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而补牢 未为迟也

时间:2022-03-17 11:32:47

摘要:“破窗效应”是犯罪学领域的一个著名理论,但对于学校教育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破窗”的影响是非常隐蔽的,但后果又是非常可怕的。“破窗效应”的核心是把握“及时修复”,也就是要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关键词:破窗效应;学生教育;亡羊补牢

中图分类号:G63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282-02

在教育界,有一句话流传甚广,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之前,对这句被许许多多的教育工作者奉为经典的话,我是不以为然的。因为哲学思想告诉我们,内因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无论你怎样努力,也不可能把一块石头变成闪闪发光的金子。一些根本没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你如何把他教好呢?

但是当我看到这个故事后,经过反复地思考,我的想法发生了改变。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了一项试验,他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和相对杂乱的布朗克街区。对停放在布朗克的那一辆,他摘掉了车牌;而且把顶棚打开,结果一天不到就被人偷走了;而停放在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停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打了一个大洞,结果仅仅几小时车就不见了。以这项试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破窗效应”。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没有被及时修复,别人就有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坏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这个理论说明,人们会觉得破了的东西会越来越坏,而好的东西会一直保持完好。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认为破罐子破摔,就会越来越破。所以,我们要在这个世界上需要保持一种良好状态,如果不小心把哪儿磕碰坏了,那就得赶紧补起来,不要让自己的生命留着一扇破窗户。看来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很重要,这是破窗效应告诉我们生活的道理。对此我想到了中国古代典籍《战国策?摇楚策》中说:“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不良的小事刚出来的时候,如果注意防止其发展,能防止事故的进一步恶化。他们其实有着异口同声,异曲同工之妙,我觉得对于当今的教育也非常值得借鉴。在这个理论中,如果我们把窗户换做学生,是不是就意味着只要把表现差的学生的那些“破漏窗户”及时又耐心地去修理好,就会使学生“有序”的发展呢?我想是的。一扇窗户的打破对于学生教育以及班级管理来说,就好比学生中一些不良的行为,不良的思想动态。虽说有些不良的行为,不良的思想动态微不足道,但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制止,最终问题会越来越多,甚至危害到学生个人一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波及整个班集体的发展。“破窗效应”在学生教育中给我的启发是:必须及时耐心的去帮助学生改正他们身上的每一点小错误,这样一定会得到良好的效果。同样的,对一个集体也是同样的道理。要及时制止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否则就会出现更多的人受到暗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受其启示,通过多年实践探索总结,我认真思考其中的原理,我认为做好以下两方面对教育好学生以及管理好班级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尽量预防出现第一块“破窗”。如同我国的中医倡导的“上工治未病”是一个原理。“破窗效应”应验的前提是先有人打坏了一块玻璃,之后才产生一系列的结果,这就提示我们如果在打坏这块玻璃前就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避免第一块玻璃被打破,这样就我们就可以有效地避免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不良后果。以教育家陶行知三颗糖为例,面对参与斗殴的闹事学生,他将第一颗糖奖励其守信(陶行知自己故意迟到),第二颗糖表扬其正义感(闹事学生是为女生打抱不平),使闹事学生有些动容,并自责,这第三颗糖顺水推舟赞许其知错改错。显然,陶行知用言行维护学困生的自尊,使其爱心得以回归,使其心灵世界得以净化。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方法有效地预防了这些学生今后再去参与类似的违纪违法行为,这将影响这些学生的整个一生。其次要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破窗效应”也不是没有破解的方法。威尔逊和凯琳在提出这个理论的时候,就指出了它的必要前提,那就是“没有及时修复”。也就是说,只有在“破窗”没有得到及时修复的时候,“破窗效应”才会应验。如果对于这样的“破窗”什么时候出现,什么时候就去修理好,出现一扇,修理一扇,把问题隐患和苗头都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问题就不会扩大化,更不会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可怕后果。“破窗效应”给我们的思考是:必须及时修好“第一块被打碎的窗户玻璃”。这意味着只要把表现相对较差的学生心中的那些“破漏的窗户”及时的修理好,就会使学生“有序”的发展。发现了第一块“破窗”,老师要高度警觉并及时妥善修补。那么具体该如何“修补”呢?我认为不能简单地“修补”就算了,应根据损坏的程度、损坏的性质及损坏后的影响等来确定是“简修”还是“大修”。对于性质不严重,不存在主观故意,没有造成不良影响等的损坏那简单修复即可。如有同学感冒了没出早操,真的是肚子问题要上厕所,或上课睡觉真的是因为吃了感冒药等问题那就没必要过于紧张,适当教育即可。但如果是诸如学生躲在厕所抽烟或者爬墙外出及有同学认为上课无意义趴在桌上睡觉等类似问题,则是性质恶劣、危害大、影响面广的大问题,则需要“大修”。如何“大修”呢?其实不能只看到事件的本身,除对当事人教育外,还应有意识地把事态进一步“扩大化”,深挖事件的根源,并联系班内存在的隐性问题对全班同学进行全面系统的教育。通过这样做,除教育了事件本人外,对其他同学也有很好的警示作用,对防止同类或类似事件的发生有积极作用“破窗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及时耐心的去帮助学生改正他们身上的每一点小错误,一定会看到良好的效果。同样的,对一个集体也是同样的道理。要及时制止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否则就会出现更多的人受到暗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破窗效应”提醒我们要善于抓住契机,为学生创造自我教育氛围,特别是学困生的教育,当学困生取得点滴进步,要及时地充分肯定,哪怕是一些被认为是无可救药的学生也应如此,当然这可能需要一个过程,也可能出现一些反复,需要一定的时间。但要坚定一个信念,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不然则会出现可怕的“破窗效应”,那就真的晚也。

同样,在学生的养成教育中,及时将不干净的教室、宿舍等贴上警示牌,及时对学生的不良行为给予警示,营造出一个舒适有序的学习氛围和以守纪守规为荣的班级风气。在这样一种积极暗示下,久而久之,人人都遵守规则,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为教育者,我们若想得到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就不能忽视环境育人的破窗效应。“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很多情况下,不是学生不争气,而是我们的教育方法有问题,也是我们的教育思想有问题。人天生具有攀比性和从众性,一件好事能促使人们见贤思齐,在班级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同样,一件坏事得不到及时的制止与纠正,会带来不良的社会效果,在班级中带来恶例的影响,对学生个人来说,可能影响一生。所以,要用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来破除破窗效应。

上一篇:对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反思 下一篇:基于大学英语课堂分级教学的评估体系构建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