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小学生语言断层的研究

时间:2022-03-11 05:05:00

南京市小学生语言断层的研究

摘 要 通过对南京市两所教育质量差异较大的小学五年级同一命题作文的对比分析发现,两所小学的作文在内容和结构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语言出现了严重的分层。本文从家庭教养方式的角度分析了不同社会背景的学生语言出现断层的原因。

关键词 语言 断层 教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On Language Fault of Nanji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bstract Through fifth grade, the same thesis writing comparative analysis, found that the two primary writing there are big differences in the content and structure, language appeared serious stratified by differences in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Nanjing two large primary schoo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mily rearing patterns, analyzed different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students' language gap.

Key words language; fault; teaching methods

0 前言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我国18周岁以下的外来务工子女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9.3%,人数近2000万。多年后,这些外来务工子女将成为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然而,就当人们意识到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的重要性而为他们争取平等的入学机会时,却忽视了由于“语言”这一特殊的文化形式而导致的教育过程的不平等。

1 对调研结果的描述

研究者选取了南京市两所教育质量差异较大的小学,并在其中分别抽取了一个五年级的班级A班(45人),B班(60人)。(其中A班所属学校为南京市省级实验小学,B班所在学校为南京市农民工子弟学校)让他们根据《我的学习》这一主题写一篇作文。根据文字记录,整理如下:

1.1 内容的差异

从作文内容的角度来看,笔者发现两个班在作文主题、自我意识、学习动机、家长出现的频率和承担的角色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1.1.1 主题的丰富新颖和平淡单一

根据对AB两班作文的整理发现,(如图1所示)A班主题更加丰富多样, 45篇作文当中有44篇(其中一篇偏题)主题很明确;而B班60篇作文当中,有21篇逻辑散乱,没有明确主题,5篇偏题。从数据中可以看出,A班学生对“学习”这一词语的理解更准确更丰富更生动,而B班学生显然对这一词语把握不够准确或过于狭隘。

1.1.2 家长扮演的角色和学习的动机

两份作文当中,A班有33%的学生提到了家长,B班有43%的学生提到家长,虽然两个班提到家长的几率没有很大差距,但家长扮演的角色却大相径庭。A班提到家长的作文中,有80%的家长是以积极主动干预孩子学习的角色出现的,而B班提到家长的作文中有85%的家长是以被动消极的角色出现的,他们被动接收着孩子的学习情况,而不会积极地引导孩子的学习。

AB两班的学生在学习动机上也有很大的差别,相比较而言,B班学生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相反,学习为了父母过上好日子,“光宗耀祖”、“衣锦还乡”这种思想更占优势。以下选取B班一份作文为例:

例:“我想将来一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好好孝敬自己的父母让他们过上好的日子……”

1.2 形式的差距

1.2.1 整体思维的现实型和抽象性

从AB两班的作文来看,B班孩子的思维倾向于对现实的描写,他们总是平铺直叙,很少运用修辞手法,并且着眼于事物的可见特征,这种思维方式具有现实性;而A班孩子则倾向于抓住所描述的事物的精彩之处,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加以修饰,这种思维方式具有抽象性。

1.2.2 语言的系统性

语言的系统性强调学生语言的各个词汇、语句等要素的合理性、复杂性以及通过各要素的聚合而达成某种相关意义的整体。根据对两个班作文的对比分析发现,A班学生能熟练使用简单句、并能运用关联词穿插复合句;而B班学生基本上都是简单句的罗列,不能正确使用复合句,错别字和语病非常多,想到哪写到哪,缺乏系统性。

1.2.3 语言的逻辑性

语言的逻辑性强调一种抽象思维,讲求一定的时空思维顺序。A班45位学生中有44名学生的作文采用了总分关系的构段方式,他们在叙述问题时能将若干问题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起来,并能按一定的逻辑安排文章结构;而B班60名学生中有41名学生的作文采用“一段式”,文章层次不明确,语言缺少合理的逻辑,只是想到哪说到哪,前后意思可以没有任何联系,也可能完全相反。

另外,AB两班的作文差距还表现在:A班学生的作文语言更加生动优美,他们懂得引用成语、诗句或名言警句;而B班学生的词语则显得很拮据,他们更多地采用口语化的词语,错别字和方言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2 对调研结果的解释

作为一种家庭文化资本,语言对孩子的学业成就有着重大的影响。而语言分层的形成是个体所处阶层的社会关系以及语言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阶层的社会关系营造出各自的语言学习环境。

美国社会学家安妮特·拉鲁在《不平等的童年》中,通过对88个家庭的家长的访谈以及对12个家庭长时间的跟踪观察。研究发现,尽管家长都尽力给孩子最好的照顾,但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家庭的育儿实践却大相径庭。中产阶级的家庭倾向于采用协作培养的教养方式。而工人阶层家庭则采用“成就自然成长”的教养方式。

在拉鲁的分析中,她清晰地展示了不同的儿童培养方式和逻辑背后其实隐含着深刻的阶级性。“协作培养”需要父母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教育文化水平以及时间,而这些往往只是处于优势地位的人群才具备的。比如,现代儿童教育界普遍鼓励家长与孩子讲理,而不是用“发指令”来管教孩子。但是 “讲理”和“协商”不仅耗时,而且还需要父母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对于工薪阶层和低收入父母来说是很不现实的。

回到本次研究,A班所在学校作为南京市首批省级实验小学,学生家长学历层次高、语言能力好,他们能用普通话或书面语和孩子交流,并倾向于以“讲道理”的方式有意识地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为孩子的语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语言环境。而B班所在学校为南京市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家长大多数来自周边农村,家长的文化素质较低,不善于表达,由于不懂得普通话和书面语而在日常交流中频繁使用口语化词汇(方言),他们更倾向于以“发号施令”的方式要求孩子服从,而不会有意识地发展孩子的语言思维。

由此可见,不同的语言环境和教养哲学使得孩子习得不同的语言思维,进而造成本文所述的语言断层。

参考文献

[1] 华平生.再城市化: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对上海市闵行区的案例调查[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2] 余秀兰.城乡孩子的语言差异:一种文化资本的传承[J].南京社会科学,2004(8).

[3] 肖索未.社会阶层与童年的建构——从《不平等的童年》看民族志在儿童研究中的运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2).

[4] [美]安妮特.拉鲁著.不平等的童年[M].张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6.

[5] 李书磊.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81.

上一篇:从“新学力观”到“扎实的学力观” 下一篇:打破惯性思维,改变阅读习惯