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时间:2022-03-20 12:09:27

数学教学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摘 要 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会提问,敢于提问,要重视学生探究过程的指导,并通过激励性评价,鼓励和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指导学生 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0104-02

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探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探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而“生成”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一、质疑: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疑”是学习的需要,有疑问,才会去探究,去思维。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1.通过指导预习生疑。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上的例题,找出自己看不懂的地方、想不出的原因,激发学生形成渴求新知识的欲望,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2.教师设置悬念引疑。就是教师在知识的重点处设置悬念,让学生存疑、生疑,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3.通过实物演示引疑。就是通过学生动手或老师实物演示引导学生产生疑惑与疑异,从而来理解概念、掌握知识、训练思维。

数学探究性学习引疑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迁移式引疑、练习式引疑等等。

二、提问:探究性学习的起始

1.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

数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提问的兴趣,只有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才会产生钻研的兴趣,才会在遇到问题时乐意进行质疑问难。教师要从自己的教学内容入手,要以课本为主而又不局限于课本,能时常在课堂上引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外知识,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课堂提问的兴趣。

2.做好鼓励和指导工作,让学生知道该如何提问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在课堂上对他们进行鼓励和指导,让他们敢于并有能力去提问。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并不是没有疑问而不主动提问,而是他们缺乏一种契机去提出提问,或者说他们缺少提问的推动力,而这推动力就是教师的鼓励和指导,一句鼓励的话语可以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进行提问。一次面对面的指导则能将提问的技能有效传达给学生,让他们得到了求知道路上的交通工具。

3.及时肯定学生的提问

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上需要注意的是面对学生的提问要尽量保持肯定的态度,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简单与否,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是首要的,所以我们在他们问完问题之后要注重对他们进行激励性评价。这样,不仅能给提问的学生充分的肯定,还能在其他同学面前展现出提问的重要性以引导他们做出主动的提问,从而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率。

三、探讨: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问题情境的设计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一步,它关系到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精神的激发。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问题情境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明确目标。问题可由学生分小组提出,也可由个别学生提出,还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出。目标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要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其次是交流讨论,互动探究。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根据提出的探究目标,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积极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计算、实验、阅读、思考等方式主动探究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交流,交际能力。在验证问题时,要注意通过交流研讨结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学会的知识,用学会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断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想象能力。在策略评价的过程中,要对学生所采用的探究方式和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品质等给予积极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成功后的愉快情感。

数学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切实经历和体验挫折与成功,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和智力支持,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有所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东西,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数学探究教学要积极创设合作、交流、对话的学习环境,在探究教学中,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通过交流、合作,也能学会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运用不同意见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

在数学探究教学中,老师要自觉地把自己当作学习团体中平等的一员,走到学生中间,以知识渴求者的面目和学生一起探索、讨论、交流,以自己的丰富经验影响学生的知识和人生意义的建构,并和学生一起分享探究的成果。

数学探究式学习的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从评价的内容来看,重点应放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探究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对探究本质的把握。另外,从评价方法来看,学生的探究往往难于通过纸笔测验来加以评价;从评价标准上看,评价的标准应该是随着探究活动的进展而有所变化。所以,运用多层次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不同的学生,可以给学生以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

上一篇:深化“有层次、无淘汰”的课程文化 下一篇:初中生物课堂如何贯穿参与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