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信贷:从源头上扼制污染企业

时间:2022-03-18 10:36:22

绿色信贷:从源头上扼制污染企业

20多个省市出台实施方案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近日通报了绿色信贷政策实施以来的进展情况。2007年7月,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标志着绿色信贷这一经济手段全面进入到我国污染减排的主战场。

该意见后,已有江苏、浙江、河南、黑龙江、陕西、山西、青海、深圳、宁波、沈阳、西安等20多个省市的环保部门与所在地的金融监管机构联合出台了有关绿色信贷的实施方案和具体细则。

绿色信贷的实施得到了各级地方政府的有力支持。2007年,江苏省江阴市否决污染严重企业申请贷款超过10亿元,并收回已向这些企业发放的银行贷款超过2亿元。浙江省湖州市对该市重点污染企业进行排查,由贷款银行督促其限期整改实现达标排放,其中有35家企业因环保不达标退出贷款行列,涉及贷款金额2.14亿元。广东省银行系统(除深圳以外)根据环保系统提供的环保违法信息,向7家企业限贷4亿元。

得到金融机构大力支持

金融监管部门和部分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是绿色信贷政策得以启动并推行的重要因素。继联合绿色信贷意见后,银监会又相继于2007年7月和11月了《关于防范和控制耗能高污染行业贷款风险的通知》和《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配合环保部门,认真执行国家控制“两高”项目的产业政策和准入条件,并根据借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程度分为ABC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作为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一方面严格控制向“两高”行业贷款,另一方面建立了“节能减排专项贷款”,着重支持水污染治理、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等8个工程,环保贷款发放额年均增长35.6%。到2007年底,国家开发银行的15家分行已经支持环保项目贷款达300亿元,其中江苏省分行与省政府合作,计划在无锡等地安排太湖污染治理投资45亿元。

绿色信贷也得到了商业银行的积极响应。中国工商银行于2007年9月率先出台了《关于推进绿色信贷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建立信贷的“环保一票否决制”,对不符合环保政策的项目不发放贷款,对列入“区域限批”、“流域限批”地区的企业和项目,在解限前暂停一切形式的信贷支持。

与预期目标还有不小距离

潘岳强调,绿色信贷目前只是取得了局部性、阶段性的成果,与预期的目标相比还有不小距离。主要原因是,还有一些省份和金融机构并没有实行实质性的绿色信贷政策,或者即使实行了也只是停留在表面阶段。这一方面是因为绿色信贷刚刚起步,还面临着多重制约;另一方面由于一些高污染高能耗行业有利可图,有些甚至是短期的暴利行业,很难大幅度削减信贷规模。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全局性的艰苦努力。

潘岳指出,目前除了体制原因,绿色信贷政策的推进还存在四个技术难题:一是相当多的中小型污染企业采取民间融资或者自筹资金,基本上不向金融机构贷款,绿色信贷对这些量大面广的污染企业尚不能发挥制约作用。二是信息沟通机制和有效性有待完善。一些地方环保部门的企业环境违法信息针对性不强、时效性不够,不能适应银行审查信贷申请的具体需要,影响绿色信贷执行效果。同时,商业银行缺乏绿色信贷的专业人员、机构及制度,信贷人员对环保政策、法律法规了解不足,制约了绿色信贷的推进。三是绿色信贷的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的,缺少具体的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商业银行难以制定相关的监管措施及内部实施细则,降低了绿色信贷措施的可操作性。四是缺少推进绿色信贷的激励机制,对于环境保护做得好的企业缺少鼓励性经济扶持政策,不能有效吸引银行业支持环保项目。

为此,环保总局将从三个方面应对:一是进一步完善与金融部门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二是加强对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信贷指导;三是加快环境经济政策制定,与环保信贷政策形成合力。(摘自2008年2月2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上一篇:五大亮点惠民生 下一篇:如何防止绿色保险变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