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方法探讨

时间:2022-03-18 04:05:51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方法探讨

摘 要: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一种有效的感知、审美方法。本文就朗读的方式问题作了探讨。

关键词: 职高 语文教学 朗读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重分析、重模式、重理性,轻朗读。语文课堂很少有学生的琅琅读书声,而这样很容易陷入“思而不读”甚至“不思不读”的怪圈。究其原因有几点:1.高中教师由于课时紧、升学压力大,导致教师赶进度、片面追求知识点的讲解而忽视了朗读。2.职教老师虽没有高中那种升学压力,但由于现在职教学生在初中阶段基本上都是双差生(成绩差、习惯差),甚至有些还是三差生(成绩差、习惯差、素质差),进职教后,根本就不读书了,认为语文学了没用,所以语文课上老师苦口婆心地叫学生读,而学生不是声音低,就是没几个人配合,甚至还有人会怨声载道,嫌你烦,当你是空气,当你不存在。采用什么好办法可以走出这种怪圈呢?这是很多高中(职教)语文教师都很头疼的一件事。我认为首先要让老师明白自己也有错误的地方,再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朗读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叶圣陶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这说明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但光用单一的方法来朗读往往会抹杀学生的朗读激情、朗读兴趣,因此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朗读方式。那么朗读方式有哪些呢?这全在老师怎么引导,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朗读方式。

一、个性朗读

职高生有自己独立的认识、思辨能力,自主探索作品,个性空间广阔,符合认识新知、独立感知的要求。叶圣陶先生说:“无论怎样读,起初该用论理的读法,把文句中一个个词切断,读出它们彼此的关系来,这样读了,就好比听作者当面说一番话,大体总能听明白。”初学课文采用个性朗读方式,更能体现“听作者当面说一番话”这一特点,而且便于发现问题。因此,初学课文时,我一般安排学生个性朗读。一是随意性大,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二是有利于发现朗读难点,如字音、词义、断句等方面的问题。个性朗读训练不仅适用于新课文的初读阶段,而且适用于学完课文的品味阶段。学完课文,学生对课文内容已大体了解,对重点段落、语句应安排个性朗读,重在“揣摩”、“品味”。此时的个性朗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对书中的某段文字感觉兴趣,也不妨读熟。读熟了,不待翻书也可以随时温习,得到新的体会,就是很大的乐趣。”这样才能达到“熟读深思子自知”的境界。

二、齐声朗读

这种朗读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对于朗读基础好的学生来说是可以尽情发挥的舞台;对于朗读基础不好的学生可以跟着基础好的学生准确读出原文又不伤自尊。这种朗读相对来说比较有气势。在琅琅书声中,能够促使学生专注于文章,达到准确读出文章的目的。针对高中(职教)语文教材古诗文篇目相对增多的现状,适当安排齐读,我认为是非常必要的。读得准确,才能熟悉文言文语言习惯,对这种特殊的语言习惯有了把握,才能做到读来“上口”,产生文言语感。齐读并不一定要求众口一“调”,齐读可以大声地、放开来读,专注程度比个性朗读相对要高一些。

三、点名朗读

我比较喜欢这种朗读方式,我相信大部分教师都青睐这种朗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点名朗读可以让教师了解不同学生把握文章的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在课文教学过程中,点名朗读相关段落也是探讨答案、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起来”,“激昂处还他于激昂,委婉处还他于委婉”,便是叶圣陶先生所推崇的“美读”。他还说,倘“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法都有莫大的收获”。也就是说,在美读中,不仅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包括文章难以言传的韵味,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同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在“读”中悟,在“听”中悟,心、眼、口、耳并用,自是理解的另一番天地。点名朗读可以是针对全篇的整体朗读,也可以是分部分、段落的朗读,不拘长短,酌学情而定,依篇章而行。重要的是读得及时,读得精彩,读得恰到好处。另外,点名朗读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也有重要意义。对于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教师、其他学生指出或朗读者自查等途径予以纠正,这是齐声朗读所不及的地方。

四、分角色朗读

这是最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朗读方式。但这种朗读方式也有局限,并不是所有文章都适合,只有部分体裁――小说、戏剧才适合。在这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中,分角色朗读可以充分发挥其品味语言艺术、领悟作品内涵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分角色朗读的表演要求比上面任何一种朗读方式的表演要求都来得高,学生扮演特定角色决定了他们必须摆脱自身社会角色的束缚,走进作品,扮演作品中的人物,把握人物形象,演绎作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朗读不要提过高的要求。首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做示范来引导学生模仿,揣摩、品味人物对话的弦外之音,再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分角色朗读,或看画面配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学习孙犁的《荷花淀》、曹禺的《雷雨》、莫泊桑的《项链》等作品时,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能更好地理解、把握作品,作品优美生动的语言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规律也逐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经验和审美情趣。

五、配乐朗读

一般比较适合现、当代散文和诗歌教学,选择与作品基调谐调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训练,让学生尝试与乐曲相融合,在审美追求中提升对作品的理解和演绎,陶冶性情,升华思想。这种朗读一般是让学生倾听,模仿,再朗读。倾听高水平的朗诵,是理解作品的又一种方式,再对照朗诵,则是提高朗读水平的好方法。如读朱自清《荷塘月色》可以选二胡独奏《二泉映月》或钢琴曲《月光》;读《风景谈》中的高原归耕这一幅风景图可配以古筝曲《渔舟唱晚》……情因境生,音乐与美文相得益彰,创设美的情境,陶冶情操,打造高雅的审美享受。

六、范读

范读是教师引导学生突破朗读难点的有效方法之一。对以下几种情况,教师要适当安排范读:对难于把握朗读要领又需要通过朗读达到训练目的的文章,要通过范读把学生引入作品的境界当中,以便于学生克服朗读困难,达到训练目的;对精彩的片段进行研读却又朗读不好时,要通过范读引导学生达到朗读要求;对难以把握朗读节拍、容易读破句子的文言文,要通过范读带领学生达到朗读要求,完成学习的任务。当然,可以由教师来范读,也可以由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范读。范读是高水平的朗读,必须真正起到示范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多种朗读方式并用,而且要用得恰到好处。这样才能既受学生的欢迎,又能真正让学生提高朗读水平和领悟能力,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叶圣陶先生曾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用好朗读这把尺,才能教得舒心,学生也才能学得愉快。

上一篇:创建班级图书馆与语文教学之关系 下一篇:汉英口译中动词词性转换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