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文言文论文

时间:2022-03-19 01:29:22

中学文言文论文

一、文言文的讳饰美

正如吴礼权在《现代汉语修辞学》中所说,讳饰是交际者言及可能触犯受交际者忌讳或社会习俗禁忌的事物时,为了避免或缓解对受交际者的心理刺激,有意“换言易语”予以规避甚或美化的一种修辞文本模式。汉语的历史非常悠久,“讳饰”作为一种修辞现象存在于汉语中的历史也非常悠久。由于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人往往对某些事物或概念有所忌讳。因此,在言语交际中,表达者为了顾及接受者的情感或心理感受,往往会换一种说法,将所要表达的意思婉约地表达出来。这样,接受者可以自己通过对表达者所建构的修辞文本的解读而自行解读出文本的真实内涵,从而避免了在心理上产生对表达者表达内容的抵触情绪,能够愉快或坦然地接受之。其实,讳饰修辞文本所表达的实质内容还是表达者原本所要表达的内容,丝毫没有改变,只是表达得婉约、间接些而已。

中国人对不洁之物历来抱规避态度。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三课《鸿门宴》里有“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这里的“如厕”和“更衣”、“出恭”、“起居”、“净手”以及现在的“上洗手间”一样委婉表达“上厕所”的意思。与中国人讳言失败、失利的心理相对应,文言文中也累积了一些这方面的讳饰语。如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三课《琵琶行》中,用“左迁”来表达官场失意、贬官和降职。用“青衫”来表示官职低,后人常用“青衫司马”来指代失意官员。对于死,人类普遍有恐惧心理,文言文中有很多关于“死”的讳饰语。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第四课《陈情表》中,李密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来陈述祖母病笃,自己不能废远的特别处境,进而打消晋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

二、文言文的婉转美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课《烛之武退秦师》因语言精练简洁、形象鲜明、情节独具匠心成为《左传》中的散文名篇,尤其是烛之武与秦穆公的一段说辞堪称外交辞令的经典。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兵,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上分为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这段说辞文字不多,但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穆公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不禁让人拍案叫绝。

必修五第二单元第四课《陈情表》,全文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首先为唤起晋武帝的怜悯之心,作者围绕“情”“孝”二字,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举出朝廷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孝后尽忠。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委婉地将孝道、苦情和忠情表达得情真意切。

三、文言文的层递美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说道:层递是将语言排成从浅到深,从低到高,从小到大,从轻到重,层层递进的顺序的一种辞格。

如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一课《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体现孟子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课文是记录孟子与梁惠王围绕“民不加多”而展开的一次对话。

梁惠王以“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的做法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于是,梁惠王有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的疑问。

孟子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他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都好,但孟子却指出,魏国的政策虽好一些,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君王好不了多少。

问题的原因找到了之后,就自然过渡到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了,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包括“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个方面。“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才能做到“王道之始”。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了如下效果:“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竹杖,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样,孟子在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接着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

整个对话逻辑严谨、气势酣畅,充分体现了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也淋漓尽致地宣传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文言文的语言美不仅仅只是以上四个方面,本文仅从谦恭美、讳饰美、婉转美和层递美这四个小的方面来探寻,以期对今后的文言文教学有所裨益。

作者:张静 刘迎曦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湖北黄梅县晋梅中学教师

上一篇:精准营销电子商务论文 下一篇:传统文化文言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