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在数学课堂活动中升华

时间:2022-03-23 08:03:02

情感:在数学课堂活动中升华

[摘要]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如下方面,使情感在数学课堂活动中升华: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愉悦学习数学的情感;诱思导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合作创新的精神;多元评价,升华学生数学情感、价值观等。

[关键词]情感;态度;价值观;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2-0037-03[作者简介]梁平娣(1972―),女,广东茂名人,专科,广东省茂名市第十五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是指学生对数学学习所表现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是感兴趣、喜欢、兴奋、满意,还是讨厌、没兴趣、不高兴,这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愉悦学习数学的情感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抽象性、精确性和应用性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学习数学的过程往往枯燥无味,学生难以集中精力听数学课。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和理解数学,启发学生思维向深层发展,激发学习数学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先用计算机展示一幅色彩鲜明的秋天风景,并声情并茂地说:“同学们,秋天多美啊,漂亮的枫叶、美丽的蝴蝶、青翠的松树……来到秋天的大自然中,你会发现很多美景。”通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动画模拟、声像结合,美的画面和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形象地学习、理解了“轴对称图形”,从而激发学生愉悦学习数学的情感。

二、诱思导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用适当的手段对学生思路进行引导,引导他们自学,挖掘学生心理的潜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教师设计生活中的数学例题:新世纪学校今年扩招,要购买一批新桌椅,桌子每张72元,椅子每张28元,买50套需要多少钱?

1.教师提问:“仔细观察,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尝试列出右边两个式计算:“(72+28)×50”“72×50+28×50”。

3.请学生交流解题思路。

4.教师小结:虽然这两个算式样子不同,但是计算结果是相等的。我们就可以把上面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72+28)×50=72×50+28×50”。

5.引导学生谈谈发现的规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用字母c表示一个因数,那么乘法分配律用字母可以表示为“(a+b)×c=a×c+b×c”。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引导,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通过这样的“诱思导学”教学模式,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规律的存在与适用性,获得成功学习的正面体验。这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体现了教育教学的价值。

三、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合作创新的精神

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从小就培养健康情感,同时也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合作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关键。

(一)运用游戏活动,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生活中的推理”时,教师可以采用一个趣味性的数学活动,引出“生活中的推理”的学习。

游戏:猜猜他是谁。

教师叫一位学生上讲台背对着黑板,教师在黑板上写上一位学生的名字,待其他学生看后擦掉,让其他同学为他提供线索(只能说这个学生的特点,不能说出他的名字),然后请这位同学猜猜老师写的是谁)。

生提供线索一:她穿着黄色的衣服。

生提供线索二:是个长头发的女孩……

讲台上的学生根据大家提供的线索,进行了连续的思考、猜测……

教师总结:游戏中把很多线索联系起来思考得出结论的过程,叫做推理,推理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师生互动,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把教学活动看做是师生之间心灵上的一种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充满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互相影响和互相活动过程。

在教学“生活中的推理”时,教师先播放录像:学校组织了足球、航模和电脑兴趣小组,淘气、笑笑和小明分别参加了其中一项。笑笑说:“我不喜欢踢足球。”小明说:“我不是电脑兴趣小组的”。淘气说:“我喜欢航模。”然后,教师亲切地问:“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知道他们的爱好吗?”接着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判断。教师指名小组代表汇报结果。学生积极讨论,各抒己见,有的是用排除方法进行推理的,有的是用画表格的方法来推理的。

在此环节的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构建了轻松和谐的数学课堂,促进了交流,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品质和创新意识得到提高,同时还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四、多元评价,升华学生数学情感、价值观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将笔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的现象,要废除“以考试论英雄”,评价学生要注重数学学习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建立多元的评价方式,增强学生自信的情感体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一)课堂评价要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

1.开展自我评价,促进自主发展。

2.通过生生互评,增强学习动力。

3.提倡师生互评,保持学习张力。

(二)激励性课堂评价,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情感体验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性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培育良好的情感。如当只有一个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并答时,教师可以这样评价:“知道吗?老师不仅为你清晰的回答而惊喜,更被你的勇气所折服!”如果这个学生答错了,教师可以这样评价:“你那么勇敢,即使你失败了,老师一样为你喝彩,因为你迈出了别人不敢迈出的一步。” 又如,学生答对了题,但声音太小,教师可以这样评价:“你回答得很正确,思路也很清晰,若声音再响亮一点,就更好了。” 如果学生的回答很有创意,教师可以评价:“你解题的方法很独特,说明你思维很敏捷,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或评价:“你真了不起,能想出如此独特的方法,很有新意,大家用掌声鼓励他!”这样的评价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为什么受表扬,比起“你真棒”一类的评价语言,更能起到激励的作用。

(三)鼓励性成绩评价,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老师经常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学生将会获得一种再接再厉的内趋力。因此,平时每次对于学生作业和试卷的批改,不应只用生冷的“√”或“×”,而应加上一定的激励性语言,有针对性地为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写上批语。这样不仅能传递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和指导意见,使学生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而且有利于融洽师生感情,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理念呼唤数学课堂活动凸显“情感与态度”的生成与培养,需要老师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构建起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课堂活动体系,为学生的发展创造空间。这还需要老师具备一定的数学修养,从隐蔽的数学知识体系中适时引导学生挖掘,恰当地点拨展现,这样才能让学生感知,内化到其知识结构中,逐步积集成对数学的态度,感受数学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张淑显.论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4(3).

[3]张晓明.三维目标:想说爱你不容易[J].教育观察,2013(20).

上一篇:走向“第四阶段” 下一篇:中学精细化管理解读及其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