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变化与分析

时间:2022-03-13 11:39:36

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变化与分析

摘要:今年“两会”期间,关于“收入分配”这一百姓一直关注的话题再次受到代表委员们的关注和热议,不少代表委员表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亟待深化。本文介绍了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变革历程及收入分配现状,分析了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变化的原因,提出了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一些措施及建议,以最终实现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这一目标。

关键词:收入分配收入差距分配制度垄断

一、引言

收入分配是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问题,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我国不同社会群体间的收入差距出现了显著扩大,缩小收入分配的社会差距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我国收入分配变革历程及收入分配现状概述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针对分配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摒弃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均主义,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大致经历了二次重大变革和三次大的工资制度改革。第一次重大变革是1978年至2005年,这一次变革使得我国社会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三大主要群体发生了分化,造成了收入差距拉大,收入水平提升;第二次重大变革是2006年至今,这一次变革促进了乡镇企业职工、农民工、民营企业职工阶层的数量和收入的逐步增加,尤其以农民工的分化临界质变为特征,促使次底层人口比重超出最底层人口比重,实现格局的重大演变,从而形成收入水平增加,中产阶层扩大。第一次工资制度改革是1985年,机关事业和企业的工资分配分离,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内部分配搞活;机关事业单位分别实行了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第二次工资制度改革是1992~1993年,1992年是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颁布实施,扩大了企业的14项自,其中包括工资分配的自,同时,国家提倡企业推行岗位技能工资制,1993年机关事业单位又进行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工资制度改革;第三次工资制度改革,企业和机关事业是不同步的过程,1999年党的15届4中全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要建立与现在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机关事业单位于2006年进行了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取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在分配领域,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基本原则,逐渐打破了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的收入分配体制,“按劳分配为主、多种收入分配方式并存、允许资本直接参与分配”的收入分配格局初步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及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提高,从全社会来看基本已达到小康水平。但是,随着我国GDP蛋糕越做越大,居民的收入在GDP中的占比却呈下降之势,收入分配格局也呈现出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格局表现为:总收入稳步增长,收入差距日趋扩大,即收入分配表现出来日趋增大的不公平性,这种收入分配差距又表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的三大差距。

三、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变化

目前,我国收入分配现状不仅表现出居民整体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城乡之间、城市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均存在分配不平等的现象,且区域内部居民之间及不同区域的居民之间、不同行业之间也都呈现较大的收入差距,如表1所示[1]。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主要的三类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都超过了一般水平,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和地区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经十分不合理,但值得高兴的是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对区域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开始显现。

1、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从1978年我国农村实行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以后,由于在旧体制下被压制的农民劳动积极性被迅速释放出来,伴随农民的劳动生产效率的迅速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一度缩小。但伴随着我国城市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城市非公有经济成分的迅速增加和国有企业改革成效的突显,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又再次扩大,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这种扩大的势头更是有增无减,见表2[1]。

据我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中的统计数据,2005年中国GDP为183085亿元,实际增长10.2%,居民总收入增长9.8%;2011年中国GDP为47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居民总收入增长8.8%,两者之差都是0.4个百分点,几乎同步。这种情况说明,在总量层面上,居民收入分配是基本合理的。但在2005年居民收入总量83246.6亿元中,城镇居民收入总量为58983.3亿元,占70.9%;农村居民总收入为24263.3亿元,占29.1%,与上年相比,城镇居民总收入所占比重上升了1.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总收入所占比重相应下降。但在2008年居民人均收入中,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4338元,比上年增长10.01%;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为15232元,比上年增长14.23%,城乡居民收入之差为10894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3.51倍。这样一来,原来已经存在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自然又会进一步扩大,而且城镇居民的收入主要用于消费和储蓄,而农民的纯收入除要用于消费和储蓄以外,还有一部分要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支出,如果扣除农民扩大再生产的支出,城乡差距会更大。

2、我国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扩大,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也随之不断加大。1978年,东、中、西部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2.5%、29.70%、17.80%,1995年为59.00%、26.50%、14.50%,2005年为55.6%、18.8%(东北地区已划出)和16.9%。1980年,东、中、西部三大地带人均生产总值分别为488.3元、336.0元和274.3元,东部地带是西部地带的1.78倍;到了2006年,东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为27567元,中部地区为12269元,西部地区为10959元,东北地区18277,东部地带是西部地带的2.52倍。2010年,东部城镇人均收入为18326元,中部地区为11783元,西部地区为11265元,东北地区18277,东部地带是西部地带的1.63倍。该变化趋势促使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见表3和表4[1]所示不同地区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

3、我国行业间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同产业及产业细分行业之间的工资水平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据相关数据统计,2002年行业中的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的年人均工资与平均工资最低的行业的年人均工资的比率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工资相差2.99倍,2003年迅速扩大到4倍以上并在其后的年份持续扩大,2005年达到4.88倍,2010年达到5.12倍,2011年差距略有缩小,但仍维持在较大的差距水平上。

不同行业存在市场结构的差异性,垄断性行业收入水平偏高,如金融业(银行、证券、保险)、邮电通信、电力、烟草、燃气、航空运输业等,特别是这些垄断行业的中高层人物的收入远远超出了社会平均收入水平。事实上,收入较高的行业,未必是它们对社会贡献较大或经营科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们占据着较多的公有投资和有利的垄断地位所致,这种性质的收入分配差距是十分不合理的,应重点予以调节。

四、影响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原因

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是由我国现实国情所决定的,难以完全避免,有着其内在的客观原因,具体来说主要有直接原因和深层次原因。

(一)影响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直接原因

1、收入分配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导致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直接原因是收入分配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其主要表现在初次分配制度与再分配制度上。在初次分配制度上又表现为:未健全并实施国有企业利润上缴、资源占用税等制度,对垄断行业的超额利润等征缴不力;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税收减免优惠制度尚未健全也未全面落实;企业工资分配制度不健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还不够完善;要素市场的要素收入分配制度尚不健全等等,这些初次分配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导致了分配关系的不合理,分配秩序的混乱,是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直接原因。在再分配制度上又表现为:财政支出对社会保障和农村以及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制度不健全;个人所得税等再分配制度不够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未健全,覆盖面还不大;公务员工资制度属于二次分配,级别对职务过度依赖,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尚未健全,事业单位工资制度针对性不强等等,这些再分配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也是导致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直接原因。

2、收入分配调控体系不健全。导致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另一个直接原因是收入分配调控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企业分配的宏观调控体系不健全;协调政府机关及其他公共部门工资分配、社会保险与企业工资分配和社会保险关系的机制不健全;个人收入分配调控制度不健全;收入分配法律法规不健全;收入分配执法监管不到位,很多拖欠工资问题、欠薪逃匿问题没有能够得到迅速纠正等等,这些收入分配调控体系的不健全也是形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直接原因。

(二)影响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深层次原因

1、地区结构变迁对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的影响

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也造成了分配的差异,东中西的阶梯式发展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差异的区域化特征。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和“一次选择定终身”式的就业政策,严重限制了劳动要素在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虽然近年来政策有所松动,居民转换职业仍有很大障碍。

劳动力流动是人口流动的一部分,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理,人口的流动往往是围绕国家的经济建设与规划来组织实现。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才有所放松,人口开始在省际间、区域间自由流动。简单地说,人们是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才选择流动的,即地区的收入水平越高(低)——劳动力净流入(出)——地区经济发达(落后)——地区物质、文化资源更丰富(低)——劳动力进一步流入(出)——地区经济越发达(落后)。

2、城乡结构变动对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的影响

我国农村在教育、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与城市相比仍然十分落后。农村教育的严重滞后不仅表现在农村教育的条件与质量严重滞后于城市教育,而且表现在农村教育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言而喻,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经济困难是造成农村学生无法继续升学的重要原因,但反过来,农村的教育状况低下又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经济的长期落后,使农村在教育和收入之间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也是农民增收困难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目前还存在电网差电价昂贵、没有自来水、乡村道路差、公用设施落后等诸多问题,长期以来,国家财政对农业、农村基础性事业投入的严重不足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无形中也影响到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同时,资源分配上的城市偏倚政策也抑制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造成城乡间收入差距的扩大。

3、产业结构调整对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的影响

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化,使得原有收入分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的贡献率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42%、41%、17%,变为2009年底的4%、52%、43%。同时在产业内部,资本配置比例上升而劳动配置比例下降,传统的第二产业在市场改革中受到冲击,也造成了低收入阶层的扩大。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行业之间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在国民经济中仍然存在着过多的不必要的行业垄断,垄断行业高额利润形成了高收入的经济基础,其中垄断行业的补贴是高收入的结构基础,并以此为基础在收入分配方面过分向个人倾斜,特别是倾斜于中高层人物,从而形成了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收入,行业收入差距的拉大促进了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

4、所有制结构变迁对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的影响

我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原有的收入分配格局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市场机制的确立,使得各种市场要素获得了进入分配领域的直接动力与源泉,但是,由于人们对生产要素的占有和使用权不平等,不同的社会成员使用生产要素的效率和效益不同。市场机制的竞争性使得越是稀缺和质量好的生产要素,越容易进入生产过程,要素报酬率越高,当个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存在差异时,便会形成市场机制在个人收入分配方面的分化作用,个人收入又能通过财产积累或资本的形成转化为新的收入来源,而新的收入来源在不断积累、投入的反复循环中成放大效应,从而拉大收入差距。同时,在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所有制结构的变动带来就业结构的变动与失业率的变化,也直接导致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

五、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建议

我国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对收入分配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强调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正因为我国分配领域出现的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迅速采取一定措施抵制贫富差距的继续扩大。

(一)建立健全收入分配制度和调控体系

建立和完善初次分配制度与再分配制度,认真把握和贯彻十七大提出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正确处理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的关系,积极改善调整收入分配的环境,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健全包括经济、信息、行政、税收、法律等手段在内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扩大覆盖面;着力“提低控高”,即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调控垄断行业和某些群体的过高收入,调控企业高管超出国情的过高收入,坚决控制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初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健全收入分配体系和理顺分配关系,使中等收入者群体比重逐步提高,从而达到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二)坚持区域统筹,促进协调发展

区域统筹的实质是实现各个地区共同发展,协调发展。要充分利用不同区域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之间互补的整体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形成合理分工的有序竞争的合力,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区域共同发展。当前,中央(省、市、区)政府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共享税分成,而税收的总量又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地区的经济越发达,该地区的税收就越丰富。如果不考虑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采用统一标准对流转税和所得税进行划分,其结果必然导致地区财力出现“富裕地区越来越强,贫困地区越来越弱”的分化趋势。坚持区域统筹,实行东部向中西部、城区向县乡提供财政援助政策,以支持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缩小区域间和城乡间的差距,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三)加快农村教育制度改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教育制度改革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可能更多是间接的,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其影响可能更为深远、更深层次化。“教育分配与收入水平正相关”,一个人所接受的教育机会越多,其拥有的组织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就会越多,就能获得更好的就业岗位和机会,同时其增加劳动时间、转换工作等方式增加收入的机会也会越多。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对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将产生长期而有效的作用。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要加强农民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落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节水灌溉工程、能源工程、道路工程、信息化工程的建设,重点解决农民在饮水、行路、用电和燃料等方面的困难,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四)打破垄断,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行业间收入差距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垄断行业收入过高,因而缩小收入差距的关键在于打破垄断,建立起自由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同时在不危及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推进电力、金融等垄断行业改革,支持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再者,有必要加强垄断性行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监管,发挥听证会等监管作用。对垄断行业平均工资限高封顶,改革垄断性行业劳动人事制度,打破封闭的行业壁垒,促进正常的人才流动机制,实现垄断行业过高收入的有效调节,理顺分配关系,维护社会公平。产业结构的变化会改变社会对不同生产要素的需求,影响到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并改变收入分配的状况。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生产业、民营中小企业以及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从而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五)完善劳动力市场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同时要改革劳动力流动及户籍政策,加快小城镇建设,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降低农民流动成本,保护他们的合法权利,并建立形式多样、层次分明的专业培训体系。

总之,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是不合理的,即居民收入存在区间、城乡和行业之间的差距,而且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这种趋势已经引起了党、政府和大众的普遍关注,也正是这一不合理的分配格局导致我国居民总体收入水平不高。因此,要增加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就必须要调整和优化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重,特别是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重,优化分配制度。这样,才能最终实现我国社会的公平正义,保证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78~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蒋满元,经济结构变动对收入分配格局形成的影响分析[J].浙江工商学报,2007(03)

[3]曾国安,胡晶晶.论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及其对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J].经济评论,2008(1)

[4]白书祥.收入差距过大与社会稳定的负相关探析[J].理论前沿,2008(19).

[5]胡日东,王卓,收入分配差距、消费需求与转移支付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研究,2002(4)

[6]夏兴园,论我国当前收入分配格局[J].当代财经,2002(05)

上一篇: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探索 下一篇:对郴州市招商引资与银行融资的辨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