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文化图示理论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时间:2022-03-21 01:27:54

认知文化图示理论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摘要】文化负载词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其本身所蕴含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形成了读者理解文化负载词头脑中的认知文化图示。然而,中西方人们认知文化图示的不同给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带来了困难和挑战。因此,翻译过程中需构建新图示采取与之相应的不同的翻译策略,尽可能达到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相互照应。

【关键词】认知文化图示;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

1. 引言

随着跨文化交际的不断发展,翻译这一跨文化交流的桥梁正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交流的工具,文化是语言产生和发展的土壤,我国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因此,翻译活动不仅仅是语言文字之间的转换活动,更是涉及两种文化的交流和传播的活动。

2. 何谓认知文化图示

图示(schema)一词来自希腊语,最早是由康德 (I. Kant) 于1781 年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提出的。但作为心理学尤其是认知学范畴的图式概念的使用则始于英国经验主义心理学家Barlett, 他在1932 年出版的 《记忆:实验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 “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and Social Psychology” 中提出的。他认为:“图式是对过去的反应或经验的积极的组合”。对“图示”含义的理解各家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图示是大脑为了便于信息储存和处理,而将新事物与已有的知识、经历有机的组织起来的一种只是表征形式,是相互关联的只是构成的完整的信息系统。图示理论原本是认知心理学家用以解释心里过程的一种理论,现代图示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人们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需要将新事物同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图示是认知的基础,因此,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取决于我们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图示,只有输入的信息与这些图示相吻合时,才能产生理解。因此,人们头脑中固有的信息框架对于理解新事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认知文化图示下文化负载词的认知理解

文化福再次是指那些“标志着某种文化有事物的词、词组或习语,它们反应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这些词语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都是人脑中已有的信息,为读者理解这些词语的真正含义提供了一个认知图示。最能反应认知文化图示在翻译中起重要作用的恐怕要属著名的“牛奶路”事件了。“…The whoel sky spangled gay twinkling stars,and the Milky Way is as distinct as though it had been washed and rubbed with snow for holiday.”出自译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樊凯》(现通译为《万卡》)。当年赵景深在翻译这段话时,把里面的“milky way”译成了“牛奶路”。结果遭到了鲁迅等人的强烈批判,因为“milky way”似乎在任何一本英汉词典里的解释都是“银河”或“天河”。

4. 不同图示对应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翻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更是译者积极的思维认知活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更是一种译者的积极思维认知活动下的一种跨文化翻译。因此,在翻译文化负载词的过程中,可以灵活的采用“归化”、“异化”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翻译实践。

4.1 图示重合

当源语和目的语形成的文化背景相同或相似时,就会给译者的翻译带来益处,因为源语和目的语的读者在阅读同一个文本时不会有过多的疑惑。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曾说过“世界的语言和文化惊人地相似”(language and cultures all over the world are amazingly similar),并说明相似之处占90%,不似之间只有10%。(徐丹 1998)这说明,在英汉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一些文化负载词会拥有相似或相同的文化图示,这时就不妨采取“直译法”。

4.2 图示差异

当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形成的文化背景知识不同时,就造成了人们头脑中文化图示的不同甚至相互冲突。当源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分别按照自己的习惯和认知方式去解读文本时,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最终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熟悉和掌握文化负载词产生的文化背景,积极主动的调整自己的文化图示,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赢得翻译上的成功。

4.3 图示缺省

当源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其“对等语”或“对应语”时,就造成了该词在其他文化图示里的空缺,也就是说拥有其他文化背景的人对该词的文化图示是缺省的,因此他们大脑中所储存的信息就难以得到激活,也就影响了跨文化交际的实现。比如:Karaoke,在中国传统词汇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语,因而无法用准确贴切的词语译出其词义内涵。“音译”为“卡拉OK”。

5. 小结

本文主要从认知文化图示下文化负载词的认知理解入手,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借助翻译实例,分析了不同图示对应下译者应该在熟悉和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前提下,调整或重新构建自己的文化图示。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尽可能的相互照应,促进跨文化交际翻译逐步走向成熟,进一步加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 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2] 徐丹. 文化融合中的翻译问题[J].中国翻译, 1998, (3): 23.

[3] 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艺林出版社, 2000.

[4] 谢之军. 隐喻认知功能探索[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6.

[5] 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作者简介:侯艳丽(1984--),汉族,山东临沂人,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上一篇:语用失误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下一篇:浅谈正定方言中的常用词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