患者自杀的报道过多不仅对这个群体会产生影响,对社会也有潜在危害。自杀事件“报道越多,被模仿的机会越大;自杀者为知名人士,对受众的影响比普通自杀者高出十倍”②,因此,报道名人时应尽量避免对自杀作感性报道,防止名人的那些粉丝和具有与名人类似背景的人产生同样的消极情绪走上绝路。更重要的是,媒体应当多报道抑郁症患者如何在自身努力和社会关爱下,走出阴影,恢复正常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参考文献

①卫毅,《像感冒一样的抑郁症》,《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第31期

②马汇莹,《媒体应该怎样报道自杀》,《新闻记者》,2006年第10期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7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上一篇:广告中的新男性形象与男性气概 下一篇:国庆60周年阅兵式的传播效果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