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诗歌中的语气分析

时间:2022-03-22 05:59:03

英美诗歌中的语气分析

摘要:语气是作者隐藏于作品中的情感。诗人追求个性化情感的抒发是英美诗歌的一个传统,因而在英美诗歌的鉴赏与教学中,语气的分析不可或缺,本文将从语气定义与语气实际应用两方面进行阐述,从而使读者更好的认识到语气分析对英美诗歌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英美诗歌;语气定义;语气应用

一、语气在文学中的定义

语气,在文学中被定义为作家的或说话人对他的主题,他的观众,还是他自己的态度。这是感彩,或情感意义的工作,是一个完整的意思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口语中表示为说话人的声音的语调。例如,如果一个朋友告诉你,“我明天就要结婚了,”该声明的事实可能根据语音语调有很大的不同。基调可能会是欣喜若狂的(“好极了,我明天就要结婚了!”)它可能是怀疑的(“我简直不敢相信我明天就要结婚了!”)它可能是绝望的(“恐怖,我明天就要结婚了!”)显然,正确解释的基调将是理解的全部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甚至可能有很重要的后果。如果求婚时一个女人说“不”,该名男子对她语调的领会可能确定他是否要求她再次考虑下或开始追求其他对象。

在诗歌中基调是同样重要。我们不能真正理解一首诗,除非我们有正确理解了诗歌的语气,是活泼或庄重、嘲讽或虔诚、平静或激动。在诗歌中像外延、比喻、意象、讽刺、夸张等修辞都能反映出语气,所以没有一个简单的公式帮我们认知语气,我们最多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去描述。

二、语气对比与作品分析

在诗歌中即使表达内容相同的作品,但其语气不同,所产生的效果就会截然相反。理查德・埃伯哈特和艾米丽・迪金森都是美国二十世纪的伟人诗人,在他们的作品《为羔羊》和《毫无惊喜》中,都表现了同一个主题。都描写了有生到死为一个自然的过程。并且两者都采用了比较的手法一生与死、无辜与破坏,欣喜与悲剧。但两首诗在语气上却截然相反。第一首贴近与服从现实,语气有些悲伤但不悲观,它所持的态度是积极乐观的;第二首虽然表面上充满幻想,实际则冷酷忧郁甚至有些猖狂和狰狞,语气是惊恐的,给人以悲观萧条的景象。本节通过分析这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从而更好地了解语气分析在诗歌中的重要意义。

第一首从标题看去《为羔羊》,“羔羊”圣经中说众生是羔羊,上帝是牧羊人。正如人家公认的羔羊在自然界中代表纯洁和无辜,这一标题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纯洁、欢乐的气氛。于是我们期待文中温和的描述,但当“腐烂”一词出现时我们为此而震惊,语气一下子发生了变化。虽然作者运用拟人手法使羊羔具有认的某些特征如“脸庞”“枕头”,但事实是不可否认的,“羔羊的肠子却做了牛的饭中羹”。在此不免有些伤感。第二节,自然界是一个新陈代谢的物理过程,羔羊死去了,它的尸体会腐烂然后归于大地,这正合文中的描述达成了一致。“微风轻轻的吹着,发出嘶嘶的声音,好像羔羊在轻轻的悲叹”作者幻想着也许羔羊并没有死应该在某个地方,化作了风儿或是雏

第二首诗,同样在欢快无辜和残酷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第一首最主要的不同在于后者明确提出了引起破坏的杀手是“泛黄的霜降”而前者羔羊是在睡眠中死去,枕着翠绿的草地,鲜花簇拥着毫无痛苦的表情。第二前让人惊悚的是当霜降落在在玩耍嬉戏的鲜花上使它死去的那一刻,自然界没有任何事物为此而打搅,为此引起注意,一切都一如既往的进行。太阳“也不为所动,照常东升西落”。没有任何事物为此停留片刻。即使是上帝,那个被人们公认的大慈大悲的上帝,也默认了发生的一切,毫无悲伤的表情。要知道是他创造了霜和花儿!最具讽刺的是用“透明”和“洁白”来形容“杀手”霜。这一破坏性的“间谍”是出自上帝的杰作,所以由此说来是上帝杀死了花儿。此时作者为此震惊,更为震撼的是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事物为此感到震惊。这发生的一切好像是宇宙中的一条规则习以为常。最后作者由花的死亡联想到了人类的死亡,不禁为之悲叹……

迪金森的这首表现了人生终归是一个终结,极具悲观情绪。而埃伯哈特却认为人生是一个循环,死亡与美丽都最终回归于然界然后循环往复,是永恒的。两首诗表面上看来很相似,实则具有天壤之别。

三、结语

对于中国文学而言,语气也许没有那么重要。但是,语气对于英美诗歌意义特殊。语气作为隐匿于文学作品中的作者情感,已经成了英美文学的重要概念。在英、美等国所使用的文学理论教材中,通常都设一个独立篇章,专门研究文学语气特征。

因而语气特征是我们在英美诗歌鉴赏或教学中所不应忽视的。

参考文献:

[1]布鲁克斯,理解诗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殷宝书,怎样欣赏英美诗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上一篇:浅析《蒲柳人家》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下一篇: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