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度式”语文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探索与浅析

时间:2022-10-01 04:15:33

“效度式”语文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探索与浅析

[摘要]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化的生产模式,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丰富多彩的人格。新课程的价值追求落实在语文学科必然要求教师拥有新的视野,采取全新策略,实施“效度式”语文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走出一条适合学生的语文发展之路。

[关键词]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2-0034-03[作者简介]谢春婷(1980―),女,广东清远人,本科,广东省连州市西岸中心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作为一线教师,你的耳畔是否常常响起这样的抱怨声:“现在的语文越来越不好教。”教什么?怎么教?学生都不感兴趣……这些话语是否引起你我更深的思考:语文课究竟教什么?怎么教?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课文就是“例子”,语文是由一篇篇课文即一个个“例子”组成的,语文课就是用这一个个“例子”来教语文。2010年崔峦理事长在全国小学语文研究会上大声疾呼:“语文要和内容分析说再见。”然而,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教课文”仍然是课堂中的常态,“分析课文”仍然是教师教学的主要方式。这样的课堂是低效的,更是与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相违背的。

“效度式”语文教学指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实施语文本位教学的有效性和梯度性。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本位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二是本位语文教学的梯度性。两者融合才能达到高效与梯度渐进的教学效果,促进每一位学生语文素养的个性发展。笔者借自己执教《七颗钻石》的构思和教学过程来谈谈对践行“效度式”语文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更新思想,树立“效度式”语文的教学理念

“效度式”语文教学的理念遵循新课程教育教学的理念以及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教育是为了什么?教育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落实到语文课上,就是要为了每一个学生语文素养发展,而课堂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主阵地。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守语文本位教学的有效性和梯度性理念。把“教学重点”放在“教课文”上,还是“教语文”上,是决定语文本位教学有效性的分水岭。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勇于更新思想、转变观念:理解课文内容不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分析课文不是教师的主要手段。教师必须勇于摒弃陈旧的教学理念,勤于研读文本,善于开发文本,巧于运用文本,借助“课文”这个例子变“讲授”核心为“读写并重”,结合学情、文本,创设开展由简到难、由浅到深、梯度式渐进的、适合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活动中既学会“阅读”又勇于“表达”,让他们在“阅读”与“表达”的双向交流中,学会与教师对话、与文本对话、与同伴对话,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课堂中得到发展,从而实现“效度式”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和梯度性。

案例1:更新思想、决定行为

语文S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17课《七颗钻石》,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教师会设计一系列琐碎的问题:小女孩为什么要找水的?小女孩找到水了吗?小女孩是怎样找水的?小女孩的木水罐发生了多少次变化?每次变化又是怎样的?而受“效度”语文教学思想引领的语文课堂,在教学过程中不再纠结回旋于故事的情节分析,而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对文本语言点的习得上,更关注文本中的“语言形式”的学习和运用,紧扣《七颗钻石》文本中的重点词语、句子、段落辅以梯度式的语言和言语表达训练。

传统的语文课堂,师生之间一问一答,貌似热闹,看似启发,实际上这样的课堂教学质量可能是低效的。在课堂中,师生始终“纠缠”于课文内容,学生在40分钟内,收获的只是“文本内容”,得到的仅仅是文本本身的静止的知识,却无顾及文本中更有效的关于阅读和写作的可以增值的知识。这样的教学忽略了对文本内容的旁引,忽略了语言形式的关注,从而错失了学生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形成的发展良机。而“效度式”语文教学区别于传统阅读教学,它更关注教学的有效性和均衡性,这样才能真正地让学生有所收获,真正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二、合理取舍,选择“效度式”语文教学的课程内容

当前,有些教师不管教哪个年级,为了追求考试的高分,忽略了学段的目标,总想面面俱到,导致学生的基础不扎实,样样都讲,结果样样不行。“效度式”语文教学的实施关键还在于要开发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语文课程内容不宜过多,要懂得舍弃才有收获。教师心中要有个“小而精”的准则,善于根据学情及年段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瘦身”,切忌“眉毛胡子一起抓”。这样既能减轻教师负担,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案例2:合理取舍、二度开发

“效度式”语文教学思想在《七颗钻石》这一课中是这样体现的:紧扣文本中的3个句子作为文本的范式即“语言训练点”。这三个句子分别是:1.她找哇,找哇,终于在一座山上找到了一个很小的泉眼。紧扣“文眼”:“找哇”。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小女孩除了去山上找水,还会去哪里找水呢?紧接着教师出示句式:小女孩来到小河边,看见。小女孩来到,看见。小女孩还来到。通过句式这把“梯子”,帮助学生完成说话练习。2.水从岩缝里慢慢地滴下来。小姑娘小心翼翼端着水罐,一滴一滴地接水,很久才接满一罐。教学过程中,紧扣“文眼”的“一滴一滴”“很久”,通过改变句式引读:一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引导学生在一次又一次,层层深入的回旋中,读中悟、悟中读,深深地感受小女孩找水的艰辛。3.“好哇!你比我更需要水,把它全都喝了吧。”说着小姑娘把金水罐递给了过路人。教师联系上下文,创设情景,教师多次引读:“他脸色苍白,有气无力地说”。师生在反复的接读中,渐渐进入了故事的情境,深深地体会到小女孩的善良和爱。

《七颗钻石》是一篇童话,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对童话的情节都能通过课前预习、课堂默读等方式自主把握,教师应集中时间和精力通过“文本范式”让学生习得语言,这个“文本的范式”即“语言训练点”。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说:“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既非工具性,又非人文性,而是其独一无二的言语性。”什么是“言语性”?潘新和先生说:“言语性是指语文课程所独有的学习个人在特定语境中具体的语言运用和表现的特殊属性。”“言语性”是语文课程、语文教学的“独担之任”。这种对文字的感悟是教师的分析、讲解所不能替代的,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在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中得到发展。

三、完美制订,打造“效度式”语文教学的学习目标

现在的课堂普遍存在“目标模糊”这一现象,许多老师甚至搞不清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目标是什么,整个教学流程犹如猪八戒踩西瓜皮,踩到哪就到哪儿。这样的课堂谈不上什么“教学效率”,甚至连这堂课是不是“语文课”也令人质疑。因此,在确定好课程内容后,教师还要根据课程内容制订教学目标。每个年级教什么,应该怎样教,怎样把年段目标细化、内化到各篇“课文”里,教师应该心中有数。只有把握住教学目标,并落实到教学中去,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发展。

案例3:整合内容、制定目标

语文S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17课《七颗钻石》

传统的语文教学目标:

1.认识并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水罐发生的三次变化并从中感受到小女孩美好的心灵。

“效度式”语文教学目标:

1.通过有层次的朗读,体验小女孩的善良与爱心。

2.通过对文本重点句子的品读,感受小女孩的善良与爱心。

3.走进童话故事中,通过写话感受水的宝贵及小女孩的善良与爱心。

传统的教学目标与“效度式”语文教学目标相对比,前者的教学落脚点侧重于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效度式”语文教学的三大教学目标,每一个目标都对“知识能力”“过程和方式”“情感价值观”进行了整合。目标一重在体验爱心,目标二重在感受爱心,目标三重在唤醒爱心,三大目标更侧重“淡化文本分析,强化语言训练”。目标的层次化、可测性及可操作性得以体现,工具性、人文性与语言性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目标更是互相渗透,有机融合。

四、精心设计,优化“效度式”语文教学的教学流程

笔者以为“效度式”语文教学的教学过程必须具备以下两个特征。其一是梯度式:表现在纵向上,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学习能力、语文素养呈阶梯式、环环上升。其二是网状式:表现在横向上,学生和教师并非互相独立的个体,而是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形成网状式、环环相扣。学生在充分参与中,语文素养随之得以提升,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4:言语为本、优化教程

“效度式”语文教学在《七颗钻石》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例如:课伊始,通过展示图片、创设话题:在你的眼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同学们纷纷举起小手说:“干渴的小河、奄奄一息的小树……”学生尽情地表达,从词语的交流与表达中,逐渐递进到句子训练,再结合文本句子,引导学生说话,小姑娘来到看到。随着言语训练点难度的加深,学生学习的模式也由“自主学习”转化为“同伴学习”。在句子训练充分“白热化”的基础上,教师再结合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进行段式训练:泉眼涌出了一股清澈的水流,水流到了,流到了,流到了……

“效度式”语文教学体现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教学理念。它在教学过程,以一个“梯度式”言语训练的进程,引领学生从浅到深、从易到难地习得语言,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着学习内容再发生改变,同伴们双双讨论,激情表达,由同伴学习再过渡到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言语在一阵阵热烈而又轻松的气氛上跃上一个新的台阶。纵观整个教学流程,言语训练从词语到句子到段落,呈现了一种“梯度式”跃进;学生学习方式由自主学习到同伴学习再到小组合作,呈现一种“网状式”扩散。这样的交流与互动,既着眼于个别,又放眼全局,一步一个台阶,真正落实了“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新课程的基本取向。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吴忠豪.从教课文到教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刘仁增.课文细读[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4]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基于德育价值观的中学体育活动设计 下一篇:在作文中寻“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